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各種冷知識有哪些?

用戶68738747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

有些日本電影裡主人公動不動就切腹自殺的,看著挺爺們,也挺悲壯的,其實大部分切腹都是做做樣子,並不真切。

切腹起源於日本大盜滕原義,這哥們白天是個貴族,晚上就出去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後來他被官府給包圍了,這哥們也是硬氣,不僅沒逃跑反而還坐在大堂上,坦胸露乳,淡定地吹簫,一曲終了,他拿起武士道切向自己的腹部,又把流出來的腸子扔向包圍自己的官兵。大家一看,這哥們真行,敢對自己下狠手,也就原諒了他錯誤。後來切腹就成了武士的標準死法。

雖然看著挺牛x,但切腹這種事實在是太血腥,也太疼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發動兵變失敗後決定切腹謝罪。剛把肚子劃開,他就疼的哇哇大哭,他這一哭把站在身後的介錯人也給嚇到了,結果手忙腳亂的介錯人砍了五刀也沒把頭砍下來,那場面真是太血腥了。

除了過於痛苦外,切腹時要是武士沒能忍住,哇哇大叫,那形象也就全毀了。所以日本江戶時代,一些宣稱是切腹的處罰,實際都是被介錯人斬首了,誰都沒有真的用刀開腸破肚。不過雖然不容真的切腹,但儀式感還是要刷一下的,具體就是把鋼刀換成木刀或者摺扇,然後裝模作樣的朝腹部割一下,這時身後的介錯人手氣道路,斬下頭顱,之後再把木刀和竹扇放在死者腹部,宣佈切腹完成。


楊過的大仙


【歷史上的電椅本身並不通電】

【電椅並不是最人道的死刑方式,而是最殘忍的死刑方式之一】

談不上多冷的冷知識,但是也夠冷了。

電椅是上世紀裝置,它的設計立意良好,設計者認為這種刑法比較慈悲,處決方式也比較人道。電椅的行刑過程是這樣的:

  • 坐上電椅時,死刑犯成為閉合電路的一部分。
  • 電力離開電源,以電子形式通過電線,然後電流進入頭蓋,經由浸過鹽水的導電海綿進入頭顱。
  • 接著電流通過人體,從腿上的電極出來。這裡有另一塊導電海綿將電送回電源。

電椅發明人愛迪生(經評論區提醒,特斯拉不是電椅發明者)電椅本身不通電,電流不會通過椅子的任何部分。

任何牢固、不導電的椅子都能來做電椅執行死刑。

人們認為電力能夠殺人,但並不是十分清楚其中的原理。實驗證明,高壓電可以輕易通過腦組織,即使有顱骨做保護,大量電流仍舊可以暢通無阻地穿入。

電椅並不是最人道的死刑方式,而是最殘忍的死刑方式之一

電椅的行刑方式是電流讓人體神經元徹底超載造成混亂,導致大腦短路最後心臟停止跳動。第一次電擊造成腦死亡,第二次讓心臟停止跳動。但由於人體機能的差異,很多人在被執行電椅死刑的時候多次電擊不死,皮肉燒焦,大腦沸騰甚至冒煙。由於出現數分鐘都沒能電死的情況,受刑者的痛苦不可想象。

該圖為電影劇照,非真實場景

如今電椅已經被大規模廢除,改用更人道的死刑。


以上資料均來自於紀錄片和相關網絡素材

雲緋文史公眾號:故紙堆間(yunfei919-)


蝶戀花緋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最近在寫一個系列,名字叫做三國冷知識。剛好有幾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一,公孫瓚第一桶金是吃軟飯得來的

公孫瓚在三國前期,可以說是比較厲害的一個諸侯。公孫瓚麾下的白馬義從,在整個三國來說,都是少有的強兵。


但是公孫瓚年輕的時候,竟然是憑藉相貌吃軟飯才得以走上升官發財之路。

公孫瓚在年輕的時候,據說身材特別高大,相貌英俊,說話聲音很好聽。於是公孫瓚的上司,侯太守特別欣賞他,不但把女兒嫁給他,而且還出資,讓公孫瓚去著名學者盧植門下上MBA深造。

