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普洱:金庸,不爲人知的另一面

只見普洱:金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這樣的評價毫不誇張。金庸深諳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

在其武俠小說裡,筆尖流淌是傳統歷史文化之精華。於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俠士形象躍然紙上,一篇篇生動曲折的江湖故事引人入勝,無數人讀之如身臨其境,上癮、著迷。一直以來,無論中外,從販夫走卒到商界精英、政界要人,都不乏“金迷”。

只見普洱:金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金庸先生的茶觀

金庸先生是愛茶之人,雖久居香港,卻也鄉音不改、茶性依然,待客,總以家鄉的上好龍井。金庸先生除武俠小說泰斗的名號,還另有一個身份——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榮譽理事。這個身份你未必知道。

金庸先生喜茶,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及自己的養生秘訣:“不過一杯清茶而已。”

只見普洱:金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1992 年,金庸先生給浙江茶博會題詞:“碧玉翠綠沁心芬芳,日夕飲斯遐壽永康。”高度評價了茶與健康的關係。

金庸先生諳熟茶事,《天龍八部》中有一段寫碧螺春,說,段譽被鳩摩智抓到蘇州燕子塢,見到阿碧。

“段譽端起茶碗,撲鼻一陣清香,揭開蓋碗,只見淡綠茶水中飄浮著一粒粒深碧的茶葉,便像一顆顆小珠,生滿纖細絨毛。段譽從未見過,喝了一口,只覺滿嘴清香,舌底生津。

鳩摩智和崔、過二人見茶葉古怪,都不敢喝。這珠狀茶葉是太湖附近山峰的特產,後世稱為‘碧螺春’,北宋之時還未有這雅緻名稱,本地人叫作‘嚇煞人香’,以極言其香。鳩摩智向在西域和吐蕃山地居住,喝慣了苦澀的黑色茶磚,見到這等碧綠有毛的茶葉,不免疑心有毒。”

只見普洱:金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這段敘述,說明金庸先生對茶很有研究,因為鳩摩智生活在西域,而西域在宋時所喝之茶都為雲南、四川、湖南一帶運過去的黑色磚茶、餅茶,屬發酵、半發酵黑茶,故兩人見“碧螺春”覺“茶葉古怪,都不敢喝”, 而“碧螺春”之名,傳聞是清時乾隆老爺子下江南時所賜。

“酒是俠之魂,茶是士之靈。”金庸武俠中寫了包融儒、道、佛各類文化的大俠。茶具有豐富性、包容性的特點,能給人以神秘、厚重之感,且茶具有豐富的層次變化及高古的韻味。頂級茶的身世亦如金庸筆下的武俠高手,都得先在山中修煉百年,然後經過萎凋、殺青、揉捻、曝曬、蒸壓、乾燥,再經歲月之洗禮,方能顯現韻味,且越陳越香、回甘彌久。

只見普洱:金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金庸先生的一生,不斷修煉,意韻致極,終成“武俠大家”之境界,其作品亦如一泡絕世好茶,讓人一品難忘。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茶人之意在乎山水、風月、詩文之間,一杯茶中,於人生有所寄託、有所忘懷。品茶,是一種東方的生活智慧,能使人心靈迴歸於自然的寧靜。

好茶,亦如金庸武俠裡的絕世武功,需得待在山中,沐日月之精,吸天地之氣,逸情養性,修煉多年方能長成,而一旦來到人間,便自有一段精彩傳奇。

只見普洱:金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細說金庸筆下的茶義人生,當江湖中武俠人物的俠氣柔情、千嬌百媚與茶相碰撞時,喝茶似乎變成了一種讓人更加享受生活愉悅的事情。都說茶品如人品,那麼金庸筆下的英雄美人在忙完一天的江湖事務之後,都會端起一杯什麼茶呢?

段譽——普洱茶

只見普洱:金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段譽作為大理國的世子,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知書達禮,儒雅高貴。而且他居住在無量山腳下,飲一杯正宗的普洱茶,可謂是近水樓臺。普洱茶茶性溫和,聞起來有淡淡的陳香,正好契合著段譽天生的公子秉性。普洱甘甜、潤滑、厚重,其情深,其意濃,令人回味無窮,恰如段譽的深情一望。段譽在思念神仙姐姐之餘,若端起一杯意蘊綿長的普洱,恐怕也是不知不覺吧。

郭襄——滇紅

只見普洱:金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出生時逢亂世,小小年紀便不拘泥世俗之見,特立獨行,豪邁慷慨又聰慧伶俐。滇紅作為紅茶的代表產品之一,歷經滄桑和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可大俗也可大雅,開泡便見大家風範。配以郭襄,實為江湖一景。

只見普洱:金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古今幽情一壺茶!”茶也好,情也罷,又有誰說得清呢?金庸先生,用一支筆,在很多人心裡,種下了一個武俠夢。即使今日早已不是昨日那個世界,不過,小編依然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俠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