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位时,兵力充足将领备出,为何会败?80万兵又去了哪里?

蓝风


崇祯年间内忧外患不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女真人的大兵压境,让我们的崇祯皇帝疲于应付、心力交瘁。但是他还算是一个汉子,没有忍辱偷生,而是自绝于煤山。崇祯的失败也不全是他的错,当时国库已经空虚,到了拿不出一万两银子的地步。那么这些银子都去哪儿了?都在王公贵族的私库中。如果当时朱家的王公贵族、臣子、皇亲国戚等稍微有点觉悟的话,捐出一部分银子,帮助可怜的崇祯撑一把,恐怕明朝的历史就会多几年。明朝的后期已经走向了衰败,税费负担太重,民不聊生,才有象李自成那样的草莽英雄的诞生,这种局面也不是崇祯一时半会儿可以扭转的。说句实话,他接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再说说他自己的故事,首先没有在正规的军事院校陪训过,大战之时,最忌讳的就是临阵换将和用人不疑,结果他都做了,直接加快了朝代更迭的步伐。其二,重用和听信痷党,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只有自己的利益,什么国不国的,根本不关他们的事,就是换了个封建朝代,这个群体也不会失业。其三、崇祯皇帝本生不具备国家领导的能力,没有组织能力与凝聚力,亲小人喜闲臣,生性多疑,处事忧郁寡断。其四、为人狠毒,不会给他人留生路,妻妾儿女皆与明同亡。好在崇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说来说去也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直接亡于女真人的铁蹄下,对明朝的列祖列宗多少也有一句交待。(图片均来自网络)








鲍尔金vs巴特尔


眼看着一个个大将冤死自己人手中,自然有一些将领心寒,不愿自己忠心为国,却落得惨死的下场。诸如洪承畴之流,本就是牛人一个,投降清廷,更是让明朝的局势雪上加霜。

本来是一盘好棋,却让崇祯下的满盘皆输。假设崇祯能够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大将各守其职,大明的防线还是很难攻破的。

手中再好的资源,不能用,不善用,败局已定。


清峰徐来89




说到明朝,作为我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设的王朝,很多人都说这个王朝是“天子守城门,君王死社稷”,这个典故来自于崇祯帝最后被逼死上吊。

确实明朝的灭亡,应该主要在崇祯身上,一把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责任就在于崇祯愚不可及,死守祖宗的规矩,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情况的需要而改变。事实上,明朝的问题本不在崇祯,而在于其之前的皇帝们,挖的“坑”太大,崇祯想填都没办法了,内忧外患积痹太多,积重难返。面对难摊子最应该做的就是改变,调整思路,调整政策,一切以保住大明江山为先,放下一切旧制因时而定,因需而定,可崇祯顽固不化,刚愎自用,甚至屡次对提不同意见的人大开杀戒,弄的人心凉透了,最后成了孤家寡人,兵临城下,内无大臣上朝护驾,外无救兵勤王的境地。最后绝望上吊死去。真是即可悲,也可气。又可惜。



还有就是崇祯作为一把手,太缺少决断了,有好多合理正确的建议,都因他的优柔寡断,而未能实施,以至于错过很多反败为胜扭转乾坤的机会。比如,在明朝同时面对皇太极和李自成的威胁时,曾有人建议暂时同清军议和,崇祯也对这个做法表示同意。本来就要去实施了,结果一群言官,听说要议和,立马跳了起来反对,还特别激动地训斥了提出这个提议的人,他们的激情演说,他们把所有历史典籍搬出来,各种引经据典,他们还谈骨气、谈气节,表示议和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一波说辞慷慨既然,说得崇祯无言以对,于是放弃了议和的计划。



实际上,当时的明朝,已经伤了很大的元气,已经没有能力去同时应付皇太极和李自成两路人马。议和,是暂时的手段,是为了争取时间整顿调整军队。而这群言官却死脑筋地认为,议和就是屈服。至此,明朝失去了重来机会。同样的,在迁都这一件事情,这群人同样死脑筋。在李自成带人直冲京城的时候,明军当时已经失去了抵抗的能力。有人提出,先迁移到南京,利用那里的地理优势可以守住东南地区,日后再来回收其他土地。这是守住明朝的唯一方法。这些言官又反对,并且高声大呼:抛弃祖宗土地的人都应该被杀掉!结果,崇祯又怂了!唯一的生机,又这么葬送了。当然也正如后来清朝康熙皇帝所言,明朝坏就坏在那些言官手里,”所谓言官误国!”每当有人提出新的建议,就会有一大堆言官面对面吵架,朝堂乱哄哄的,吵来吵去拿不出一个可行办法。崇祯也被吵的晕头转向,不知道听谁的好,根本拿不定主意,你说,这个朝代不死还能怎地。北京沦陷,那些大谈气节,骨气的言官跑的无影无踪。皇上还能怎么选择,只有自尽了,哎,崇祯是可怜的。



所以明朝的灭亡,不是有多少军队的问题,在于领导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跟个人的性格也有关。而不在于勤勉,敬业,责任❤️。


东海龙王


如现明朝不亡,历史如何前进?社会如何发展?如现代而言,没有伟大的文化大革命,那来特飞猛进的改革开放?正因为人们穷怕了,煥发出来的劲干好似火山爆发,三十年強国富民。前面的三十年太可惜了,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影响到现代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