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功高盖主、权倾朝野的七朝元老,为何丝毫不受皇帝猜疑?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安史之乱的主要平定者,85岁去世,谥号忠武。

他是功高盖主、权倾朝野的七朝元老,为何丝毫不受皇帝猜疑?

忠武这个谥号,在中国历代都被视为武将的最高荣耀,大名鼎鼎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谥号即为忠武。而郭子仪作为大唐王朝的中兴名将、安史之乱的主要平定者,自然也是当之无愧。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战功卓著、权倾天下者,然而像郭子仪一样做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的人却是绝无仅有。郭子仪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而做到千载之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他是功高盖主、权倾朝野的七朝元老,为何丝毫不受皇帝猜疑?

郭子仪出生于华州郑县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因为家道中落,所以郭子仪没有参加文试,而是参加了武科。成为武状元后,郭子仪以左卫长史的身份前往单于都护府任职。经过多年的磨砺,郭子仪积功成为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之后,因为上司嫉妒,郭子仪被闲置,一直未得重用。闲置的生活使郭子仪养成了宠辱不惊、恢弘大度的性格。

大将李光弼与郭子仪同为唐朝名将,他对郭子仪是既不服又嫉妒,在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场战役中,李光弼没有尽到友军的职责,致使此战失利,但是郭子仪以大局为重,把责任全部承担了下来,这令李光弼心悦诚服。在以后的战役中,他积极配合郭子仪,成功平定安史之乱。

行有不得者而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一次郭子仪在外征战时,他父亲的坟墓被人盗掘,虽没有证据证明是鱼朝恩所为,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鱼朝恩。当郭子仪率军得胜还朝时,朝中君臣心中都惴惴不安,毕竟这种事情无论在历朝历代均是奇耻大辱。而郭子仪不但没有追究此事,反而自责的对众人道“我率领军队以久,不能禁止士兵挖别人的祖坟,今日之事可能是遭道了天遣,而非人为”,一席话令大唐君臣无限感动。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一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

他是功高盖主、权倾朝野的七朝元老,为何丝毫不受皇帝猜疑?

不仅如此,郭子仪还洞悉世情。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一次,郭子仪的一名手下将领到外地任职,去汾阳郡王府辞行。在王府里,他看见堂堂的汾阳郡王正为夫人和女儿做奴仆,端着洗脸水,拿着手巾。郭子仪的儿子觉得脸上无光,一齐劝说父亲,希望父亲能够自重,不要让外人笑话,郭子仪给儿子们讲明道理,“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来灭族之祸,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郭子仪晚年在家养老时,王侯将相前来拜访,郭子仪的姬妾从来不用回避。郭子仪对待君子直率坦诚,一点不客气。他的部下如李怀光、浑瑊等人虽然因军功封为王公,有的是一方节度使,但他照样颐指役使,如同使唤仆隶,这些人在他呼喝下都是小步快跑,不敢有丝毫怠慢。但对于人品不好的小人,郭子仪却相当谨慎,尤其注意礼节。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大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应验了郭子仪的说法。

他是功高盖主、权倾朝野的七朝元老,为何丝毫不受皇帝猜疑?

忠信严勇,而又深察人情世故,自信的郭子仪没有像一些名臣那样,功成之后夹起尾巴做人,或者远遁江湖。唐德宗建中二年,85岁高龄的郭子仪病逝,德宗为之废朝五日,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下令违反礼制,特意将他的坟墓加高一丈。皇帝为了赏赐他把他的画像放入了凌烟阁,让凌烟阁在100多年后为郭子仪重启,这是对郭子仪最大的褒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