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的「好脾氣」,爲北宋的經濟騰飛打下基礎

從現代遺傳學的角度來看,親子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性狀存在相似性,所以我們現代人回看古代某個王朝的時候,會發現很多朝代的皇帝也有著這樣的相似性。比如說到變態,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想到北齊家族的一群瘋子。或者說到任性,明朝皇帝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宋太祖的“好脾氣”,為北宋的經濟騰飛打下基礎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北宋家族,普遍來說脾氣都比較好。不管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也好,還是宋仁宗“四十二年不拾兵革”也罷,北宋九位皇帝在位期間,群臣之間的相處模式比起其它朝的血雨腥風,和諧了可不止一星半點。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得說北宋皇帝的脾氣好,而好脾氣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一優秀基因的開創者。

宋太祖的“好脾氣”,為北宋的經濟騰飛打下基礎

宋太祖趙匡胤

和“前任”好好說分手,是趙匡胤最大的溫柔

趙匡胤是個幸運兒。今天有天降錦鯉,人家當年是天降黃袍,整個國家都是你的了,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陳橋驛兵變後,趙匡胤當了皇帝,自然免不了要處理前朝皇帝和舊臣。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首先是“黃袍加身”後,趙匡胤率軍返回開封,臨出發前趙匡胤嚴令三軍不準傷害城中百姓與朝中文武大臣,同時保護好皇室成員的安全,於是一支軍容齊整的禁軍就這樣兵不血刃的拿下了開封。值得一提的是,當禁軍準備通過陳橋驛時,守關將領嚴守關口拒不開門,趙匡胤無奈只好轉經封丘抵達開封。趙匡胤事後不但沒有處罰這位守關將領,反而因其盡忠職守,晉升了這位將領的官職。

回到宮中,最棘手的問題莫過於如何處理好和“前任”的關係。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政權建立後對待“前任”的態度都是斬草除根,以絕後患,不過趙匡胤沒有這樣做。用他自己的話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他不但沒有因為擔心前朝復僻而殺害皇室宗親,反而將後周的世宗封為鄭王,臨死時還念念不忘對子孫立下遺囑:“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的遺訓,讓後世子孫遵循之。”此外,趙匡胤在統一大部分中國後,那些被他消滅的政權統治者,在他在世的時候也都沒有遭到迫害。

宋太祖的“好脾氣”,為北宋的經濟騰飛打下基礎

免死鐵券丹書

趙匡胤所做的這一切,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不可思議的,正是這種出於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使得趙匡胤雖算不上一位偉大的皇帝,卻確實稱得上是一位仁慈的皇帝。

博覽群書的“馬上”皇帝

趙匡胤的仁慈,與他博覽群書,通達智慧有關。在他跟隨周世宗平定江淮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趙匡胤隨行的車輛裝了幾大箱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結果發現箱子裡裝的全部都是書籍。世宗於是問道:“你是武將,應該把心思花在堅甲利兵上,帶著這麼多書做什麼?”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趙匡胤即位後,也採取了“重文抑武”的政治策略,大量啟用文官。有一次,趙匡胤遇到一個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回答不出。再問學士陶轂、竇儀等,陶轂、竇儀對答如流,趙匡胤於是時常勸誡趙普:“宰相須讀書!”其實不管是趙普,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積極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宋太祖的“好脾氣”,為北宋的經濟騰飛打下基礎

《宋太祖雪夜訪趙普圖》

當然,要說到仁慈,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尤其是在古代中國幾乎所有朝代都有過對前朝舊臣大規模血腥清洗的背景下,北宋絕對算是一股清流了。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將割據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稱宋太祖為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後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不割“韭菜”,趙匡胤做了表率

宋太祖的仁慈,除了表現在對待“前任”的態度上,也表現在對待民間百姓的態度上。從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開始,歷代皇帝都把民間百姓視為自己的私產,動輒徵調勞役,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但是趙匡胤是個例外,他認為這樣任意徵用平民為政府服勞役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因此在他即位之初,就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徵用平民充當勞力的特權,改用政府供給制的士兵來承擔。

次年,趙匡胤又免除徵民搬運戍軍衣物的勞役。因為這事自古以來已成慣例,許多州縣仍然陽奉陰違,趙匡胤得知後明文通告:若有州縣不遵令行,百姓皆可以檢舉;一旦證據確鑿,一定重罰違令官員。

此外,趙匡胤還表現出了對俘虜的仁慈。對於在平定割據政權、統一南方的戰爭中被俘的戰鬥人員,宋太祖除將部分精兵收編外,餘下的一律遣返原籍,由政府出資建造房舍,配發土地、耕牛與種子,以鼓勵他們安心生產,過好生活。

宋太祖的“好脾氣”,為北宋的經濟騰飛打下基礎

在趙匡胤的“仁政”之下,百姓得以從繁重的徭役中解放出來,安心從事農業生產,使得連年兵亂造成的生產力持續衰退得到緩解,宋初的社會經濟恢復的極快。

宋太祖的“好脾氣”,為北宋的經濟騰飛打下基礎

《清明上河圖》裡繁榮的汴京

“弱宋”不弱

雖然後世常常有人評價宋朝為“弱宋”,並且將這種“弱”歸結為是趙匡胤性格的軟弱造成的,認為其“重文輕武”的策略是導致兩宋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根源。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北宋建立以前,是五代十國亂紛紛的局面,而造成這一軍閥割據混戰的原因,還得往前推到唐朝遺留下來的藩鎮制度。

所以我們拋開宏大的歷史觀點,站在趙匡胤當時的立場來看,武將勢力過大是引發割據和軍閥混戰的根源,而經歷了這一切的趙匡胤自然不願意重蹈覆轍,所以“重文輕武”在當時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從五代十國的野蠻紛爭,人民飽嘗戰亂離苦,到仁宗時期的北宋成為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的巔峰時代,只經歷了四代皇帝,足以說明兩宋的國策沒有錯。

趙匡胤選擇用仁慈來對抗殺戮,用文明來對抗野蠻,從表面來看,是兩宋之所以為兩宋而沒有重蹈前朝覆轍,成為“五代”之後的“六代”的原因,從深層次來看,兩宋繼承了漢唐以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士人”傳統,對於中華文明的存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