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不能把教書育人當「副業」

文丨圳論評論員 姚龍華


高校教師不能把教書育人當“副業”

“我再次重申,高校教師不管名氣多大、榮譽多高,老師是第一身份,教書是第一工作,上課是第一責任。”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日前召開的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會議上強調。

老師、教書、上課,本是一組天然結合。教育部長苦口婆心的一番強調,不難看出是在呼籲高校教師迴歸教書育人的本分,背後問題則是現實中高校教師與其身份職責的一種錯位或割裂。

教育部長看到的問題,不少高校教師也心知肚明。在今年復旦大學畢業典禮上,葛兆光教授說了三次“請大家原諒”:請大家原諒,我們的大學越來越像培訓學校、校園越來越像職業培訓所;請大家原諒,我越來越反感滿堂灌水的老師和懶懶散散的學生;請大家原諒,有時候我們可能過於嚴厲、過於焦急。從上到下都有同感,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高校教師不能把教書育人當“副業”

有學者說:“經濟只能管好我們的今天,科技改善我們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證我們的後天。”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居於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和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學的底色。正因如此,在今年6月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視本科教育的校長是不合格的校長,不參與本科教育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高校領導的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師的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學校的資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學條件和教學工具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學方法和激勵機制要首先在本科創新,核心競爭力和辦學質量要首先在本科檢驗,發展戰略和辦學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實踐,核心價值體系要首先在本科確立。

大學的職能雖有多重,但根本使命是人才培養;教師的職責雖然多樣,但第一職責是教書育人。然而,放眼全國,實際上遵循著“科研第一、教學第二”原則,把科研成果當成教師考核、經費分配、學科發展最大衡量因素的高校,遍地都是;

不愛講臺愛科研,成天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報課題、拉項目、做實驗、寫論文的教師,大有人在。倒不是說搞科研、寫論文不重要,但是大學首先是教育機構,其次才是研究機構,過分強調科研而輕視教學,則會造成一種哈瑞·劉易斯所說的“失去靈魂的卓越”,本質上是“本末倒置”。畢竟,如果不把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擺在首位,那隻要有專門的科研機構和研究人員就夠了,還要大學和教師幹什麼?

高校教師不能把教書育人當“副業”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雞湯文也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根本上要依靠教師。高校教師不把教書育人當“副業”,而是把心沉下來、把課上好來,學生才能把頭抬起來、把課聽進去,教育質量才能全面提上來、真正硬起來。最近出臺的“新時代高教40條”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篇幅放在了“全面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上,對教師評價體系作出了不少具體調整,特別強化了對教學業績的考核,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施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制。“指揮棒”的導向調整了,關鍵就看各地高校如何接棒、教師如何調整姿態快跑了。

一流的本科教育,師生是一個共同體——相互促進的教學共同體、相互成全的成長共同體。有高度責任感的老師和有強烈求知慾的學生,以高質量的課程為媒介,期待他們共同聚焦主業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