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知返是一種能力,看看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你就知道了

《誰的青春不迷茫》不是名著,卻適合每一個人讀。讀過這本書,無論你是否正處於青春時期,都能引起你的共鳴。因為書裡面所提及的青春的迷茫誰都有過,都曾真切地體驗過,只不過作者用筆記錄了下來,而大多人只把那段青春的記憶打成包,放在了心底。這本青春勵志書並沒有教你如何成功,而是與你分享了在青春時期最易陷入迷茫狀態時焦躁困惑的情緒,還有能化解這些情緒的可貴的積極堅持的信念。

書的作者叫劉同,是80後中優秀的寫手,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進入媒體十年,現任光線傳媒電視資訊事業部副總裁,也曾上過《職來職往》這個求職節目,做過嘉賓。對於80後來說,他是成功的。書的內容大多是作者十年間的日記,裡面是很多人迷茫過的大學生活的狀況、畢業後初涉職場的青澀與莽撞、北漂的艱辛等。他也曾想靠文字過活,曾多次投稿而杳無音信。還有幾段隱晦記起的愛情。但他一直在反省,一直堅持著內心的信念。從小城市起步到北漂掙扎,再到如今事業上的成就,足見他的努力。

青春的迷茫主要是平衡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一顆活力四射的心似乎無處安放,總想在一瞬間便釋放熱情與夢想,可現實卻總是當頭一棒。這個時候的人是很脆弱的,也是最容易受到迷惑而迷失自我的。這時會有彷徨和掙扎。此時是最渴望親情、友情還有愛情的。給你力量最多的永遠是親情,其次是友情,最傷人的是愛情。親情和友情是常伴左右的。雖然未果的愛情刻骨銘心,留有遺憾。但時過境遷後,卻能讓人懂得真正的愛。就像他說的:“一些人的存在的意義總歸是讓另一些人成長,然後消失。”其實,這些都不是必要的,什麼事只有靠你自己。“沒有什麼事情是非得別人和你一起做不可。總有絕境的時刻,能鼓勵你的也只有你自己。任何事情,不要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無論是情感還是工作。否則,唯一的結果便是措手不及。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這是劉同說的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很多事實已經證明了他說的非常有道理。

“一個人成功的背後一定深埋著巨大的孤獨。”這句話我也非常贊同。因為高處不勝寒,成功不僅有光鮮的表面,而且還有背後很多人看不見的巨大的壓力。這份孤獨是一種深深的定力,為了成功的信念,抵制誘惑。但不是寂寞。他會在堅持中充實。“人總有一段時間,只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這些有價值的人的肯定,以及習慣旁觀者的背景者。”但是,“一個有態度的人是不會把別人的態度放在心裡的。你會衡量,會掂量,但你不會讓它佔據你的內心。”我想,這也是在迷茫的青春時期一個人能堅定不移地去走自己選擇的路的關鍵。

生理上的青春很短暫,在你還來不及好好品味時就轉瞬即逝。但是心理上的青春是我們能掌控的,可以儘量地延長,甚至到彌留之際。而現在人們追求的青春大多是外在的,諸如不老的容顏和年輕的身體。對於青春的靈魂卻不去關注。青春的重量在於純真、善良和熱情,如果這些東西一直保留,那麼青春就一直在。“無論歲月如何改變,青春都以某種亙古不變的姿勢存在,在不經意間的時候會提醒你,你的青春在這裡。無論世事如何動盪和變遷,保持最內心的那份無知、單純、善良,因為那才是真正的我們。”

書的後面附錄了幾封信和他曾聽過的一些歌。信是他的朋友對他的評價,真實中肯。這些朋友是他迷茫時的燈塔。他聽的那些歌大多是比較安靜的。能在孤獨中求得一種安靜也是一種力量。

《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本書是值得一看的,它是以一種即將消失的自省的形式關注著人們內心的情感需要。這個情感的內容是廣義的,而這種需要恰恰就是我們所說的幸福感。青春期的迷茫使幸福感降低了,所以人們要努力提高。但是人生中的迷茫卻不止在青春期,所以在每一個階段都要儘量地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心智,才能在迷茫時不做讓自己後悔的選擇,走向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