公孫瓚在盧植門下鍍了金之後,從一個小小的書佐成為郡中小吏,替另一個領導劉太守開車。

結果劉太守犯了事兒,被朝廷給抓了起來。公孫瓚作為親信司機,也被抓了起來。朝覲決定把劉太守和公孫瓚,發配到日南郡。(今天越南中部)

公孫瓚覺得路上太遠,江南又沒有開發,瘴氣瀰漫,自己這一去肯定回不來了,於是買了米和肉,到路邊祭祀祖先:

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

周圍旁觀的吃瓜群眾覺得公孫瓚演的特別好,聲音又大,然後淚流滿面,紛紛表示很感動可以拿奧斯卡小金人。

劉太守和攻佔,走到半道的時候,朝廷大赦,於是他們就開開心心的又回到了遼東。公孫瓚也因此被舉為孝廉,成為了遼東國的長史,正氏走上了一方諸侯之路。

二,曹植在聽到曹丕篡漢時故意作死,幸虧曹丕寬宏大量

大家知道,曹操在平定北方的時候,其實曹氏已經可以完全取代漢朝了。但是曹操身為漢臣,死為漢鬼,還是忍住了自己的慾望,終身也沒有走出代漢的那一步。

但是對於跟隨曹操打天下的人來說,絕大部分人都希望再進一步。像荀彧一樣,死也要輔佐漢室的人,是極少數的存在。

曹丕在,逼迫漢獻帝禪讓之後成功建立了魏國,成為天子。當時曹植遠在金城,聽到曹丕篡漢的消息之後,史書上記載:曹植披髮服悲哭!

很快曹植披頭散髮替漢獻帝痛哭的事情,就傳到了曹丕耳朵裡。

曹植作為一名文人,可以說是文采留名千古,但是作為曹氏的繼承人,就從這件事情來看,是完全不合格的。

漢朝自桓靈二帝、黃巾之亂之後,皇室嚴重衰落,可以說到漢獻帝的時候氣數已盡。如果沒有曹氏,可能是董氏、袁氏、司馬氏來取代漢朝。

作為一名普通人,希望漢朝延續無可厚非,但是作為曹氏的前繼承人,曹植此舉可以說是完全暴露出來自己對政治的無知,以及對曹丕的挑釁。



這才有後來的,曹丕逼迫曹植寫七步詩的故事。但是曹丕還是寬宏大量,漢獻帝禪讓之後,安安穩穩活到老死。曹丕雖然對曹氏兄弟多有打壓,但沒有主動殺害,就這一點可以說是歷史少有的君主了。

我是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被誤解的歷史人物,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葡萄酒在中國的飲用歷史有兩千年之久

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金朝末位皇帝完顏承麟,在位僅半天。

宋朝之前,大臣們上朝都是需要正坐的,宋朝之後才開始才開始站著上朝

北宋清明上河圖上有人物1600多人,比四大名著中任何一部出現的人物都多

三國中的張飛其實是帥哥,書法很好,而且擅長畫美女圖

和珅在位十多年,家產有兩億,相當於甲午戰爭後中國給日本的賠款

李自成之所以反叛是因為朝廷讓他下崗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隋末文佳皇帝陳碩真

安祿山在楊貴妃面前經常以襁褓裡的嬰兒形象出現


湮滅的歷史


這個多了,我頭條裡也有寫過,可以來搜看一下。

來講一下中國古代吃的問題。像我們所熟知的紂王所喜歡的“酒池肉林”,其實要放在今天可能真沒那麼好吃,在當時是沒有現今的調味料的,孜然、辣椒、蛋黃醬之類的統統沒有,《左傳》說“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就是說將肉煮或烤一下,加醋、食鹽和發酵過的鹹醬,而梅就是指梅子。所以啊,雖然說出來是很大的場面,其實未必是想象中的味道。

