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乾明 夏乙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
馬上,就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20歲生日了。
作為人工智能的“黃埔軍校”,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這20年來,走出了無數傳奇人物。
從創始一代的李開復、沈向洋,到別人家的實習生何愷明;從在MSRA幹到退休的許峰雄,到投身創業浪潮湯曉鷗餘凱周劍,都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給整個行業帶來的財富。
量子位盤點了這20年來,從業經歷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密不可分的20人。他們之中,有人依然身處研究院,有人在致力於探索技術的商業化之路,也有人進入了創投領域,為更多創業者提供支持。
他們是——
李開復
創新工場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創新工場工程院院長,全球AI領域最富影響力的中國人。
李開復是微軟中國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前身)的創辦者,並擔任創始院長。
李開復,1983年碩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1988年獲CMU計算機博士學位,師從圖靈獎得主Raj Reddy,博士畢業成果——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 被《商業週刊》授予當年最重要科學創新獎。
1990年,李開復加盟蘋果公司,擔任交互式多媒體部門副總裁,負責Apple Pippin項目,是蘋果在語音交互領域的最早嘗試之一,亦在當年美國引起輿論關注,直至28年後羅永浩發佈TNT,讓李開復在蘋果時期的語音交互展示再度受到關注。
其後,李開復加盟硅谷圖形公司SGI,任職互聯網部門副總裁兼總經理,Cosmo軟件公司總裁,主要負責多平臺、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件的研發工作。
1998年7月,李開復正式入職微軟,創建並領導了微軟中國研究院,招募了張亞勤、沈向洋、洪小文等大批在美人才回國加入,該研究院其後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的計算機研究機構。
2000年被微軟調回總部,2005年離職,李開復微軟生涯結束。
2005年9月,李開復以Google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身份,創辦並開始運營Google中國。
在Google中國初創期間,李開復延續了微軟中國研究院成功經驗,吸引大牛,招募學生,從而實現人才的快速培養。至今為止,Google中國亦走出了不少人才。
2009年,李開復離職Google,同年宣佈創業,創辦創新工場,以天使投資+孵化模式,繼續複製人才培養和創新模式。
2017年,以AI為核心,創辦創新工場AI工程院,併成功在AI商業化落地中,分拆出子公司創新奇智。
圍繞AI人才建設,還展開了DeeCamp、AI Challenger全球AI挑戰賽等活動。
2018年,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宣佈成立,李開復任研究院首任院長。
值得一提的是,自1998年正式回國創辦圍繞中國研究院以來,李開復在計算機研究院創辦、人才培養中,屢次發揮了開創性作用。
“開復老師”也成為比科學家、企業家更知名的稱號。
張亞勤
史上最年輕IEEE Fellow、百度總裁。
張亞勤,全國知名的少年天才,12歲入讀中科大少年班,23年獲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31歲獲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稱號,成為該協會百年史上最年輕科學家。
1999年1月,張亞勤毅然回國加盟剛剛組建的微軟中國研究院,出任該院首席科學家。
2000年,接替李開復成為微軟研究院院長。
2001年11月,微軟中國研究院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張亞勤出任首任院長。
2004年,微軟亞洲研究院被MIT科技評論評為全球最頂級的計算機科學研究院。
2004年1月,升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進入微軟決策層,成為比爾蓋茨的智囊團核心成員。負責統領微軟全球移動通信及嵌入式產品業務(微軟七大部門之一)。
2006年,張亞勤回國成立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並在2014年之前,擔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同時,兼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負責微軟在亞太地區的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
2014年9月,張亞勤正式加盟百度,出任公司總裁。
目前在百度,分管百度雲、無人車等AI相關的新興業務。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發展歷程中,張亞勤是與創始院長李開復同樣重要的那一個。
他不僅參與創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而且在李開復之後接過交接棒,成為第二任院長。
此外,張亞勤回國加盟,也是微軟中國研究院初期人才號召力的來源之一。
為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為全球計算機一流的研究機構、為中國和全球計算機,互聯網和AI領域培養了大量頂尖科學家和企業領袖,奠定了基礎。
