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莊裡的中國》:熊培雲,在城市中謀生,在鄉村中謀心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熊培雲,在城市中謀生,在鄉村中謀心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熊培雲,在城市中謀生,在鄉村中謀心

即使沒出過國門,在電影裡我們還是可以多次看到,在歐美國家或者日韓的鄉鎮農村,大片的沃野和森林掩映著上百年的古堡、木房子,汽車悠閒地開在寂靜無人的公路上,原始古老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彼此遺忘了界限,厭倦于都市拼搏的人在這裡詩意地棲息。

而中國今天的絕大部分鄉村,則是另外一種面貌:古老民居蕩然無存,現代建築光怪陸離,讀書成才者謀生都市,打工的年輕人鮮有歸來,村頭巷尾寥落的是婦弱老幼,費孝通念念不忘的那個“鄉土中國”已經漸行漸遠,破碎的鄉村中唯有江河山川和日月星辰依舊古老。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熊培雲,在城市中謀生,在鄉村中謀心

比起“原始也原始,現代也現代”的西方小鎮,我們的鄉村真是“原始得不原始,現代得也不現代”。何以至此?讀熊培雲的新作《一個村莊裡的中國》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在熊培雲“唐德剛式”的詼諧和幽默之中,我們聽他以沉痛卻樂觀的筆觸用家鄉小堡村的經歷串起他對百年中國鄉村大視野的梳理和重建:以及隨處可見的他自己的鄉村成長見聞和其家鄉父老的生活命運紀事。

他的小堡村鄉村敘事,曉白通暢,入眼入心,既講故事也講歷史,既有調查也有理論,更有文學、名言和電影,目的不僅在於為一個個淪陷的故鄉進行抒情式祭祀,更為了尋找今天鄉村面貌的歷史和現實邏輯,以及幾千年來中國鄉土社會的自治經驗和自濟精神,以期在眼下的城鄉治理中,為當今的中國農村破碎的面貌和殘缺的權利,在理論遠景上開鑿一條城市反哺鄉村、鄉村人才走出之後再歸來的改良之路,以達到法國那種城鄉兩忘的鄉村新貌。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熊培雲,在城市中謀生,在鄉村中謀心

所以熊培雲的著書立說、田野調查、鄉村介入,更讓我看到他從雲端落到大地後的堅實感。留學法國、遊歷海外、文學電影也讓他身上也被撒上了一層西方思想學說和普遍人性的光輝,同時他承接著費孝通、梁漱溟、晏陽初、盧作孚等鄉村建設先驅的夢,熊培雲甚至說,以後會像他們一樣更多地回到鄉村甚至紮根於鄉村。這種上個世紀沒能完成的鄉村實踐,或許將是未來中國鄉村的根本出路。

熊培雲的這種理想主義,面臨今日中國磐石般的巨大現實,或許是稍顯浪漫,但他對鄉村的這種關懷和敬意,卻引起無數出身農家在城裡站穩了腳跟和尚未站穩腳跟的人的共鳴,更講出了像我這樣到他鄉尋夢而夢不在、回故鄉暖心而故鄉不在的年輕農家子弟的心聲。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熊培雲,在城市中謀生,在鄉村中謀心

回首建國多年來,在“農村包圍城市”成功之後,城市卻不願意包圍農村了,城市在物質建設的馬車上奔馳,而鄉村卻是大踏步地後退,“二元分治”卻是越治越遠了。而更悲哀的是,我們既沒學會怎麼樣建設城市,同時也丟掉了怎麼樣鄉村自治。在宗法宗族被破壞掉之後,在鄉村禮數和歷史傳統被破壞掉之後,農村終於丟掉了幾千年來形成的靈魂。

今天,大多數的鄉村或遠或近地都通上了公路,縱向比較鄉村的發達確實進步有加,但是橫向比起來,城市和鄉村的絕大落差拉開了兩者之間的鴻溝巨壑,讓彼此異為天壤。前些年,為了大力發展地方經濟,當地政府會在很多地方刷一條標語,叫“要想富先修路”,這些年公路修得差不多了,但是農村發展依然面臨巨大問題,修路或許不是最主要的,正像熊培雲說的,如果修路只是為了更方便地從農村抽血補給城市,為了讓更多農家子弟讀書成才後留在城市貢獻稅收,為了讓更多打工者披星戴月地建設城市,這路還不如不修。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熊培雲,在城市中謀生,在鄉村中謀心

最缺少也最重要的,是結束城鄉對峙,為人心鋪一條回鄉的路———回到故鄉、建設故鄉、享受故鄉,不是為了尋找記憶,而是為了寄託未來,就像歐美鄉鎮的人們一樣,在城市中謀生,在鄉村中謀心,在雞鳴狗吠中安臥而睡,在風霜小徑上漫步人生,迴歸亙古的人世夙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