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重庆互联网


我认识的重庆互联网


今天看到虎嗅发的buriats的文章《在重庆做互联网,真的比上海差很多吗》,作为重庆算小半个互联网圈的人,也想聊聊我所理解的重庆互联网。

过去


从大工业大建筑大餐饮等行业洗礼过来的重庆人,对制造了无数神话的互联网充满了憧憬,迫切的想去触碰到它,但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那个时候的重庆,确实是一片互联网贫瘠的土地。

作为拿到北京一线机构天使轮融资的项目创始人,当时担任了几次孵化器等机构举办的项目路演评委,看到很多不靠谱或者特别不靠谱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创始人大多出身于传统行业,不懂互联网思维不懂技术没有资金,却动辄要做平台要颠覆行业,或者把变相的传销方式当做互联网裂变。

这些项目可能导致了重庆本土互联网的恶名,引起了重庆没有互联网的悲观论调,它们的迅速消亡也成为了重庆互联网的奠基。

我们自己的项目也是从传统行业切入互联网,并且依托当时最火的“互联网+”概念与还算靠谱的团队顺利拿到了北京一线机构的天使轮融资。

我想,buriats所言的不入流嘉宾可能指的是我。

2016年初,重庆最大的学习型社群组织傅筹者联盟举办的千人大会上,我作为传统行业转型的代表做了以“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为主题的分享(还有一撕得邢凯、猪八戒老丁等),在一些例如IP打造、产品打磨等新颖内容和几个临时编凑的笑话参杂下,取得了还算不错的会场效果。

其实那个时候的重庆人真的对互联网是无知的,你胡乱讲出几个互联网行业的专有名词都能引起一片惊叹,以至于我这种水平的互联网砖家都有机会上台去侃侃而谈。

但是已经有一些人开始觉醒了,例如一群年轻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学习型社群傅筹者联盟,从小型沙龙到大型活动,他们看到重庆年轻人对打开认知边界的渴求。

我参加过傅筹者联盟关于傅盛来了那期活动的筹备会,筹委会成员们显然对傅盛在重庆的影响力估计不足,在整个城市一片“傅盛来了”的宣传之下,更多是一片错愕的神情。

以至于,那晚的会上在悲观的氛围笼罩中一直在争吵,从主题是否错误到初心是否应该坚持,再到到底什么能够代表新的重庆?

是“美食美景美人”打造的三美文化?还是创新创业打造的创业文化?

年轻的布道者们显然不愿意让旗袍秀毁了更多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的梦想。

所幸活动顺利举行,而接下来的海波、贾伟、黑川雅之到李善友等咖位的互联网传教士的到来都如期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帮助傅筹者联盟转型到混沌研习社重庆分社,从而有机会去帮助更多的人,唤醒这座城市的认知。

据我所知,混沌分社真的是不赚钱的,这群理想主义十足的小伙伴要赚钱没必要搞这个。

我认识的重庆互联网


现在


现在的重庆,诞生了很多非常有潜力成为独角兽的优秀企业,列举一些因为存在业务交集而比较熟悉的典型代表吧。

例如智能制造的明星企业品胜标识,经过潜心研发智能设备,目前在标识领域已经成为国内行业龙头,并且开始发力C端市场。

又如新餐饮的代表九锅一堂,加盟店遍地开花,上海开心丽果等国内知名餐饮项目都过来重庆取经,未来存在很大可能性。

再如已经拿到D轮融资的聚土网,极有可能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流转平台。

还有国内最大的XX线上用品鸿巨网络等等……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与素质。

这些新兴企业代表了重庆这片互联网土壤的逐渐成熟与渴望成长,证明着重庆互联网基因重组的初步成绩与想象空间。

在互联网下半场的时候,重庆的新兴企业并没有掉队太多,并且依据本土优势蓄积着力量。

对于猪八戒这家公司,重庆的互联网圈里确实有种莫名的鄙视情节,几乎每个人都能侃侃而谈猪八戒的种种问题,但猪八戒还是作为重庆互联网的地标性企业屹立在那里,并且因为这几年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战略得当取得了不错的财务数据,据悉已经内部配股IPO排队了。

我认识的重庆互联网


劣势

诚然,重庆最大的劣势在于人才和资本。

北上广深的互联网优势格局极大程度上是靠资金积累起来,靠认知区别开来的。

互联网时代开启之际,BAT等巨头出现之前,北上广深和其他二线城市的沟堑至少在意识层面上还没现在这么深。

是资本推动了BAT等巨头的崛起,虽然也顺带催长了OFO这类缺乏商业逻辑一赔到底的行业怪兽。

在创业的过程中,作为小白速成的我多次天真的跑到北京去和知名机构沟通项目,也无数次领悟到资本的不屑:“建议杨总多来北京去走走……”。

一线城市对二线城市的鄙视链浑然天成而且理所当然。

大多数时候确实是自身能力缺乏,但也有时候是因为一线城市的机构缺乏对行业深耕的理解。

不过现在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经济下行促使资本愈发理性起来,捂紧口袋不再盲目制造风口,不再投那些早期的尚不明朗的项目,而那些成长中的看得更清楚的项目则已经证明了自己,起码地域这个问题不会比之从前更成为一个问题了。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很难出现颠覆性的产品或者商业模式,大家都需要在产品迭代和行业深耕中去寻找创新的机会。

