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傷感的兩句詩,盡顯詩聖功底,讓人實在難以取捨

杜甫最傷感的兩句詩,盡顯詩聖功底,讓人實在難以取捨

在中國的文化寶庫中,唐詩可謂是一個當仁不讓的明珠,而讓這顆明珠璀璨奪目的,無疑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韓愈曾經不無敬佩地提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相比於李白,杜甫的經歷則坎坷得多。雖然他的祖父杜審言也曾是名滿一時的大詩人,但杜甫並沒有過沾什麼光,也沒有過幾天舒心日子。

他活躍的年代,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他不幸錯過了富足的開元盛世,錯過了大唐最為輝煌的篇章,留給他的,只是安史之亂的殘垣斷壁。所以,他的詩歌,少了李白的飄逸,卻多了那些沉重。“國家不幸詩家幸”,也就是因為飽經了戰亂離別之苦,品嚐了仕途的不得意,這才有了篇篇精品構成的“詩史”,這才有了千古公認的詩聖。

杜甫最傷感的兩句詩,盡顯詩聖功底,讓人實在難以取捨

在杜甫的詩中,傷感的詩句比比皆是,不勝枚舉。然而,要說到哪句是最傷感的,還真難以抉擇。小珏選來選去,只挑出兩句,讓詩友們共同欣賞。

第一句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這是出自於《月夜憶舍弟》。它是在乾元二年,杜甫途經秦州所作。此時正是安史之亂的第二個高潮,安祿山雖死,但史思明折騰得更厲害,洛陽再次被攻克,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杜甫的幾個弟弟都分散在戰亂區,因為不通家書,幾乎斷絕了聯繫,這讓杜甫十分憂慮和擔心,於是才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最傷感的兩句詩,盡顯詩聖功底,讓人實在難以取捨

這首詩並不複雜,卻在平淡中彰顯經典。它以“月夜”為題,而開篇卻沒有直接說月夜。當戍樓的鼓聲停止後,行人也沒有了蹤跡,遠方出來了秋雁的哀鳴。白露時節更懷念家人,而家鄉的月亮似乎更明亮。兄弟都分散四處,已經不知生死。書信也不曾寄達,只因天下還未太平。

這首詩最著名的一句應該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然而最傷感的則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全句之中的淒涼悲苦的環境,就是為了烘托這一句的內心獨白,他將普通百姓在戰亂中無依無靠,茫然無措的感情,完整呈現給後人。難怪鍾雲在《唐詩歸》大讚道:

只說境,含情往復不可言。

杜甫最傷感的兩句詩,盡顯詩聖功底,讓人實在難以取捨

如果說第一句還並不是很有名氣,那麼第二句則是名滿天下,它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出自《蜀相》,全詩摘錄如下: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最傷感的兩句詩,盡顯詩聖功底,讓人實在難以取捨

這首詩相當有名,也膾炙人口,在這裡就不翻譯了,免得破壞它的美感。如果說《月夜憶舍弟》是寄託自己對家人的感懷,那麼《蜀相》則是寄託了對古人的敬佩和惋惜之情。這是杜甫在定居成都草堂之後,遊覽武侯祠時,觸景生情而作的懷古詩。

作為詩人,他有著自己對三國時代的獨特見解,他承認蜀漢政權的正統地位,將諸葛亮視作挽救國家危亡的大英雄,並且對他終生未能實現抱負而嘆息。這句詩妙就妙在體現了情緒的變奏,前兩句中,詩人寫景,洋洋灑灑,興致盎然,但後兩句提到諸葛亮後,馬上變得曲折婉轉,情緒沉鬱。

杜甫最傷感的兩句詩,盡顯詩聖功底,讓人實在難以取捨

最後一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千古絕唱。它不僅僅是對諸葛亮個人事業未成的感傷,更是對國事艱難而沒有恢復之人的感慨。他希望在當時的唐朝,也有諸葛亮一般的英雄人物,卻不會有諸葛亮大業未成的遺憾。

至於這兩句詩,那句更為傷感,小珏是分不出來,只能留給讀者賞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