還有一些蔬菜,在魏晉之前,像茄子、黃瓜、四季豆、胡蘿蔔、辣椒等蔬菜都是沒有的,當時能吃到的蔬菜種類非常少,眾所周知,玉米、辣椒、土豆、西紅柿等都是舶來品,有很多物種都是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才陸續傳到各國。

在商周時西亞的小麥進入了中國,北方的主食是小米,黃米和豆類;藕是產於印度的作物,秦代之後才傳入中國;在漢代之前,沒有葡萄,葡萄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在南北朝之前中國不存在茄子;萵苣和菠菜這些植物是從波斯和地中海地區傳來的,在隋唐之前都是沒有的;西瓜是宋代之後才引進的;在元代之前中國不存在胡蘿蔔;馬鈴薯、紅薯和玉米是由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從美洲漂洋過海到達中國,時間是明代之後;在清代之前也沒有辣椒。

其實有些食物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像帶有“胡”“番”字的一般都是從外國引進的。


歷史號外


冬天聽冷知識,覺得越發的冷~ 關於美食的冷知識,你瞭解多少呢?

青蛙保鮮

在發明冰箱之前,人們把活生生的青蛙投放在牛奶中達到保鮮的目的。呃。。還真重口味!據說 青蛙的表皮能分泌一種富含抗菌和抗真菌的物質,能大大降低青蛙變質的速度!

啤酒最早的用途

古埃及非常富饒,文明發達,古埃及人很喜愛啤酒,可以說是無酒不歡。據說修建龐大的金字塔時,僱用了大量勞力,而啤酒就是作為支付工匠工資的一種方式,可以作為貨幣流通。啤酒=money?哈哈哈,還是折現吧。

甜筒的誕生

第一個脆皮甜筒誕生在1904年的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上。世界博覽會上,當時冰激凌供應商的紙盤剛好用完,一名推銷員急中生智,想到用華夫餅包裹冰激凌,於是,全球第一個脆皮甜筒冰激凌誕生了!讓人們欲罷不能的美食,從那天起多了一個~

茶包的發明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一位來自紐約的商人Thomas Shalivan開始將茶放進一個小絲袋裡分發給他的客戶,他本來是想讓客戶把茶葉倒出來泡著喝,但是他的客戶們都理解錯了,直接就把小絲袋放進了茶杯裡。但可喜的是,這樣做讓喝茶變得更方便了~

保質期最長的食物之一——蜂蜜

純淨的蜂蜜保質期可以達到3000年。厲害了~



好奇心食堂


在明代,皇子稱呼皇帝不是叫父皇,而是父皇陛下。皇子稱呼皇后也不是叫母后,而是母后殿下。太子跟皇子在皇帝面前也不是自稱兒臣,而是長子XX,或者第幾次XX。

例如朱標在朱元璋面前最規範的自稱是:“長子標”,而朱棣在朱元璋面前最規範的自稱應該是:“四子燕王棣”。

親王稱呼當皇帝的兄長並不叫皇兄,稱呼皇后也不是皇嫂。而是“大兄皇帝陛下”以及“尊嫂皇后殿下”。

而且朱元璋對自己子孫不要太好,他規定

“凡風憲官,以王小過奏聞,離間親親者斬。風聞王有大故,而無實跡可驗,輒以上聞者,其罪亦同。”

意思是:如果你是明代的言官,你如果向皇帝投訴親王的不法(小過)行為,那麼你就是在離間親親之義,二話不說,斬!如果你聽說親王有大錯(例如謀反),但沒有實錘,那麼恭喜你,依然是斬!天可憐見,如果親王要造反,除非腦袋被驢踢了,不然誰會讓你拿到石錘。

所以,在明代當王府官員是最悲催的差事。


歷史八卦社


歷史是人記載下來的。但是記載歷史的人,卻有不同的身份:學者、史官、抄寫小吏。。。。等等。

還有一種叫做「瞽矇」,就是是「盲人、瞎子」,他們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久遠歷史記錄者。可以追溯史前沒有文字以前的「結繩契刻」時期。