張宏江
曾經的微軟亞太研發集團CTO,退休的金山軟件CEO,如今的源碼資本投資合夥人。
張宏江是視頻檢索領域的開創者,國際計算機協會(ACM)和電氣電子工程協會(IEEE)院士。
1999年初,張宏江回國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一年後出任副院長,2003年創立了微軟亞洲工程院。
2006年,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成立,張宏江任首席技術官,也就是後來的微軟亞太研發集團。
2011年,他被雷軍從微軟請了出來,加入金山集團,任CEO。
2016年12月,56歲的張宏江從金山退休,加入源碼資本,認投資合夥人。
沈向洋
微軟目前唯一的華人執行副總裁,帶領著5000多人的人工智能團隊,“微軟在中國的形象大使”。
沈向洋是視頻檢索領域的開創者,也是ACM和IEEE院士。他博士畢業於卡耐基梅隆大學(CMU),是圖靈獎得主Raj Reddy的學生,與李開復、洪小文同門,研究的卻不是語音。
1996年,沈向洋加入美國雷德蒙得(Redmond)的微軟研究院。
1999年,他回國參與創立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當時叫微軟中國研究院),2004年升任第三任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沈向洋之後在微軟的職業發展也非常順利:2007年升任全球資深副總裁,負責必應搜索引擎全球產品研發;2013年被任命為全球執行副總裁,主管微軟技術與研發部門,並主要負責推動公司中長期總體技術戰略、策略以及前瞻性研究與開發工作。
洪小文
微軟亞洲研究院現任院長,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
和沈向洋一樣,洪小文也是李開復的同門師弟,畢業於CMU,師從Raj Reddy。
不一樣的是,他研究的領域是語音識別,和李開復一起推進基於統計和機器學習的語音識別系統Sphinx。當時團隊裡的黃學東後來也進入了微軟。
1995年,洪小文在黃學東“多顧茅廬”之後,從蘋果跳槽到微軟,2004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並擔任副院長,2007年升任院長。
之後就是在微軟的一路升遷:2014年,接替張亞勤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2015年升任資深副總裁。
許峰雄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退休的“深藍”之父。
許峰雄,人機大戰史上最知名計算機科學家之一,IBM“深藍”之父,首位榮獲美國計算機協會Grace Murray Hopper獎的亞裔科學家;推出的超級計算機 “深藍”,擊敗國際象棋特級大師卡斯帕羅夫。2003年正式加盟微軟亞洲研究院。
許峰雄1980年畢業於臺灣大學電機系,1985年入CMU攻讀博士學位,開始“人機博弈”的研究,也是後來微軟亞洲研究院創建者——李開復、沈向洋、洪小文等人的學長。
1988年,研製出超級計算機 “深思”,首次戰勝人類國際象棋特級大師本特·拉爾森。
1989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加入IBM研究院,開始“深藍”項目的研究。
1991年,成為首位榮獲美國計算機協會Grace Murray Hopper獎的亞裔科學家。
1997年,推出超級計算機 “深藍”,擊敗國際象棋特級大師卡斯帕羅夫,一是名震全球,此後人機話題中,必有此光輝一筆。
2003年4月17日,正式宣佈加盟微軟亞洲研究院,任高級研究員,負責硬件計算領域研究。 談及原因:“它是設立在亞洲的研究院,在中國。”
直至在微軟亞洲研究院退休。
王堅
阿里巴巴合夥人之一、技術委員會主席、被稱為“阿里雲”之父。
王堅,出生於1962年月10月,1992年成為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並於次年成為博士生導師。
1999年,橫跨心理學和計算機兩大學科,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負責用戶界面、機器學習、大規模數據處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深受比爾·蓋茨信任。
2008年,辭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加入阿里巴巴,現任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
王堅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之後,負責負責用戶界面、機器學習、大規模數據處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北京adCenter實驗室,成果斐然,深受比爾·蓋茨信任。
2008年,王堅加入阿里巴巴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負責阿里雲計算項目。
最初幾年,因為技術攻關艱難,也沒有商業前景,阿里雲在阿里內部成了一個笑話,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馬雲被騙了”。
但不到5年,雲計算項目取得里程碑式的進展,最後一臺IBM小機正式下線。目前,阿里雲已經成為全球雲計算領域的領軍者之一。
2010年啟動“YunOS”項目,進展困難,不斷碰壁,以至於在2012年被任命為阿里巴巴CTO時,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2016年,“YunOS”智能終端已經超過了1億臺,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同年,王堅牽頭在杭州發起“城市大腦”項目。
馬維英
今日頭條副總裁、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計算機科學與電子領域頂級科學家。