因此,本土项目也越来越专业和靠谱。

而人才会随着资本的流动而流动,这是不争的事实。

就人才缺口来说,其实问题更多是出现在运营等复合型人才身上,因为技术的实现已经越来越容易,而运营则需要更加丰富的经验和多维化的思维。

运营与认知有关,对于认知差距的问题,这几年在得到混沌等知识类培训课程的普及下、在媒体与社群互联网思维的反复洗礼下和重庆人本身俱来的敢打敢拼精神的召唤下,虽未消弭,但也已经从鸿沟缩小到了一个相对狭窄的缝隙里面。

buriats所提及的重庆互联网圈的薪酬也不尽符合事实。

不知道其他城市的情况,重庆确实有大批从民办院校甚至技术培训学校出来的速成程序员,在boss直聘上可以看到这些程序员也是敢于在6k以上要价的。

至于正规院校,有2年以上经验的技术或者较为成熟的运营,基本应该在10k以上去了,当然,年薪超过30万的可能还是比较少。

然而放眼全国,除了风口上的那些企业,又有多少百万年薪的人才呢?算上房价或者租房价格的话,重庆30万年薪的生活水平应该放大数倍吧。

无知导致错误,压力使人浮躁,在这样的环境中,重庆其实有着比之北上广深更大的潜在优势——起码重庆相对较低的运营费用,可以使项目有着更多的机会去试错和调整。

例如我们自己的团队(公司主营业务做员工激励股份管理系统,律师团队做服务支撑),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持续进行专业研究与突破,不断试错,在行业深耕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知名和优质的企业客户。

但是我们早期开发了律师业务流程系统、智能合同、合同追踪履行系统等等不少确实没有什么用户的行业产品,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一线城市,可能早就END了。

当然,更明显的问题还是“企业文化”的问题,一线城市外来人口多,生活成本高,想留下来就需要拼命证明自己,而重庆则本土人口多,就算外来人口大多是因为婚姻过来的,生活成本低,动力确实明显不足。

不过随着资本的推动力逐渐缩小与人文价值的回归,一线城市打鸡血的劲头已经从2015年到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重庆人由于一线城市的打拼思维传递惯性的影响,反而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buriats在文章里面所称的重庆加班文化。

总之在这两个问题上,似乎一切又慢慢调回到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样子了。

我认识的重庆互联网


优势

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重庆可能确实没有打好这场基建战争的开头,但也凭借工业优势和其他二线城市并驾齐驱着。

重庆是一座制造业发达的城市,这在GDP向服务业转型,依靠服务业拉升的大方向上确实是劣势,但在智能制造,工业4.0落地方面,却是优势。

周鸿祎和雷军同时发布360搜索引擎与小米手机的时候,可曾想到PC时代已经下沉,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

可以预计的是,未来是智能化的时代,机器人工业会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与你的生活密切相关。

2018年8月,重庆召开了盛大的智博会,在贵州深挖大数据取得良好成绩的陈敏尔提出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做大重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思路。

虽然对于制造业来看,目前东部和四大一线城市依旧是龙头,不过四大一线城市的竞争力一定会发力在服务业上,而在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中西部地区的“支撑”角色将越来越重要,甚至变成核心。

国家对重庆的功能定位是“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凭借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加上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赋能,下一个风口指向的产业集群可能就在重庆。

所以把握未来的机会,谁又说的清楚呢?

我认识的重庆互联网


特质

重庆人的特质里面确实包含了袍哥文化。

第一代的尹明善、左宗申等江湖大佬们正是依靠袍哥文化将重庆摩帮发展到极致,成为重庆工业企业的支柱性力量。

“摩帮”代表着重庆旧工业的典范与骄傲。

2003年,重庆市政府提出重庆打造摩托车之都的构想,重庆摩托整车销量占到全国最大的份额,零配件份额更高达80%。在重庆出口30强中,摩托车企业就占到10个席位,横扫东南亚、非洲、美洲与欧洲。

从内在看,“摩帮”是重庆这座城市袍哥文化与码头文化的延续。这种文化不同于湖南的“匪气”,也不同于成都的“文气”,在不论级别不讲地位只讲义气的袍哥文化里面,也传承着千年以来山里人的默默无闻与埋头苦干。

重庆人的特质里面还有耿直与包容。

重庆是全国唯一娶媳妇不需要给丈母娘聘礼的城市,也是女性地位在全国最高的城市。

重庆人没有那么多小心思和小记量,没有那么多盘根错节的家族关系和复杂圈层,所以很多因为各种原因来到重庆的外地朋友都能够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例如我的上海朋友,当年在澳门赌博输掉了千万身家而落魄到了重庆,但通过十年的打拼又重新站在了这座城市的顶端。

这座城市,没有什么不好,重庆人大都能安然其中。

这座城市,需要的不是涅槃,而是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迭代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