「瞽矇」是「史學家」的1.0版本,古今中外,東方西方皆如此。


如:古希臘《荷馬史詩》的作者荷馬就是瞎子,這是梵蒂岡博物館——新翼廳(Braccio Nuovo)展館收藏的荷馬雕塑:就是典型的盲人。

這是19世紀創作的油畫《荷馬和他的嚮導》:


司馬遷《報任安書》雲「左邱失明,厥有《國語》」,胡適、楊寬、徐中舒等人認為《春秋左傳》的作者左丘明,就是當時貴族中的「瞽矇」,音樂和文學才能修養都非常高。



今天,盲人好像是弱勢群體,其實,在史前和上古,盲人正因為眼盲,有了一些非同一般的一些技能,地位是不算低的。


怎麼講呢?


俗話說:盲人是眼盲而心不盲。他們雖然失去了視覺,另一些感官就會強化:觸覺、嗅覺,盲人要想生存,必須從很小就開始訓練一技之長,諸如:巫師算命、吟誦、唱歌,訓練出超強的記憶力,以及嫻熟的駕馭各種樂器。


在史前社會,盲人擔當部族中通神的巫人,沒有文字以前,他們也負責記錄、傳誦本部落和族群歷史的這種任務,擔當這種「跳大神、領舞、唱歌」的角色。東北亞的薩滿巫師很多都是盲人。日本神道教有女盲人當祭司。


比如傳說中上古賢弟「舜」,他的父親叫「瞽叟」,娶了兩個老婆,可見地位很高:


《史記·五帝本紀》: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


後來文字誕生,進入國家文明社會以後,這些「能跳大神,會講相聲,吹拉彈唱、記憶力又好」的盲人,他們成為為王室和諸侯的服務「瞽矇」或者「樂官」。瞽矇超強的記憶力和識文斷字的史官一起為國家王室記錄歷史。


《六經》中的《詩經》、《樂經》都跟音樂有關,三代的貴族交際、抒情、祭祖都是唱歌奏樂的(樂經後來失傳或說併入禮經)。所以,精通於「吹拉彈唱」的「瞽矇」是非常搶手的。



《周禮》記載的「瞽矇」要會很多樂器,可能還要擔當「誦訓」職能,相當於今天CCTV的「播音員」


《周禮·春官·宗伯第三·瞽蒙/司幹》:瞽矇掌播鼗、柷、敔、壎、簫、管、弦、歌。諷誦詩,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詩之歌,以役大師。



因此,「瞽矇、樂官」這種內廷官員,比一般的「刀筆小吏」待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國語》中甚至記載了很多「瞽矇」干政的言論,以及「知天道」的記載。



下面,我們搞清楚古代時代不同身份的人,是怎樣記錄歷史,只把「瞽矇記史」搞明白:


比如孔子整理《春秋》、司馬遷著《史記》。。。。。。他們是學者型的歷史學家,他們創作歷史書,是對原始史料文獻進行分辨、審查、整理,編纂成書。


用今天的文獻學的角度看,就是將「原始文獻(一級文獻)」的加以整理,加上「目錄、索引、章節」,編纂成「二級文獻」。「三級文獻」就是對「二級文獻」再一次提煉,綜述、評述等等。


古代「原始文獻(一級文獻)」」則是由不同時代的史官抄寫記載,史官雖然是為王室服務的內廷官員,但有一定的獨立性,按照職能,他們應該忠實的記錄王的言行和國家大事。古代的史官比較有名的是秉筆直書的「在齊太史簡」。


《禮經》記載商周史官制度——左右兩個史官,隨時在天子旁邊,左史記行,右史記言:


  • 《禮記·王藻》:(天子)玄端而居,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漢書》記載「左史」和「右史」的職能和《禮記》是顛倒的,但無關宏旨:


  • 《漢書·藝文志》: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


當然,周禮記載的《史官》分得更詳細,我只列個表出來,就不談了,免得把讀者搞糊塗了,我們只需要知道兩種不同史官一個記言,一個記事就大致上可以了。

韓高年. (2002). 三代史官傳統與古史傳述方式. 社會科學戰線(4), 143-149.





