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投資:天使還是魔鬼?「學投資」

私募股權投資:天使還是魔鬼?「學投資」

一、玩具反斗城的悲劇

2017年9月,美國知名玩具連鎖店,玩具反斗城(Toys R Us)正式申請破產保護。2018年3月,玩具反斗城提交動議,尋求破產法院批准其開始公司清算。幾天後,玩具反斗城的創始人,查爾斯·拉扎勒斯(Charles Lazarus)去世。

私募股權投資:天使還是魔鬼?「學投資」


這家歷史長達70年左右的玩具店巨頭,曾經陪伴著無數孩子一起成長。去玩具反斗城逛一下,買個玩具,是很多孩子生日時能夠收到的最好禮物。

在公司發展的巔峰時期,玩具反斗城每年的營業額超過100億美元,僱傭的員工超過6萬人,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的連鎖商店超過800家。然而這一切,都隨著公司的破產,和公司創始人的去世,一下子煙消雲散。

二、私募股權:一本萬利的資本遊戲

如此一家久負盛名的全球知名玩具店,怎麼會說倒就倒?玩具反斗城倒閉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些什麼?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我們需要把時鐘撥回到2005年。

2005年,三傢俬募股權基金經理,科爾伯格·克拉維斯(KKR)、貝恩(Bain)和 沃那多(Vornado)共同出資買下玩具反斗城。

一個值得強調的細節是:當時買下玩具反斗城的價格,是66億美元。但三傢俬募股權,實際的出資額,為13億美元。剩下的53億美元,都來自於貸款。

私募股權投資:天使還是魔鬼?「學投資」


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這其中的操作模式:假設你看中一家店,你很喜歡並且想把它買下來。店主告訴你,要買可以,價值100塊。你告訴他,沒問題。你從口袋中摸出20塊,然後從別處借了80塊,把這家店買了下來。買下來之後,這家店需要承擔那80塊的負債,並且每年還利息和本金。

在金融中,這種操作手法,叫做槓桿收購(LBO)。顧名思義,槓桿收購的意思,就是指“借錢收購”。在很長一段時間,槓桿收購和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指的是一個意思。或者說,私募股權投資,其核心就在於藉助槓桿的力量來收購企業標的。

私募股權投資:天使還是魔鬼?「學投資」


具體來講,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流程如下。

首先,基金經理需要確定收購的目標。這些目標,可以是價值被低估的公司,或者經過改革以後,其股價有很大上升空間的公司。

其次,基金經理需要借到需要的資金,以完成對目標的收購工作。大部分這樣的操作,都涉及到高槓杆(比如在玩具反斗城收購中,自有資金和舉債的比例高達1:4)。對於基金經理來說,能夠拿到大量的槓桿資金,是完成其投資目標的重要一環。

接下來,在私募股權基金獲得公司絕對的管理權後,基金經理會對公司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圖提高其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資本的使用率。這些操作的目的,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提高股價。

在公司的股價被提升以後,私募股權需要做最後一步,那就是把公司賣掉套現。由於整個投資過程帶有非常高的槓桿率,因此如果操作得當的話,私募股權的投資回報是非常誘人的。一般來說,成功的私募股權投資,其內部回報率(IRR)在25%以上。這也是很多投資者,對於私募股權投資興趣濃厚的原因所在。

三、高槓杆是把雙刃劍

一些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私募股權投資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就是高槓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通過高槓杆進行收購操作?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槓桿對於投資回報率的放大作用。

在這裡,讓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中的道理。

假設我們手頭有本金1萬元。同時從其他人那裡借了4萬元。這樣一共可供投資的資金有5萬元。

私募股權投資:天使還是魔鬼?「學投資」


現在假設市場上漲10%。因此我們賺了5,000元(5萬X10%)。由於槓桿的作用,我們的投資回報率一下子上升到50%(5000/10000。當然,在現實中我們還需要扣除借款利息,因此淨回報率會低於50%)。

如果沒有借那4萬塊,我們的投資回報率是10%。通過借貸,投資回報率上升到50%。這就是槓桿的魔力。

但是大家需要明白的是,槓桿是一把雙刃劍。槓桿能夠放大盈利,同時也能放大損失。

比如我們假設市場下跌10%。如果沒有加槓桿,那麼我們的損失就是10%。但是現在加了槓桿,我們的損失也被放大到50%。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槓桿,就好像是“火上澆油”。如果我們能夠控制火勢,那麼加了槓桿以後,火力能夠為我們所用,加速完成一開始設定的目標。但是,槓桿的風險,恰恰在於“玩火自焚”。如果火勢控制的不好,那麼到最後,投資者的損失也會被加倍放大。