1997年,在獲得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博士學位後,馬維英加入硅谷惠普實驗室。
2001年4月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信息檢索、互聯網搜索技術、移動信息瀏覽等方面技術的研究。許多研究成果都被應用到Windows Live圖片搜索、移動搜索和學術搜索等服務中。
2017年,辭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職務,加入今日頭條。現任今日頭條副總裁,負責今日頭條人工智能實驗室。
湯曉鷗
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主任、商湯科技創始人。
湯曉鷗,2005年至2008年期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視覺計算組負責人,並在2009年CVPR中奪得最佳論文,是該頂會的亞洲首篇。
湯曉鷗1990年本科畢業於中科大,1991年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獲碩士學位,1996年獲MIT博士學位,其後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教授。
2005-2008,湯曉鷗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視覺計算組負責人,期間門下實習者,後來成為了中國頭部AI視覺公司的核心創始人。
湯曉鷗於2014年以創始人身份創辦商湯科技,其學生徐立、楊帆等出任聯合創始人。
目前商湯科技整體估值超60億美元,是全球估值最高的AI初創公司之一。商湯還承建了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是當前5大國家平臺中,唯一由創業公司承辦的平臺。
不過,湯曉鷗更耀眼的仍是學術領域的成就。
湯曉鷗發明的人臉識別技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過人眼識別能力的計算機算法。
其在香港中文大學創辦的多媒體實驗室,2016年與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著名大學一道,入選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鋒實驗室。
湯曉鷗的研究領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及視頻處理,已在這些領域發表論文200餘篇。同微軟合作已申請近40項專利。同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研發的圖像識別技術已被用於微軟圖像搜索引擎,成為世界上第一項圖像識別技術被用於大規模商業應用。
2012年國際計算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CVPR)上僅有的兩篇深度學習文章均出自其實驗室。
2013年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ICCV)上全球學者共發表8篇有關深度學習的文章,其中6篇出自湯教授實驗室。
2011—2013年間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兩大頂級會議ICCV和CVPR上發表了14篇深度學習論文,佔據全世界在這兩個會議上深度學習論文總數(29篇)的近一半。
2014年3月,其團隊發佈GaussianFace人臉識別算法,在LFW數據庫上準確率達98.52%,在全球首次突破人眼識別能力。
2014年6月起,湯曉鷗實驗室開始發表的DeepID系列算法,逐步將人臉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55%,是全球準確率最高的算法。
孫劍
曠視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前微軟亞研院首席研究員,兩次獲CVPR最佳論文獎。
孫劍最為人所熟知的成就,是2016年帶領何愷明等人做出的殘差網絡ResNet。ResNet在2015年提出之後,拿下過ImageNet冠軍,斬獲過CVPR 2016最佳論文獎。
他加入微軟,是在2003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之後。
2009年,孫劍帶領團隊完成的“去霧”論文Single Image Haze Removal Using Dark Channel Prior獲得了亞洲第一個CVPR最佳論文獎。
2016年,ResNet又拿下這一獎項。
2016年7月,孫劍正式加入曠視,任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
王海峰
百度高級副總裁,AI技術平臺體系(AIG)總負責人,百度研究院院長,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權威專家。
1999年3月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王海峰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進行自然語言處理方向的研究。
之後離開微軟亞洲研究院,歷任isilk.com研究科學家,東芝(中國)研究開發中心副所長兼研究部部長等職位。
2010年1月加入百度,先後為百度創建了自然語言處理部、互聯網數據研發部、推薦引擎和個性化部、圖片搜索部、語音技術部等研究部門。
2013年協助創建了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為百度人工智能發展打下了基礎。
2014年,轉崗搜索業務群組,擔任副總經理,負責百度搜索、手百、百度信息流等百度的核心業務。
2017年3月負責組建AIG,2018年5月晉升為百度高級副總裁。