綜上可見:

左史記錄君王說的話,然後存檔成書叫《尚書》;

右史記錄君王做的事,然後存檔成書叫《春秋》。

記事為文,記言為獻,這就是「文獻」一詞的來源。


《國語·楚語》雲「史不失書,矇不失誦」——

正如徐中舒先生所言,《春秋》原是「朝報邸鈔一類的原始記錄」,記事是很簡略的,更詳細的情況,則要瞽矇」這種記憶力好的樂官,以配合音樂和韻律記下來。

所以,「瞽矇」和「史官」一起配合記錄歷史,這種模式也就是經傳中所說的「瞽史」:



  • 春秋時代我國學術文化雖有高度發展,但有關歷史的傳習也還未能脫離這樣原始方式。
  • 當時有兩種史官,即太史與瞽矇,他們所傳述的歷史,原以瞽矇傳誦為主,而以太史的記錄幫助記誦,因而就稱為瞽史。
  • 所謂「史不失書,矇不失誦」,即史官所記錄的簡短的歷史,如《春秋》之類,還要通過瞽矇以口頭傳誦的方式,逐漸補充豐富起來。
引自:《中國史學名著選—左傳選》(中華書局,1963),頁355




《春秋》《X語》是東周各國普遍存在的歷史文獻。


孔子整理的《春秋(魯)》記載的歷史是簡略的,相當於「年譜大事記」,而《左傳》正是對《春秋(魯)》更詳細的補充。而《左傳》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瞽矇口傳的歷史。


《左傳》被認為《春秋》的內傳,而《國語》被認為是春秋的外傳,《國語》則是用文字記錄各國瞽矇傳誦的總集。


《國語》從文本上來看,非常多的重複句子,這絕對不是記事文本的特點,體現了口誦韻文的特點,是瞽史講誦的記錄本。


文本太長了,我就不引用了,只說一個比喻,我們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詞就有很多重複,這種文體你肯定知道不是寫的日記。
又如《詩經·秦風·蒹霞》有很多重複,剛開始就是秦國的民歌,是當時的樂官採風收集的。《詩經·XX風》就是某地的民歌,王室的樂官去民間收集,就叫「採風」。
《漢樂府》的詩歌《江南可採蓮》,後面的四句口水「魚戲蓮葉東、南、西、北」就是四個人一起的多人重唱。



所以,《國語》就是中國的《荷馬史詩》。「語」在東周就成為一種新興的文體,記錄孔子言論叫《論語》。


---------------------------------




以上主要說的周代的「瞽矇」,雖然夏代不可考,應該來說是存在。而文獻和文物互勘證明商代有史官體系,也有「瞽矇」。


史料和文物互勘的「史官制度」,始自自商代,《尚書·多士》記錄的周公以成王的口吻訓殷頑民,離商紂亡國不遠。


《尚書·多士》其句雲「惟殷先人 ,有典有冊。。。。。」,意思很明確:就是商人有典冊記載的歷史,歷史上商人取代夏人,就如同今天我們周人取代商人,這是天意。


「史」這個字始見於甲骨文:全字像「手執筆記錄」之形,按照《說文》的說法「從又持中」有「記事中正」的意思,當然也有學者也有不同意見,認為手所持握的某種工具:

《說文》: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甲骨卜辭《合集》27125:「大乙史,王其鄉(饗)。」


「大乙史」是專門祭祀商人先王大乙的官員,甲骨文中叫「作冊」「冊」一類的官員也是複雜掌管文書記事的官員。「史尹、作冊尹」可能就是商代的史官。 商代的貞人可能也履行史官的職務。


甲骨卜辭也顯示,商代「有瞽」「多瞽」這種官職,身份是不低的:


這是甲骨文的「瞽」字:

裘錫圭先生認為,從「人」畫「目」,並去掉「目眶」下線條,以表示「目的殘疾」;又用「以手柱杖」表現盲人的典型特徵:


前面說了,「瞽」多才多藝,「吹拉彈唱,跳舞、播音」都精通,甲骨文中記載的「多瞽」跟「跳舞」有關,如:

《合集》16013:「勿乎(呼)多瞽舞。」

意思是「不要讓多瞽舞蹈」,由於是殘片,只能猜測可能是占卜這天「跳舞不吉利」,第一行「丙午亦雨多」來看,可能是「多瞽」參與求雨儀式。


合集2656正的卜辭有一句:婦好允見。。。。。又(有)瞽


《詩經·周頌》: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描述的是「周人在盲人樂隊的伴奏下祭祖」的情形。


那麼,「婦好允見又(有)瞽」,「允」在甲骨文中多用於「驗辭」,就是「果然」的意思,「婦好果然見有瞽」,婦好要見的「瞽」,說明身份是不低的。


這也是個殘片,無法推斷整體意思,但毫無疑問「瞽」跟祭祀有關。


------------------------------------------------------------------


總體來說,夏商周三代的「瞽矇」是高級人才,履行史官、巫祝、占卜等很多職務,主要職務還是神職巫祝,當「史官」是次要的。有可能是當時的史官尋求他們的幫助,把他們當「磁盤」儲存歷史數據用。


因為瞽矇給王室當「播音員、樂隊、祭司」,念「聖旨」、念祭詞,一般的國家大事大概都會參與,而且記憶力好,他們的工作也要求他們記住國家發生的大事,甚至王侯遇到問題都要諮詢他們,相當於一個「記事本」。這樣的「資源」參與史書撰寫就很正常了。


三代以後,中國進入帝國時期,儒家興起,宗教神職勢力式微,樂經都失傳,就沒「瞽矇」什麼事了。


「瞽矇」這種古老的傳統職業,只有另謀出路,大部分以說史講評書方式在「民間賣藝」。


《漢書·百官志》等記載當時制度的文獻,就沒有瞽矇在朝廷的記載,出土文物表明「瞽矇」在漢代似乎就開始說書,成了郭德綱的祖師爺。

漢代出土的「說唱俑」就是「瞽矇」


古人的一些詩句和筆記記載的說書盲人:


  • 南宋陸游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 明代田汝成《西湖志餘》:杭州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說、評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大抵說大宋時事,蓋汴京遺俗也;或說紅蓮、柳翠、濟顛、雷公塔、雙魚扇墜等記,或杭州異事,皆近世所撰作者也。


總之,「說書講歷史故事」還是發揮了瞽矇記憶力好,對掌故熟悉,說學逗唱都會的特點。這大概是盲人的天賦吧。這種職業其實在幾十年前還有,我記得我爺爺說過,以前走街串巷的說書人有很多都是瞎子。


另外,盲人為什麼有算命的傳統?也就不言自明的了,其實「跳大神」才是盲人的本行,「唱歌跳舞」的為「跳大神」服務。


今天,盲人大部分好像都是從事按摩專業。還是「跳大神」加「唱歌跳舞」有搞頭,王侯都倚重三分。


小漢字見大歷史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竟然比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僅僅就大三歲。

可是兩個人給別人的感覺是,他們就不像一個時代的人,畢竟一個是大秦帝國的開國皇帝,一個是西漢的開國皇帝。

可是,大家也不要忘記,大秦帝國也就是僅僅經歷了兩代人,而且第二代皇帝胡亥,也才是當了兩年的皇帝。

這就可以理解,為何秦始皇和劉邦是同一時代的人了。

還有就是秦始皇只活了五十歲,劉邦卻活了六十二歲。也就是說,秦始皇死的時候,劉邦的事業,才剛剛起步。

所以說想幹一番大事,只要你有志向就可以,和年齡真的關係不大。

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太后,在嫁給劉邦之前,她竟然是魏王魏豹的一個妃子。

那時候的薄太后還年輕,我們姑且稱她為薄姬吧。

話說是魏王魏豹妃子的薄姬,是如何變成劉邦的妾的呢?

