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爲什麼醜化鄭經,篡改歷史?

林道銳


事實上,當年我在看康熙王朝的時候,也對這個看著十分猥瑣的胖子,抱有極大的敵意。看著他像反動的國民黨一樣,和人民作對,和國家作對,他註定要滅亡。


但後來,慢慢的看的多了,懂得多了,才知道,原來歷史不是這個樣子的。原來所謂的為國為民,英明神武的皇帝不一定是正面人物,看起來猥瑣無比,反動透頂的人也不一定是反面人物。主要看我們從什麼立場看問題了(甚至當時都不知道鄭成功和鄭經的關係)

知道鄭經還是因為一首詩:

胡虜腥塵遍九州, 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博浪子房擊, 須效中流祖逖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 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日, 不斬樓蘭誓不休。

這首詩將詩人對國破山河碎,敵人佔領著祖國的悲憤描寫的淋漓盡致,最後一句“不斬樓蘭誓不休”將為了光復河山的詩人的壯烈也展現出來,當我得知是鄭經寫了這首詩,我就想知道,一個反面人物,為什麼能寫出這樣的詩來,為什麼一個反面人物想要光復河山,光復誰的河山??


於是我們又知道了,鄭經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兒子,鄭成功之所以是民族英雄,不僅是他收復了臺灣,更多的是,他身負國仇家恨,一生矢志抗敵,這才成了被民間和臨國共同敬仰的大英雄。

而繼承他遺志的鄭經就是狗熊麼?

也不是,鄭經雖然有毛病(是人都有)他和其叔父的內鬥造成了鄭氏內鬥,導致臺灣內部風險重重,清朝與荷蘭殖民者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失陷。但鄭經在陳永華的輔政下,卻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他維護海洋時代的華人利益,警告了西班牙使者:華人到呂宋(菲律賓)經商,不許西班牙人尋釁生事、刁難勒索,如果背約,將立刻派人前去問罪。又有興兵復國之舉,顯然他和猥瑣反動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康熙王朝》中醜化鄭經,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通過這樣來達到一些當時的政治目地,那就是對臺灣。所以這種大力宣揚的辮子戲就得到了認可。編劇也好,片審也好,都是為了這個目地而生的。如果我們處在日本入侵的年代,恐怕宣揚的正面人物就是鄭經了,就算國家只剩下一城一地,也要和侵略者周旋到底。


當然,這種做法是絕對錯誤的,我們可以想象,日本入侵後建立了偽中華民國,而抵抗的人們如果知道會是這個情景,恐怕永遠都不會再抵抗了。

再深層次點就不說了吧,反正人們都不傻,雖然曾經淪為奴隸,但再想給人們找個主子,聖祖,那是不可能的。醜化也好,篡改也罷,人們頭上的辮子剪掉了,心中的辮子,也必將消失。


關河南望


《康熙王朝》中的鄭經在劇中是一個優柔寡斷,疑心重重的延平王,他輕易的中了離間計,使得手下大將施琅投降清朝,最後在清軍攻臺時自盡而亡。

《康熙王朝》是根據二月河先生的小說《康熙大帝》改編而來,其中確實有很多與歷史不相符的地方。

首先鄭經和施琅的關係,施琅早在鄭經繼承王位之前就已經投降清朝,殺施琅家人的是鄭經之父鄭成功,所以和鄭經之間不存在離間計的說法。

其次鄭經在清朝收復臺灣之前就已經去世,所以不存在自刎一事。

歷史上真實的鄭經除了治理臺灣,抗擊清朝之外,並沒有什麼值得歌頌的事蹟。《康熙王朝》中也談不上醜化,反而在最後清軍攻臺的時候鄭經和母親告別時表現出了極大的孝道,並且在最後用自盡來維護自己的尊嚴,雖然與歷史不符合但是確實沒有醜化鄭經。


