文旅要闻——“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名城之魂”加快古城保护修复步

文旅要闻——“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名城之魂”加快古城保护修复步伐 叫响大美大同文旅品牌

文旅要闻——“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名城之魂”加快古城保护修复步

9月19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吉福,市委副书记、市长武宏文听取古城保护与修复进展情况的汇报。他们强调,古城承载着大同厚重的历史文化,推进古城保护与修复是全市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要在古城“活起来、火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全力加快古城保护修复开发步伐,真正叫响大同文化品牌,为文旅振兴增色添彩。

张吉福、武宏文指出,近年来,在各方努力推动下,大同古城保护与修复工作全面铺开,进展有序。但与老百姓的期望、转型发展的要求等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各有关部门要创新理念,加强调度,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体现古城历史风貌与现代气息相融的特色。

文旅要闻——“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名城之魂”加快古城保护修复步
文旅要闻——“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名城之魂”加快古城保护修复步

结合当前古城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张吉福、武宏文强调,要把古城作为推进我市文旅振兴的主战场,以文化为引领,以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为重点,整体规划、通盘考虑,构建文化品牌,建设文化项目,促进文化繁荣。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形态、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集中展现古城风貌,深入挖掘老字号品牌、名人故居、历史古迹等,着力营造古都名城的浓厚氛围。要以特色建筑为载体,大量展示北魏要素、民俗文化以及铜器、剪纸、面食等大同地方特色项目,最大限度地展现古城特有的文化属性。同时,要认真谋划打造“博物馆之城”,鼓励文创、演艺事业的发展,努力形成点、线、片结合的多样旅游业态,打造完整的特色旅游观光线路,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重现古城繁荣景象。古城开发至关重要,如何创新思路与方法,盘活现有资源,让古城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值得我们深思。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古城相关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引入“活水”、规范经营,促进古城整体保护修复与开发迈出坚定步伐。他们要求,在古城建设项目上,要严格标准、认真把关,按照古城修复与保护的宗旨和要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做到城上城下联动,城内城外互动,切实推进古城保护与修复,激发古城新活力,让古城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力量之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就是要强化文化遗产代代传承的责任,就是要唤起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情怀,就是要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建立普遍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共识,恢复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

从古老城墙、官衙王府、寺庙宫观、雕塑石刻到壁画造像、民居街巷,从传统技能、风俗习惯到民间工艺、戏剧表演,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夜以继日地诉说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变迁,承载着城市丰富的文化记忆和信息,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面孔和文化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震撼。

文旅要闻——“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名城之魂”加快古城保护修复步

为此,我市在加快古城保护修复步伐的同时,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创作、策划、提升的力度,在古城建设剪纸、绢人、泥人、铜器、折纸、木雕等民间艺术博物馆,前馆后坊,深度展示民间艺术创作的审美过程。要发掘、整理、提升地方特色戏剧,将耍孩儿、罗罗腔、恒山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改造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特色明显的地方文化品牌,发展地方大戏台,全方位展示大同历史文化的神韵。通过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馆藏文化等,让古城内的人文与古城的历史风貌和谐统一。让古都大同深厚的文化内涵、博大的文化精神,随着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推进,不断传承于世,受之于众。

大同古城不是静止的景观,而是“活”着的历史。为“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使古都大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古城保护与修复中必须要留住文化根脉、守住名城之魂。同时,保护和传承好古都名城的文化遗产,让古城“活起来”并持续“火下去”,向世界展示“大度大气、大美大同”的城市品格。

文旅要闻——“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名城之魂”加快古城保护修复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