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功高蓋主、權傾朝野的七朝元老,爲何絲毫不受皇帝猜疑?

郭子儀,華州鄭縣人,唐代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安史之亂的主要平定者,85歲去世,諡號忠武。

他是功高蓋主、權傾朝野的七朝元老,為何絲毫不受皇帝猜疑?

忠武這個諡號,在中國曆代都被視為武將的最高榮耀,大名鼎鼎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諡號即為忠武。而郭子儀作為大唐王朝的中興名將、安史之亂的主要平定者,自然也是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歷史上,不乏戰功卓著、權傾天下者,然而像郭子儀一樣做到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主不疑的人卻是絕無僅有。郭子儀究竟是個怎樣的人,而做到千載之下無人可與之相提並論?

他是功高蓋主、權傾朝野的七朝元老,為何絲毫不受皇帝猜疑?

郭子儀出生於華州鄭縣的一個士大夫家庭,因為家道中落,所以郭子儀沒有參加文試,而是參加了武科。成為武狀元后,郭子儀以左衛長史的身份前往單于都護府任職。經過多年的磨礪,郭子儀積功成為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之後,因為上司嫉妒,郭子儀被閒置,一直未得重用。閒置的生活使郭子儀養成了寵辱不驚、恢弘大度的性格。

大將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唐朝名將,他對郭子儀是既不服又嫉妒,在平定安史之亂的一場戰役中,李光弼沒有盡到友軍的職責,致使此戰失利,但是郭子儀以大局為重,把責任全部承擔了下來,這令李光弼心悅誠服。在以後的戰役中,他積極配合郭子儀,成功平定安史之亂。

行有不得者而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一次郭子儀在外征戰時,他父親的墳墓被人盜掘,雖沒有證據證明是魚朝恩所為,但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魚朝恩。當郭子儀率軍得勝還朝時,朝中君臣心中都惴惴不安,畢竟這種事情無論在歷朝歷代均是奇恥大辱。而郭子儀不但沒有追究此事,反而自責的對眾人道“我率領軍隊以久,不能禁止士兵挖別人的祖墳,今日之事可能是遭道了天遣,而非人為”,一席話令大唐君臣無限感動。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於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佔據魏州後,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一個部將去見他。田承嗣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

他是功高蓋主、權傾朝野的七朝元老,為何絲毫不受皇帝猜疑?

不僅如此,郭子儀還洞悉世情。汾陽郡王府從來都是大門洞開,販夫走卒之輩都能進進出出。一次,郭子儀的一名手下將領到外地任職,去汾陽郡王府辭行。在王府裡,他看見堂堂的汾陽郡王正為夫人和女兒做奴僕,端著洗臉水,拿著手巾。郭子儀的兒子覺得臉上無光,一齊勸說父親,希望父親能夠自重,不要讓外人笑話,郭子儀給兒子們講明道理,“我家的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僕吃官糧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築起高牆,不與外面來往,只要有人與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風點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來滅族之禍,現在我打開府門,任人進出,即使有人想誣陷我,也找不到藉口”,兒子們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親的高瞻遠矚。郭子儀晚年在家養老時,王侯將相前來拜訪,郭子儀的姬妾從來不用迴避。郭子儀對待君子直率坦誠,一點不客氣。他的部下如李懷光、渾瑊等人雖然因軍功封為王公,有的是一方節度使,但他照樣頤指役使,如同使喚僕隸,這些人在他呼喝下都是小步快跑,不敢有絲毫怠慢。但對於人品不好的小人,郭子儀卻相當謹慎,尤其注意禮節。唐德宗的寵臣盧杞前來拜訪時,郭子儀趕緊讓眾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這位“鬼貌藍色”的當朝大臣。盧杞走後,家人詢問原因,郭子儀說道,“盧杞此人,相貌醜陋,心地險惡,如果姬妾見到他,肯定會笑出聲來,盧杞必然懷恨在心,將來他大權在握,追憶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禍臨頭了”。後來盧杞當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應驗了郭子儀的說法。

他是功高蓋主、權傾朝野的七朝元老,為何絲毫不受皇帝猜疑?

忠信嚴勇,而又深察人情世故,自信的郭子儀沒有像一些名臣那樣,功成之後夾起尾巴做人,或者遠遁江湖。唐德宗建中二年,85歲高齡的郭子儀病逝,德宗為之廢朝五日,親臨安福門送葬,並下令違反禮制,特意將他的墳墓加高一丈。皇帝為了賞賜他把他的畫像放入了凌煙閣,讓凌煙閣在100多年後為郭子儀重啟,這是對郭子儀最大的褒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