一點點歷史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在康熙時代,他是臺晚的統治者,是鄭成功的之子,並且為長子。其實在這部電視劇中,鄭經的角色還是比較飽滿的,《康熙王朝》中的反面角色都是刻畫豐富的。比如年過花甲的吳三桂,在對待彈劾自己的同僚時,給對方機會,如果要是能夠釣上魚,就可以留他一條命,但是如果沒有釣上魚就必須死,還有之後的反了,也是吳三桂不得不為之;鰲拜也是同樣,其實鰲拜並不想反,畢竟是開朝元老級大臣,何苦讓自己的後半輩子變得不確定呢,但是跟隨鰲拜的人都想要他反,所以最終他就順從了大家的意願;鄭經也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多年來在臺晚,恩威並施留住人才,並且訓練了當時內陸無法對抗的水上艦隊,並且花大價錢去荷蘭購買軍艦,在當時來說也是非常有膽識的人了。

可能有一些鄭經的亮點,這部劇沒有寫出來,但是總體上並沒有把鄭經寫成一個反派。但是歷史上鄭經最後是病死的,這裡作者將鄭經寫的是自刎而死。但是這部電視劇叫做《康熙王朝》,肯定有很多情節和人物都是以康熙為主要情節來發散的,鄭經自然不會非常正面,而且目前的臺晚和大陸的局勢,也決定了,這部劇不會將鄭經的刻畫更加正面,能達到現在這樣已經不錯了。


曉娛


康熙王朝根據二月河小說《康熙大帝》改編而成,自然存在虛構之處。

真實的鄭經經營臺灣將近二十年,臺灣大治。

對內,繼承鄭成功的政策,寓兵於農,屯墾臺灣。建立行政體系,由陳永華管理政務,陳永華善治國,堪稱“鄭氏集團的諸葛亮”,建水利,辦學校,重屯墾。

對外,由於清朝海禁,鄭經與外通商,主要對象是日本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尤其是日本,鄭氏與德川幕府關係極好,臺灣從日本進口銀、銅、鉛、盔甲,增強國力,支持戰爭需要。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通商合約,從英國進口火藥和武器。賄賂清朝官員,進行走私,包括人口。