王海峰曾任ACL主席,2018年起任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亞太地區分會(AACL,The Asia-Pacific Chapter of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創始主席。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授權或公開的專利申請200餘項。
林斌
小米集團創始人、總裁、手機部總經理,聯合創辦微軟亞洲工程院。
1992年,林斌從美國費城Drexel大學畢業後加入微軟,任職軟件開發工程師。
2000年,接受李開復邀請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在3年之內推動超過70多項技術轉移,對數十個微軟核心產品,如Office,MSN、Xbox等產品都有技術貢獻。
2003年,和張宏江,張亞勤一起創辦了微軟亞洲工程院,任工程總監,主管微軟亞洲工程院的工程團隊組建與管理工作。
2006年,加入谷歌,任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工程總監、谷歌全球技術總監。
2010年11月,林斌離開谷歌,公開小米總裁的身份。在小米早期,林斌負責組建團隊,公司日常運營等事務,之後負責供應商、運營商的合作以及海外銷售工作。
2014年之後,負責小米的銷售、營銷、物流等方面工作。
2015年,林斌開始探索小米新零售之路,為小米業績重回高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7年11月24日,小米架構調整,林斌兼任手機部總經理。
趙峰
海爾集團CTO、副總裁,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物聯網領域的領軍人物。
趙峰,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加入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擔任首席科學家,並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和斯坦福大學。
2009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帶領團隊研發多種移動與雲處理系統,開發了微軟傳感塵埃、微型網絡服務等。發表了百餘篇技術論文和專著,擁有超過30項美國專利技術。
2015年9月,辭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職務,加入海爾集團;現任海爾集團CTO、副總裁。負責海爾的超前研發和智慧生活產業。
李世鵬
科大訊飛副總裁、訊飛AI研究院聯席院長CTO,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智能硬件行業頂級科學家。
1996年,李世鵬從美國賓州Lehigh大學獲取博士學位後,加入美國Sarnoff公司多媒體技術實驗室。
1999年5月,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發起了P2P傳輸流媒體的研究工作。
2001年帶領團隊率先成功研發了橫跨太平洋的基於可伸縮視頻編碼的流媒體系統原型。
2006年提出的5“D”多媒體2.0概念,對新一代互聯網多媒體的研究和發展指出了方向。
在在圖象/視頻處理、壓縮和通信、數字電視、多媒體及無線通信領域,發表出版的學術論文超過200多篇,獲得的相關美國專利百餘項。
2015年10月,辭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職務,加盟硬件供應鏈資源鏈接平臺硬蛋,擔任硬蛋CTO。
2018年5月加入科大訊飛,擔任副總裁、訊飛AI研究院聯席院長。
周明
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ACL)候任主席、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
周明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機器翻譯、自然語言處理。他曾經任教於清華大學,也曾在日本高電社公司領導中日機器翻譯研究。
1989年,周明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創造了中國第一個中英翻譯系統CEMT-I。
1991年,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學位後,周明成為清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1993年開始任副教授。
1996年到1999年間,他訪問日本高電社公司,領導中日、日中機器翻譯項目,還開發了商業化翻譯軟件J-北京。
1999年,周明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自然語言研究組。
芮勇
聯想集團CTO、高級副總裁,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人工智能領域權威專家。
1999年,芮勇從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加入微軟美國研究院。
2006年,出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任戰略總監、研發總監。
2010年,出任微軟亞洲工程院副院長,之後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常務副院長;
芮勇在微軟工作了18年,參與了微軟多項核心產品技術的開發,並帶領團隊在互聯網、移動設備及醫療系統孵化開發出了多項新產品。
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之後,芮勇迴歸基礎科學研究,負責多媒體搜索、大數據挖掘等領域的研究,以及全院各領域的工程創新項目。
2016年11月,芮勇接受楊元慶的邀請,加入聯想集團擔任CTO。帶領團隊研發了聯想Xiaole智能客服系統、daystAR、SmartCast+等多款承載聯想人工智能戰略的知名產品。
