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兒女》,在歷史反思中抒發人文情懷

《江湖兒女》,在歷史反思中抒發人文情懷

文|周 斌

賈樟柯編導的影片《江湖兒女》公映以後,備受各方矚目,引來眾多評論,在獲得多方好評的同時,也有一些批評和爭議,而該片的票房收入則創造了賈樟柯電影的新紀錄,與其以前的影片相比,無疑贏得了更多觀眾的青睞。

1

《江湖兒女》的敘事時空從2001年至2018年,這一階段正是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變化的歷史時期,社會變革的步履是快速、艱難而沉重的,對社會各個階層均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也帶來了不同的生活狀況和命運遭遇。

影片以此為背景,著重通過斌哥和巧巧這一對情侶在這一歷史時期的人生經歷、情感糾葛和命運波折,從一個側面概括反映了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給下層民眾帶來的各種影響及其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的變化,較生動地勾勒和描繪了社會眾生相。

賈樟柯在談到這部影片創作的緣起和主旨時曾說:“寫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會想到我自己,這幾年經歷了什麼。十幾年中國社會變革的劇烈,個人的情感世界裡也有很多被摧毀的,但也有許多值得保留的。社會和人都蠻辛苦的,所以就拍了這樣一個電影。”

影片對這一段歷史的反思既有宏觀的展現,也有微觀的描寫;既有客觀的寫實,也有主觀的寫意。例如,我們既可以從影片中山西大同煤礦的敗落、普通礦工生活的困窘、三峽奉節移民的搬遷等簡略的影像敘事中領悟到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所產生的各種影響;也可以從棋牌室、歌舞廳、麻將桌、喝酒儀式、街頭鬥毆以及在各種場合出現的各類人物的做派、言談、舉止中感受到時代和社會的變化所留下的各種痕跡。

《江湖兒女》,在歷史反思中抒發人文情懷

影片所表現的“江湖”是一個寬泛的領域,賈樟柯曾對片名作過這樣的闡釋:“‘江湖’意味著動盪、激烈、危機四伏的社會,也意味著複雜的人際關係。‘兒女’意味著在變化、變革、亂世之中保持著有情有義的男男女女。”的確,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它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氛圍和地域環境裡則會有不同的表現形態。

有些人是有意“混江湖”,以此來揚名立萬,作為自己謀生和立足社會的手段;有些人則在不經意間被裹挾進了“江湖”,在掙扎中妥協,在挫折中成長,無論處於何種境況,都始終心懷情義,成為“江湖兒女”中的佼佼者。

無疑,在時代潮流的猛烈衝擊下,在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中,每個人都會面臨不同的人生選擇,也會有不同的命運結局。但心懷情義者的人生,卻是應該敬重的。影片中斌哥、巧巧等人的遭遇、波折和選擇,及其思想情感的發展變化,就生動、形象地對此作出了具體註解。

由於一切歷史都是個人史的組合,所以影片對歷史的反思也具體體現在對一些主要人物的命運遭遇和人生選擇進行細緻描述與深入剖析等方面,由此既探討和反思了歷史現象的本質,表達了編導對社會現實的看法和各種問題的針砭,也真實而深入地寫出了人性的複雜性,向觀眾傳遞了多樣的人生況味。影片對斌哥和巧巧這一對情侶感情經歷的勾勒與思想性格的塑造,就較好地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各種元素在其身上的投影。

《江湖兒女》,在歷史反思中抒發人文情懷

斌哥曾是縣城“江湖”裡的黑幫老大,他不但掌管著棋牌室、歌舞廳等娛樂場所,而且還有很多小弟跟隨,做派威風。然而,時代的流變讓一些更年輕的“江湖混子”向斌哥的權威發出了挑戰,於是,在一場嚴重的街頭鬥毆之後,受傷的斌哥被判入獄。

待他出獄後,昔日的江湖弟兄已哄散,於是他南下奉節,企圖在商場上創出自己的天下。但是,天不遂人願,他不僅沒有成為富翁,反而在酒桌上喝殘了自己的雙腿。當他無奈之下重回縣城後,曾被他無情拋棄的巧巧則不計前嫌收留了他,並千方百計救治了他。然而,當他一旦獲得了行走能力時,又不辭而別,悄然離去。