鄭經經營臺灣期間,臺灣大治,與清朝之間的戰爭互有勝負。

鄭經逝世後第三年,清軍攻臺,其子鄭克塽不敵,投降清朝。

電視劇康熙王朝根據小說《康熙大帝》改編,除了有虛構成分外,也是推崇宣揚康熙帝為主。


五味社


因為當時的電視劇都是為了現實、為了政治而服務的。

鄭經的父親鄭成功,不論大陸臺灣都是一片讚頌,但是大家讚頌的角度不一樣。

大陸這邊,宣傳鄭成功收復臺灣,打敗外國人。

臺灣那邊,宣傳鄭成功佔據臺灣同大陸政權對抗。

而鄭經,沒有收復臺灣的功績,卻有割據臺灣的行為。康熙皇帝則將臺灣納入版圖了。

清朝,雖然是滿人統治,也被認為是正統的中國王朝。

所以,《康熙王朝》自然要頌揚康熙收復臺灣的功績,貶低鄭經了。



夢露居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和什麼《施琅大將軍》一樣,都是文藝政治化的結果。

二月河這人不懂歷史,但是懂政治。

他寫康熙王朝不是這麼簡單的,具體就不便於多說。

但他自然沒有瘋狂到歌頌鄭經的地步,其實目前大陸史學家歌頌鄭成功已經是不得已而為之。

之所以篡改鄭經的歷史,是為了表明康熙收復臺灣的正義性和合法性。

完全不顧鄭經和在臺灣的明王,才是大明漢人正統王朝的歷史事實。

而歌頌康熙,不惜胡亂編造歷史,本質上在於歌頌封建家天下的專制統治。

所謂康熙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即便是錯的也是事出有因,還是對的。

其實,二月河只是個作家,不算是知識分子,寫出這些東西也不令人驚奇。


薩沙


這也算得上是《康熙王朝》最大的敗筆之一,在這一環節對歷史的顛覆和篡改非常之多,甚至有顛倒黑白的嫌疑。

勞民傷財,殺人無數甚至影響了中國近代發展的遷界禁海,到了連續劇裡竟然被說成是利民工程,還出現了抬著轎子把老人送走的荒誕臺詞,事實上當年的近界近海非常簡單粗暴,誰不走就殺誰!到了連續劇裡乾脆避而不談!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清政府趁機趁火打劫攻擊鄭成功在福建的地盤,到了連續劇裡被改成了姚啟聖發糧支援鄭成功,清政府勾結荷蘭當局,企圖以割讓臺灣為代價,讓荷蘭當局幫助自己打內戰,到了連續劇中同樣輕描淡寫,甚至把這醜陋的一幕推給個鄭經。對施琅的叛逃也同樣更改的歷史,不過這一點對大劇情傷害不大,只能說匆爭小節!

但這些修改雖然脫離了歷史,但結合時代情況來說,也有他操作的必要性,畢竟從連續劇中所弘揚的中心思想來說,臺灣大陸是一家,臺灣必須歸順大陸,大陸才是正統王朝,結合當今時代這些思想必須要貫徹到連續劇中,但當時的歷史,控制中央政權的是清王朝,而不是撤往臺灣的鄭家王朝,在這樣的情況下,編劇也只能儘可能的將好的一面推給清王朝,不利的一面推給臺灣的鄭氏集團。

雖然是藝術作品,但想在國家範圍內上映,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必須也得含有正能量和價值觀,以當時清朝與鄭氏集團對峙的情況來看,髒水也只能儘可能的潑給鄭家。




遼寧資深球迷


《康熙王朝》本來就是篡改歷史,顛倒黑白。

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大清官朱國治。此人拿著明朝的功名做清朝的官,當清狗對付漢人,當貪官不僅搜刮民財還貪墨軍餉,同僚都稱他“朱白地”。

朱國治不僅貪出高水平,還庇護手下貪腐,他手下官員盤剝地方,搞得金聖嘆等名流告狀,朱國治直接把告狀人判了謀反,這就是有名的“哭廟案”。

不過跟焦晃版《乾隆王朝》比起來,那還是好很多的,因為這部劇實際上拍的是《和珅傳》,為大貪官樹碑立傳還是太嚇人,只能掛羊頭賣狗肉了。

看過的觀眾有沒有感覺,在這部電視劇中和珅才是主人公,乾隆皇帝只不過是線索人物。正經拍《乾隆王朝》,得從乾隆皇帝出生或繼位開始,到乾隆退位或者去世為止。而這部《和珅傳》是從乾隆晚年和珅發跡開始拍起,到乾隆死後和珅案發,抄家身死結束,所以這部電視劇真正的主人公,是大貪官和珅。

《乾隆王朝》電視劇為了維護和珅的主人公正面形象,也是挖空了心思。比如錢灃本是德才兼備之人,有眼光,有辦事能力,還有原則,問題錢灃是和珅死對頭,還是被和珅害死的,怎麼辦?《乾隆王朝》電視劇只能憑空創造,把錢灃改成迂腐無能的清官,最後還被乾隆皇帝給殺了,這麼拍歷史劇的國家,可見已經無官不貪了。

可惜《乾隆王朝》電視劇無論怎麼搞平行宇宙,到了最後幾集,還是掩蓋不住和珅貪官的王八之氣。和珅管家劉全,敲詐外國商人五十萬兩白銀,被直接捅到嘉慶帝面前,這也是劇中嘉慶要收拾和珅的動機之一,和珅的管家,一筆生意就敲詐外國商人五十萬銀子,和珅本人得多貪啊,任誰想想都不寒而慄。


至黑之夜78407111


康熙王朝千方百計的曲解歷史,無限拔高施琅康熙之流,貶低鄭經甚至公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這裡,我也來說說看法吧。水平有限,謬誤之處尚請吧友指正。