餘凱
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及CEO,參與組建和創辦NEC加州實驗室、百度IDL,機器學習領域世界級學者。
餘凱於1998 年和2000年分別在南京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4年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2002年,餘凱以實習生身份,開始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進行圖像搜索方面的研究。
博士畢業後,餘凱先在西門子任職中央研究院高級研究科學家。
2006年至2012年3月,餘凱出任美國NEC高級研究員及部門主管,NEC美國研究院也是世界上最早從事卷積神經網絡研發的 5 個實驗室之一。餘凱還率隊在在PASCAL VOC視覺識別競賽中獲得第一名,ImageNet(2010)第一名。
2012年4月,餘凱回國加入百度,任職多媒體部和圖片搜索產品部高級總監。
2013年7月,參與組建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 IDL),成為其後百度研究院前身,李彥宏親自任院長,餘凱任常務副院長。
百度IDL,也是國內最早組建的明確以深度學習為方向的前沿技術研究院。百度IDL創立後聚集了大批人才,在語音、圖像和自動駕駛等領域,為中國AI創新及創業輸出了大批領軍人才。
2014年7月,餘凱還幫助百度力邀無人大加盟,擔任百度首席科學家。
2015年6月,餘凱離職百度,其後創辦地平線機器人,任職CEO。
目前,地平線機器人發佈了2款AI處理器,估值逾20億美元。
學術成就方面,餘凱發表論文被引用超過14000次,獲著名的國際機器學習大會ICML-2013的最佳論文獎銀獎,餘凱曾任機器學習兩大會議ICML和NIPS的領域主席。
餘凱還兼是科技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何曉飛
飛步科技創始人及CEO,最早NIPS發文的中國籍學者之一。
2001年至2004年期間,何曉飛以實習生身份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提出的laplacianfaces(拉普拉斯臉)人臉識別算法,是當時計算機視覺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算法之一。
因為成績卓著,當年還以實習生身份,代表全體員工作年度彙報。
2005年,29歲的何曉飛受聘浙大計算機系正教授,是浙大歷史上最年輕正教授之一;2011年何曉飛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這是該官方榮譽1994年創辦以來最年輕的獲得者之一。
2015年,何曉飛入職滴滴,成為第一個技術方面的高級副總裁,負責滴滴出行平臺核心交易引擎建設,成為滴滴擊敗Uber中國的關鍵。
2016年4月,滴滴研究院建立,任創始院長,建滴滴無人車團隊,在滴滴招募建立起AI人才團隊。
2017年7月,正式創立無人駕駛公司飛步科技,任創始人、CEO。
賈佳亞
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騰訊優圖實驗室傑出科學家,IEEE院士。
賈佳亞是香港科技大學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培養的博士。他有兩位導師,一位是香港科大的教授鄧智強,另一位,是微軟亞洲研究院沈向洋。
同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前後,賈佳亞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做了一年半的訪問學者。
賈佳亞在香港中文大學從助理教授做起,2010年升任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
他還曾擔任計算機視覺頂級學術期刊TPAMI和IJCV的編輯,多次擔任計算機視覺學術頂會CVPR和ICCV的領域主席(area chair)。
2017年5月,賈佳亞加盟騰訊優圖實驗室,任傑出科學家。
何愷明
當年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生,如今的Facebook AI Research研究員,拿下眾多計算機視覺學術獎項。
看看一下他這些年的開掛曆程:
2003年,已經保送清華的何愷明以滿分的成績,成為廣東高考狀元。
2007年,成為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生,由孫劍指導。2011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何愷明正式成為MSRA研究員。
前面提到的孫劍兩次帶領團隊獲得CVPR最佳論文獎,第一作者都是何愷明,分別是2009年的照片去霧算法,作者何愷明、孫劍、湯曉鷗;2016年的殘差網絡,作者何愷明、Xiangyu Zhang、任少卿、孫劍。
這兩項研究,孫劍和湯曉鷗在離開微軟之後依然常常提起。而ResNet作者之一的任少卿,後來成了Momenta研發總監。
2016年8月,何愷明加入Facebook AI Research,任研究員(Research Scientist)。
他和RBG(Ross Girshik)合作的Mask R-CNN,獲得了ICCV 2017最佳論文,參與的另一篇論文獲得了ICCV 2017最佳學生論文。在今年的CVPR 2018上,何愷明獲得了PAMI青年研究者獎。
— 完 —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覆“招聘”兩個字。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վ'ᴗ' ի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閱讀更多 量子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