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新教師培訓的低效困境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發佈。隨著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方案的實施,如何做好新教師培訓,也成為區域教育管理者必須回答的一道難題。

近年來,廣東省中山市與華南師範大學聯合建立了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通過“區域中心+聘用學校+基地學校+協同大學”模式,破解了當下區域教育新教師培訓中的一些難題,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發佈,如何做好新教師培訓,也成為區域教育管理者必須面對的問題。現實中,不少地區對新教師培訓的必要性和價值認識並不到位,在組織保障、資源投入和專業內涵上都有欠缺。

“一名教師職業生涯的第一年可以成就也可以破壞這一職業”,經合組織(OECD)2016年國際教師峰會曾如此論斷。“應該對剛開始從事教師職業的教師給予特別的關注”,因為這對他們今後的職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新教師培訓是個專業活,不能憑著經驗前行

由於當前對新教師培訓的系統研究不足,各地在實施新教師培訓時基本上都是憑經驗摸索前行。培訓目標定位靶向不準,課程設計無法對應新教師的內在需求,總讓參訓者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

課程設計是體現新教師培訓專業內涵和專業水準的核心,是實現新教師培訓價值和效用的關鍵,要建立在破解關鍵問題的基礎之上。目前,很多新教師培訓都定位在“規範性”或“適應性”目標上,對新教師的需求缺乏分析,課程設計缺乏針對性。

通常來說,急需破解的問題有三類:技術性問題、交往性問題、人格性問題。技術性問題是指專業能力和技能方面,關係到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以及班主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交往性問題是指新教師和同事之間的關係處理,關係到新教師能否融入集體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人格性問題指新教師的心理狀態,關係到新教師是否有堅定的信念及鍥而不捨的工作追求。

針對這三方面的問題,在新教師培訓目標和課程設計上應該圍繞“三感”來設定:

“效能感”:新教師首要的需求就是找到效能感,要讓其感覺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是“有效的”,確認自己是“做教師的這塊料”。為此,新教師培訓的課程設計要從提升效能感切入,幫助新教師有效掌握教學技巧。

“歸屬感”:新教師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渴望被接納被肯定,渴望成為集體中的一員、渴望在專業上與其他的同伴有“在一起”的感覺。為此,建立各種形式的學習共同體,讓新教師在不斷遇到挑戰挫折時感覺到有人幫助,是克服困難的重要支撐。

“使命感”:通常情況下新教師都會滿懷激情和理想,但是這並不能自動轉化為對教育的追求和使命,也不能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使命感要建立在堅韌、執著等人格特徵基礎上,為此,在課程設計中,應充實人格修煉的內容以喚醒使命感,並以此激發其內在價值追求和學習動力。

在“三感”順序上,儘管使命感是內在動力的源泉,但是仍然要放在效能感和歸屬感之後。使命感是高級需求,脫離了效能感和歸屬感,會讓新教師感到空洞,只有高大上的口號、沒有實實在在的幫助。

新教師培訓是個必要活,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二塊基石

新教師培訓絕非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教師專業成長必不可少的環節,應該在教師專業發展階段中有獨立、專門的地位。1972年英國《詹姆斯報告》,首次提出教師教育三段論:職前教育、入門教育與訓練、在職教育與培訓三個階段。如果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了教師專業成長的三塊基石,新教師培訓就是其中的第二塊基石。

新教師培訓的專門化體現在制度化建設上。目前,日本、英國等許多國家都有獨立、專門的新教師培訓制度。借鑑國外經驗,地方政府可以積極作為,確立新教師培訓的計劃及制度,切實體現新教師培訓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第二塊基石”的地位。

目前,新教師培訓的常見模式是“區域中心+聘用學校”,由區域負責教師發展的機構集中組織,新教師聘用學校負責教師的師徒結對等校本研修。這種模式的缺失有兩點:第一,新教師受聘用學校的權威震懾,往往不敢質疑、視野受限;第二,培訓主體主要是基層一線的學校,缺乏從理論到實踐轉化的指導。

近期,中山市與華南師範大學聯合建立的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實施“區域中心+聘用學校+基地學校+協同大學”模式有效克服了上述缺陷。

“基地學校”讓新教師能夠在基地學校和聘用學校之間進行對比性學習,雙重的體驗能夠激發新教師的深度思考並且打破思維和視野的侷限性。“協同大學”的加入,讓高校教師深入新教師的工作場域進行指導,啟發新教師反思大學所學理論,有效建立理論與實踐相互轉化的思維通道。

新教師培訓是個持續活,須延長週期以增強培訓效能

教育部要求,新教師崗前培訓不少於120學時,目前絕大多數地方都是按照最低標準執行,通常都是在開學前集中幾天、開學後再穿插幾天。

這樣快餐式的培訓對新教師的幫助不大。如果不能夠給新教師持續的指導,他們在培訓時所獲得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很快就會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加以及傳統勢力的同化而拋諸腦後,出現“辛辛苦苦學一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效用退化現象。

為了增強新教師培訓的成效,讓新教師培訓與後續教師專業提升有機銜接,應延長新教師培訓的週期。同時,還要有足夠的人文關懷。改變試用期把新教師當作常規教師使用,甚至壓擔子考驗新教師的做法,減免新教師的工作量,把培訓學習作為主要任務,把“試用期”變為“適用期”。

以中山市實施的“新教師入職三年培訓計劃”為例,他們按照“扶上馬+送一程+提速跑”的節奏,實施“三段論”式的培訓,“一年適應與調整,二年鞏固與提高,三年反思與發展”,有效避免了效能減退,並與後續專業發展對接,真正發揮了“第二塊基石”的作用,讓新教師在“適用”中提升專業自信、持續發展成長。

(作者系華南師大教師教育學部常務副部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30日第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