這就不得不說楚漢爭霸了,在楚漢爭霸的時候,韓信為劉邦攻打下了魏國,魏王魏豹被俘虜,魏國王室裡的人,就全部變成了俘虜。

再劉邦查看魏豹的後宮團的時候,他就把還有幾分姿色的薄姬給選到了自己的後宮裡。

但是,這時候的薄姬並沒有受到劉邦的寵幸。

後來劉邦畢竟當了皇帝,他身邊的女人是有很多的。

所以,他根本想不起,自己的後宮還有一個叫薄姬的女人。

那麼劉邦後來又是怎麼記起薄姬,並且寵幸她的呢?

這就不得不說薄姬的兩個發小了。

話說薄姬小的時候,有兩個發小,等他們都長大後,就全部被送到了魏王的王宮裡,後來他們都被劉邦笑納了。

只不過另外兩個人先受劉邦的寵幸了,他們小的時候,發過誓說若是日後誰先受到王的寵幸,一定不要忘記,讓王也寵幸其它的姐妹呀。

薄姬的這兩個先後被寵幸的姐妹,在被劉邦寵幸之後,不但不替她說話,反倒還挖苦嘲笑她。這

件事正好被劉邦聽到了。

劉邦就問他們前因後果,他們兩個就如實的說了。

劉邦覺得薄姬是個可憐人,在那一天夜裡,他就寵幸了薄姬,也就是那一夜情,薄姬懷孕了,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後來的漢文帝劉恆。

劉邦是瞧不起儒生的,他經常拿儒生的帽子撒尿。

還有就是漢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有男寵,劉邦有,漢惠帝有,漢文帝也有......。

再說漢武帝。

漢武帝這麼雄才大略的一個帝王,但是他做事,有的時候一點都不像一個皇帝,你看他可以隨隨便便的,殺當朝的宰相。

漢武帝朝的宰相有十幾個,幾乎一半都是被他殺掉的。

據說那時候,漢武帝若是說讓誰當宰相,誰都會怕的要死,趕緊跪下來磕頭,讓漢武帝另選其它人,自己真的是德薄才淺,宰相這件事,是真的幹不了。

你看這個原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之職,到了漢武帝朝,竟然成了最大的冷門。

是不是很可笑。

你還知道那些冷歷史,歡迎繼續補充。


史學達人


冷知識,一般都是人們不太注意的知識點,我下面說幾個關於歷史方面平常人不太注意的地方。

一、春秋戰國和漢朝是不是感覺隔的時間很長?

其實戰國時期隨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就結束了。而漢朝則是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創立,中間只隔了一十九年,中間隔了秦朝二世和楚漢相爭,也就是說從你養孩子到把他送入大學這段時間。

這個算冷知識吧?

同時期的還一點,戰國時期雖然屬於東周,但是東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就被秦國滅了,比戰國結束提前三十五年,也就是說,秦國是滅了周朝之後才統一六國的,這期間差了三十多年。

二、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

兩晉南北朝,很多人印象裡,西晉東晉時間應該很長,南北朝應該時間很短。但是西晉建國從公元266年到公元316年,只有短短五十一年,如果從統一東吳開始算,只有短短37年。東晉則是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也只有103年。兩晉加起來最多154年,而南北朝則是公元589年隨著楊堅滅了南陳結束的,中間經歷了169年。 這一段時期除了西晉37年之外,幾乎年年都在打仗,是中國歷史上動亂時間最長的時期,如果從漢末黃巾軍起義(公元184年)算起至隋朝統一(公元589年),中間歷經了405年的動亂。

這也是國外很多歷史學家把隋文帝楊堅列為世界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的原因,他結束了中國四百多年的戰亂。

隋文帝楊堅

五代十國時期,給人感覺時間很長,實際上,五代從公元907年朱溫篡唐開始到趙匡胤公元960年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結束,只有53年。宋朝統一除燕雲十六州之外的地區則是公元979年。

也就是說五代十國全加起來只有72年,當時唐末的人還大有人在。

五代十國時期最有名的人除了各個皇帝,莫過於馮道(公元882年—954年)了。

馮道活了72歲,可是在這時間不長的時間裡,他竟然侍奉了四國十帝,可以說誰來跟誰混。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俗話說三朝元老就很牛了,可是人家馮道做了十朝元老。做人做官,做到這個地步,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