槓桿收購的一個最大的風險,就在於被收購公司,往往會背上鉅額債務,導致其被收購以後每年都需要支付高昂的財務費用(利息),極大的拖累公司的發展策略。

以玩具反斗城為例,在2005年完成了這筆大規模的收購以後,玩具反斗城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費用,就高達4億美元。這就好比你去和別人比賽賽跑,但是你身上還要背一塊大石頭。更何況,玩具反斗城面對的競爭對手,是像亞馬遜這樣的網商巨無霸。在這些綜合因素的影響下,玩具反斗城終於倒了下來。

當然,在這筆失敗的槓桿收購中,私募股權基金,也蒙受了重大損失。參與收購玩具反斗城的科爾伯格·克拉維斯、貝恩和 沃那多,在這樁收購中,共虧損了12.8億美元,可謂是一次昂貴的教訓。

四、私募股權:天使還是魔鬼?

像玩具反斗城這樣的收購案例,是一種典型的私募股權投資。其悲慘的結局,也激發起很多思考和討論。那就是:私募股權投資,有沒有為公司股東們帶來價值?有沒有為社會創造價值?

針對這些問題,我和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的戴維·斯托韋爾(David Stowell)教授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對話。

私募股權投資:天使還是魔鬼?「學投資」


斯托韋爾也是《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的作者。在我和斯托韋爾教授的對話中,我們談了三個話題: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本文是我們談話系列的第三部分:私募股權。

公平的講,優秀的私募股權,能夠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以貝恩資本為例。在本專欄的歷史文章,《貝恩資本能幫你賺錢麼?》中,我曾經和大家分享過一些有趣的數據。比如在1984~1999年間,貝恩資本為他們的投資者取得了240億美元的投資回報。如果計算已經退出的投資項目,他們為投資者帶來的年回報為173%。如果算上還沒有退出的投資項目,貝恩資本為投資者創造的年回報為88%。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些業績回報足以亮瞎各國投資者的雙眼。

但是,貝恩資本慣用的高槓杆收購投資策略,也充滿了爭議。

舉例來說,貝恩資本在1994-1998年共投資了77個公司。其投資回報的70%,來自於這其中的10個最成功的大滿貫。但是,在這10個最成功的投資案例中,有4個(40%)在貝恩資本退出以後申請破產。

私募股權投資:天使還是魔鬼?「學投資」


在這段期間內貝恩資本做的所有的投資中,大約有10%的標的最後不是破產就是血本無歸,投資者在這些投資中的損失為100%。

私募股權投資:天使還是魔鬼?「學投資」


金融暢銷書,《門口的野蠻人》,寫的就是私募股權基金,通過高槓杆,收購雷諾茲·納貝斯克公司,最後令該公司破產收場的精彩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有空時去看看。

說到底,私募股權投資,從事的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如果執行得當,踩準時點,那麼私募股權投資,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但是由於該投資策略一般都帶有高槓杆,因此如果時運不濟,或者執行不力,那麼它對於投資者,以及被收購公司造成的傷害,也是十分驚人的。在嚴重的情況下,導致被收購公司像玩具反斗城那樣關門倒閉,並不是沒有可能。

五、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的共通之處

在【小烏龜學投資】系列的最近幾篇文章中,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了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是這三種金融機構,有什麼共同點?

在我看來,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的投資策略和商業模式完全不同,其贏利點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經營活動的背後,有一個共通的邏輯,那就是:提高公司股價。

不管是參與公司併購的投資銀行,或者是致力於股東激進主義的對沖基金,抑或是專注於槓桿收購的私募股權,其投資活動共同的邏輯,就是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資本效率,降低企業費用,提高企業利潤率,以期抬高企業的股價,並最終賣出獲利。

這也是為什麼,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在現代資本主義體系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資本主義體系,賴以運轉的核心邏輯,就是資本的逐利。因為有逐利的資本,我們才會有各種投資行為和買賣交易。而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其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並期望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大化的資本回報。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正是由於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的存在,導致資本和勞動力之間的差別,更加懸殊,資本的優勢更加明顯。比如在任何新資本控制一家公司以後,想要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管理層能夠想到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裁員以節省工資開支。因此,在過去幾十年,工會的力量越來越弱;工人的薪水漲幅,和資本回報相比差距越來越大,這並不是什麼偶然的現象。當然,這些現象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是另一個更大和更深的話題,已經遠遠超出本文的範圍。而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在這些現象背後所起的作用,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

私募股權投資:天使還是魔鬼?「學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