首先,鄭經是抗清英雄,不是什麼分裂分子。鄭經少懷壯志,秉承其父鄭成功驅逐滿清,恢復華夏的志向,至死未忘。在其治臺的近二十年中,一直都沿用明朝永曆的年號,從沒有稱帝建國之舉(倒是努爾哈赤、皇太極之流反叛朝廷,割據建國,稱汗稱帝)。在臺灣那片土地上,鄭氏仍存華夏衣冠,行華夏教化,是正宗的華夏之地,華夏之民,不知屠殺百姓,強制滅我華夏之俗的滿清有何資格自稱華夏正統。

不錯,鄭經是說過“東寧(臺灣)遠在海外,非屬版圖之中”、“按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等話。然而康熙也曾說“海外遐陬,歷代未隸疆索,自茲初闢,悉入版圖”,施琅也說過“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雍正甚至說“臺灣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神威遠屆,拓入版圖”,不知道那些有什麼資格站在滿清的立場不指責他人,單單大罵鄭經分裂祖國。

其實,一個人說了什麼並不重要,尤其是談判桌上的討價還價,關鍵看他做了什麼。明鄭和滿清數次和談沒有成功,歸根結底是鄭氏的不剃髮和抗清立場,雙方爭論的核心是剃髮與否,所謂照朝鮮例也是指不剃髮。學者陳孔立早已指出,鄭經“照朝鮮例”的說法是“出自權宜的策略或是一種藉口”,是為了“恢復”“中興”的政治目的。其實,如果鄭經真有獨立之心,那隻要剃髮和放棄反清的立場就可以了。清廷給的條件是封鄭經為“八閩王”和世守臺灣,這已經是事實上的獨立了。然鄭經一生始終高舉著反清復明的旗幟,反的自然是入侵者,復的自然是華夏正統。就此而論,鄭經可謂是民族英雄。

其次,鄭經對臺灣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鄭經嗣位後,勵精圖治,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同時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使得臺灣的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重大的進步,臺灣大治,而鄭經也深得臺灣士民敬愛。可以說,鄭經是臺灣開發的先驅。

最後,鄭經當然有缺點,初傳與乳母有染,丟失廈門、金門後又不思進取,不理政事,日近醇酒、婦人。他也不比父親有才幹,有魄力,然而他切切實實繼承了乃父的志向,為恢復中華奮鬥終生,不愧為優秀的炎黃子孫。

看到那麼多人對鄭經不遺餘力的批判,為吳、尚、耿、施之流翻案,我心中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幸而在那個山河破碎,民族存亡的關頭,我華夏兒女並非都是洪承疇、尚可喜、施琅等“能認清大局,順應潮流,既能與時同進,又能把握機會”之輩,更多的是以孫承宗、史可法、秦良玉、閻應元、夏完淳、張煌言、鄭成功、鄭經、李定國等為代表的仁人志士。他們為了民族的生存,為了文明的傳承,毅然拿起了刀槍,與入侵者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艱苦卓絕的戰鬥。我始終相信,正是他們英勇無畏,捨生忘死的反抗,讓清廷看到了剃髮易服等戕害文明的阻力,看到了我炎黃子孫捍衛華夏文明的勇氣和決心,才使得滿清沒有膽量採取更為暴虐的手段徹底毀滅這個延續了數千年的燦爛文明。無論過了多久,這些人都是一個民族最為偉大,最值得後世景仰和稱頌的人,正如英使馬戛爾尼所說:“明末的反清並不是民族鬥爭,不是什麼捍衛明朝一姓私利的鬥爭,而是文明與野蠻的鬥爭,進步與落後,是關係到中國後來幾百年命運的一場鬥爭。在這場鬥爭中那些堅定反抗滿清侵略,為此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的英雄,他們的每個人的名字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在心,他們不僅是中國的英雄,同樣也是世界的英雄,他們捍衛的不僅是中國的利益,同樣也是整個世界文明進步的利益,他們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如果因此而相信滿清的謊言來汙衊他們,那隻能說是喪盡天良的行為。”


微笑轉身不見你


其實在原著小說《康熙大帝》裡面,鄭經的出場並不多,連配角都算不上,頂多就是背景牆而已。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後,鄭經的戲份莫名的增加,變成了劇中的四個反派角色之一(鰲拜、吳三桂、鄭經、噶爾丹)。