作為斌哥女友的巧巧,最初依附於斌哥,她雖耳聞目睹縣城“江湖”裡的是是非非,但並未捲入其中。然而,當斌哥在街頭鬥毆中遇險時,她則挺身而出,拿起斌哥的槍毅然鳴槍鎮住了那些“江湖混子”,使斌哥得以脫險。

她被捕入獄後沒有說出槍的來歷,替斌哥承擔了責任。她出獄後又千里迢迢到奉節尋找斌哥,但卻被斌哥無情放棄。此後她意欲去新疆謀生,最終卻重返故鄉。在這一段“行走江湖”長達7000多公里的路途中,她接觸了各種人物,也經歷了各種遭遇,這就使她更清楚地認識了社會,更透徹地瞭解了生活。

《江湖兒女》,在歷史反思中抒發人文情懷

巧巧曾面對大同郊外的火山群對斌哥說過,“火山灰可能是最乾淨的,因為它經過了高溫燃燒。”這些話語既表達了巧巧對火山灰的遐想與認識,也是她的性格在經歷各種磨難後成熟的寫照。生活的熔爐使她化蛹為蝶,把痛苦化為力量,自由飛舞在自己營造的空間。

該片的英文名為Ash is Purest White(灰燼是最純淨的白色),也說明影片注重呈現了巧巧性格中潔白的一面。

與巧巧的形象塑造相比,編導對斌哥的思想情感和心路歷程的藝術表現還不夠清晰完整,故使其形象不如巧巧那樣鮮明突出;如他對有情有義的巧巧之背叛就缺乏令人信服的足夠依據,因此,這種背叛並非是其性格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缺陷是令人遺憾的。

由於賈樟柯年少時曾是一名“江湖兒女”,也曾崇拜過強勢威武的“大哥”,所以他對影片所描繪的江湖生活及其各類人物是熟悉瞭解的。為此,其影片所展現的影像空間和所描寫的人物形象是真實生動而接地氣的。他的影片給觀眾更深入地瞭解社會變遷和下層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與思想情感打開了一扇窗戶,並提供了較為典型的樣本。

2

《江湖兒女》,在歷史反思中抒發人文情懷

此後,無論是描寫一群來自小縣城的文藝青年在世界之窗公園裡的表演生涯和理想追求的影片《世界》,還是通過一個國營老廠三代“廠花”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來反映中國社會變遷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影響的影片《二十四城記》;無論是通過幾個不同身份的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殺的經歷來折射中國社會各種問題的影片《天註定》,還是講述了汾陽姑娘沈濤一家三代人在時代發展過程中情感波折起伏的影片《山河故人》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敘述了在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中一些平凡小人物的故事,在影像展現、情節演繹和人物刻畫中體現了濃厚的生活質感和人文情懷。其中對人的尊嚴、價值和命運的關切,對人類各種精神文化遺產的珍視,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乃是這種人文情懷的具體體現。

《江湖兒女》,在歷史反思中抒發人文情懷

當然,《江湖兒女》還著重表現了“情義”,把“情義”作為一種“江湖道義”予以肯定,並主要通過巧巧的人生經歷和性格塑造生動地演繹了這種令人感動的“情義”。

賈樟柯認為:對於現代人來說,情義成為了一種古義。在每個高速奔跑的現代人身上,都應該保留這種古義。

的確,在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現代社會里,中華文化和中華美學所倡導的一些優良的倫理道德規範不能被丟棄,而應該得到珍視和發揚,其中也包括這種古樸的“情義”。正是對這種古樸“情義”的成功表現和演繹,使《江湖兒女》產生了打動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江湖兒女》在類型上採用了黑幫片與愛情片交叉混搭的方式,儘管在影片裡這兩種類型尚未做到有機融合,黑幫片是外殼,愛情片是內核;但編導類型意識的增強則是應該肯定的,由此也說明賈樟柯的創作正在力圖轉型,以努力適應當下電影市場發展的需要。

賈樟柯的電影創作已經在其熟悉的山西文化土壤上挖了一口深井,並不斷從中汲取營養創作出獨具特色的作品。我們期待著他進一步開闊藝術視野,在題材內容、人物塑造和類型樣式等方面有更多新的拓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