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在心理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延遲滿足”。

實驗的設計人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研究人員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者餅乾。

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待一段時間,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願意等待的孩子還可以另外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如果不想等了,還可按鈴,研究人員會馬上回來,這個時候孩子就可以吃到糖了。但按鈴的孩子只能得到一塊糖,只有等到研究人員主動回來的孩子才能得到兩塊糖。

實驗開始,大部分孩子在最開始都想選擇等待——畢竟等待會換來兩塊糖。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孩子在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

這個實驗說明: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所謂成長,其實就是從依賴走向獨立;所謂成功,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實現自我管理與控制。

而一切的關鍵,正是要從父母開始,建立孩子應該並且能夠從3歲開始就學習獨立的意識。因為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養的,從3歲開始,孩子的自我開始發展,這時候可以開始從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自己背書包這樣的小事情入手,讓孩子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個意識。

到了6歲後,爸爸媽媽們就要慢慢學著“變懶”、“變笨”,遇到需要做決定的事情,慢一點,讓孩子走在前面,鼓勵孩子自己思考得出結論。

到了青春期,則更應該學會信任、理解和寬容,用“溫柔且堅定”的態度跟孩子溝通,定下規則,不嘮叨不抱怨,這個階段的父母情緒越穩定,孩子們的自我會發育得更好。

總之,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自己獨立的人生,畢竟所有得母愛、父愛最終都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獨立面對世界。做家長的,如果把一切都安排好,反而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