所以,鄭經的戲份就不能按《康熙大帝》的小說本子來編(小說的內容太少了),只能靠編劇的瞎編,再結合鄭成功家族的歷史,把一群人的乾的事,全部揉合在鄭經一個人身上。

比如說,鄭成功殺施琅全家,就改成了鄭經殺的;明明是康熙與荷蘭人勾結,改成了鄭經與荷蘭人勾結,甚至要出賣臺灣給荷蘭人;明明是鄭克塽守臺灣,改成了鄭經守臺灣;寧靖王自殺殉國,改成了鄭經自殺殉國。反正就是一堆屎盆子,全扣在鄭經的頭上。(鄭成功和康熙是正面形象,不容抹黑;鄭克塽和寧靖王名氣又太小,抹他倆沒影響了。)

至於鄭經本身的歷史汙點,比如和四弟的奶媽偷情,以及反覆無常的性格,則不講。因為那些都不重要,不涉及康熙收復臺灣。(不涉及收復臺灣的正義性)

於是,我們在電視劇中就看到了下面這副模樣的鄭經。


記得施琅收復臺灣的那集(35集),施琅攻破澎湖,鄭經問馮錫範:“荷蘭人揆一現在何處?速請他助戰,若他能助我擊敗清軍,將來臺灣的一半就是他的,他要什麼有什麼”。

清軍登島前,鄭經又說:“這臺灣島,我寧可送給荷蘭紅毛鬼,也不給康熙大辮子!”

先不說歷史上鄭經已病亡,守臺灣的乃是鄭克爽。就單說這兩段文字對話,活脫脫勾勒出鄭經一副意欲賣國求安的嘴臉。

尤其是後面那句“寧贈紅毛、不予大辮子”的靈感來源,完全就是拷貝自慈禧老妖婆的那句“寧贈友邦、不與家奴”。

再比如同一集,鄭經的母親跟他說:『不管它大明也好,大清朝也好,都是炎黃子孫。』

這句話本身沒毛病,但是讓三百年前的人說這話,覺悟如此之高,怕是不妥吧?這哪是給鄭經聽的,明明就是說給“某獨”分子聽的。



接下來的一句更讓人懵逼了:『只要咱們能平平安安的回到福建老家,你九泉之下的父王也就瞑目了。



不知道鄭成功聽了這話,九泉之下會不會氣的吐血?

————————分割線————————

歷史上的鄭經,談不上有什麼正面形象。但是張冠李戴,把如此多的屎盆子全扣在鄭經的頭上,也是很不妥的!

只不過聯想到《康熙王朝》的拍攝時間(2001年前後),以當時的兩岸關係來說,這種抹黑又似乎說的通。電視劇想傳達的理念,以及具有濃厚“說教”意味的臺詞,都是不言而明。尤其是最後鄭經自殺,寓意非常明顯。臺灣的迴歸是大勢所趨,頑抗不會有好下場。

只不過,劇情卻把鄭經塑造成一個小丑式的臺獨分子,甚至是賣國分子。這個真的好嗎?

要知道,《康熙王朝》可是頂著歷史正劇的帽子在電視臺播出,收視率也很高。卻如此顛倒黑白,篡改歷史。儘管《康熙王朝》的編導及其同行都極力聲明這是文藝作品,不能當作歷史來讀。


但問題是,大多數不清楚這段歷史的人,他們只會把電視劇劇當成歷史來讀。因為電視劇在上映時,既沒有在片名打『戲說』,也沒有在片頭打上『純屬虛構』。而是大大方方,沒有任何附加申明的寫著《康熙王朝》四個大字。


同是歷史劇,《雍正王朝》尚且知道在電視劇片頭打上『根據二月河小說改編』,這樣觀眾就知道這是小說,並不能當真。

而《康熙王朝》怎麼就如此的不謹慎?!被媒體批評了,又婉轉的說這屬於文學創作?簡直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