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的“好脾气”,为北宋的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所以我们现代人回看古代某个王朝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朝代的皇帝也有着这样的相似性。比如说到变态,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想到北齐家族的一群疯子。或者说到任性,明朝皇帝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宋太祖的“好脾气”,为北宋的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北宋家族,普遍来说脾气都比较好。不管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也好,还是宋仁宗“四十二年不拾兵革”也罢,北宋九位皇帝在位期间,群臣之间的相处模式比起其它朝的血雨腥风,和谐了可不止一星半点。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得说北宋皇帝的脾气好,而好脾气的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一优秀基因的开创者。

宋太祖的“好脾气”,为北宋的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

和“前任”好好说分手,是赵匡胤最大的温柔

赵匡胤是个幸运儿。今天有天降锦鲤,人家当年是天降黄袍,整个国家都是你的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陈桥驿兵变后,赵匡胤当了皇帝,自然免不了要处理前朝皇帝和旧臣。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首先是“黄袍加身”后,赵匡胤率军返回开封,临出发前赵匡胤严令三军不准伤害城中百姓与朝中文武大臣,同时保护好皇室成员的安全,于是一支军容齐整的禁军就这样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开封。值得一提的是,当禁军准备通过陈桥驿时,守关将领严守关口拒不开门,赵匡胤无奈只好转经封丘抵达开封。赵匡胤事后不但没有处罚这位守关将领,反而因其尽忠职守,晋升了这位将领的官职。

回到宫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如何处理好和“前任”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政权建立后对待“前任”的态度都是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不过赵匡胤没有这样做。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他不但没有因为担心前朝复僻而杀害皇室宗亲,反而将后周的世宗封为郑王,临死时还念念不忘对子孙立下遗嘱:“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的遗训,让后世子孙遵循之。”此外,赵匡胤在统一大部分中国后,那些被他消灭的政权统治者,在他在世的时候也都没有遭到迫害。

宋太祖的“好脾气”,为北宋的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免死铁券丹书

赵匡胤所做的这一切,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思议的,正是这种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使得赵匡胤虽算不上一位伟大的皇帝,却确实称得上是一位仁慈的皇帝。

博览群书的“马上”皇帝

赵匡胤的仁慈,与他博览群书,通达智慧有关。在他跟随周世宗平定江淮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赵匡胤随行的车辆装了几大箱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结果发现箱子里装的全部都是书籍。世宗于是问道:“你是武将,应该把心思花在坚甲利兵上,带着这么多书做什么?”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赵匡胤即位后,也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治策略,大量启用文官。有一次,赵匡胤遇到一个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学士陶毂、窦仪等,陶毂、窦仪对答如流,赵匡胤于是时常劝诫赵普:“宰相须读书!”其实不管是赵普,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积极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宋太祖的“好脾气”,为北宋的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宋太祖雪夜访赵普图》

当然,要说到仁慈,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尤其是在古代中国几乎所有朝代都有过对前朝旧臣大规模血腥清洗的背景下,北宋绝对算是一股清流了。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将割据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称宋太祖为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不割“韭菜”,赵匡胤做了表率

宋太祖的仁慈,除了表现在对待“前任”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待民间百姓的态度上。从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开始,历代皇帝都把民间百姓视为自己的私产,动辄征调劳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但是赵匡胤是个例外,他认为这样任意征用平民为政府服劳役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因此在他即位之初,就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当劳力的特权,改用政府供给制的士兵来承担。

次年,赵匡胤又免除征民搬运戍军衣物的劳役。因为这事自古以来已成惯例,许多州县仍然阳奉阴违,赵匡胤得知后明文通告:若有州县不遵令行,百姓皆可以检举;一旦证据确凿,一定重罚违令官员。

此外,赵匡胤还表现出了对俘虏的仁慈。对于在平定割据政权、统一南方的战争中被俘的战斗人员,宋太祖除将部分精兵收编外,余下的一律遣返原籍,由政府出资建造房舍,配发土地、耕牛与种子,以鼓励他们安心生产,过好生活。

宋太祖的“好脾气”,为北宋的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在赵匡胤的“仁政”之下,百姓得以从繁重的徭役中解放出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使得连年兵乱造成的生产力持续衰退得到缓解,宋初的社会经济恢复的极快。

宋太祖的“好脾气”,为北宋的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清明上河图》里繁荣的汴京

“弱宋”不弱

虽然后世常常有人评价宋朝为“弱宋”,并且将这种“弱”归结为是赵匡胤性格的软弱造成的,认为其“重文轻武”的策略是导致两宋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根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北宋建立以前,是五代十国乱纷纷的局面,而造成这一军阀割据混战的原因,还得往前推到唐朝遗留下来的藩镇制度。

所以我们抛开宏大的历史观点,站在赵匡胤当时的立场来看,武将势力过大是引发割据和军阀混战的根源,而经历了这一切的赵匡胤自然不愿意重蹈覆辙,所以“重文轻武”在当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从五代十国的野蛮纷争,人民饱尝战乱离苦,到仁宗时期的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巅峰时代,只经历了四代皇帝,足以说明两宋的国策没有错。

赵匡胤选择用仁慈来对抗杀戮,用文明来对抗野蛮,从表面来看,是两宋之所以为两宋而没有重蹈前朝覆辙,成为“五代”之后的“六代”的原因,从深层次来看,两宋继承了汉唐以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士人”传统,对于中华文明的存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