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系列」隋唐:濟世安民的唐太宗

有道是:

縱馬馳騁蕩九州

一統華夷壯志酬

勇於納諫開盛世

一代聖主耀千秋

「名將系列」隋唐:濟世安民的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649年)在位,年號貞觀。

名字的由來

據說李世民將要出生的時候,天上彩雲繚繞,兩條金龍在李淵府邸門外飛舞歡躍三日後離開,此時天上飄來美妙的音樂。在隋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李世民出生。

別的孩子出生之後,很怕聲音、怕光亮、有哭又鬧。而李世民卻非常的沉穩,不驚不懼,處之泰然,安之若素。這種非常之舉,另母親竇夫人吃驚不小。

在李世民四歲那年,來了一位看相的老者,此老者自稱有可以看清一個人的前世今生命運的本領。見到李世民,對李淵說:“貴公子真是生得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他長到二十歲上,定能濟世安民。”李淵一聽害怕此言傳出去,引來殺身之禍,想殺掉看相的老者,可是等他動殺機的時候,老者已經不知所蹤了。後來李淵就把自己這個兒子,稱作:“世民”,取的就是“濟世安民”之意。

自小李世民就受竇夫人的栽培,學習傳統文化和美德。更是由於天賦,使得少年的李世民就堪稱文武全才。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在他母親去世前,高士廉看中李世民,把外甥女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許配給李世民為妻。

起兵反隋

「名將系列」隋唐:濟世安民的唐太宗

615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617年,李世民鼓動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起兵反隋。

從此,李世民親率人馬南征北戰,終於在公元618年助其父李淵登基。創國為唐。

大唐初建之後,因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李世民帶領眾將先敗薛仁皋,再平劉武周,又挫竇建德和降王世充。接著,率兵討伐劉黑闥,打贏了最後一戰,在七年內統一了全國。其勇氣與謀略可見一斑。

玄武門之變

「名將系列」隋唐:濟世安民的唐太宗

由於李世民的卓越戰功,引起太子和齊王的妒嫉,而且連李淵身邊的妃子因向李世民索賄不成也在李淵面前詆譭秦王李世民。

在一次李世民應邀到東宮赴宴被下毒,僥倖逃的一命。太子和齊王合謀想害死李世民。而李世民顧念手足之情而一再忍讓。

而且此時太白金星於白天劃過長空,時年正值武德九年六月一日據《舊唐書 天文志》的說法,金星白晝劃過長空是預兆著會發生政權更迭。六月三日,金星再次於白天劃過長空,太史令傅奕向李淵呈送密奏,稱“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李淵聽後當即把太史令的密奏轉給李世民,為的是,讓他自殺以脫政變奪權的嫌疑和罵名。李世民當即回覆一份密奏,控告李建成(太子)、李元吉(齊王)二人淫亂後宮,並欲冤殺他,奏章中有一句:“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李淵看後愕然,回覆李世民說,他將於明日在宮中召見兩兄弟和眾大臣,一起來對質明白。

此時李世民所處的環境就是:如果不反手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殺掉,那他將被殺掉。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世民猶未決,眾曰:“大王以舜為何如人?”曰:“聖人也。”眾曰:“使舜浚井不出,則為井中之泥;塗廩不下,則為廩上之灰,安能澤被天下,法施後世乎!是以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蓋所存者大故也。”自此,李世民才決心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第二日早晨,就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其中一個細節就是:李建成先向李世民射三箭均未中,李世民後來一箭將其射死。尉遲敬德殺了李元吉。

李淵得知,也只好認命。兩個月後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

很多後世的史學家,覺得“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政變得來的皇位。覺得不是很光彩。

其實,咱們別的不說,如果李世民不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那死的就會是他。李建成如果要繼承皇位,那這個心胸狹小的好色之徒,會給百姓給中華文明帶來什麼呢?說不定很快中華又會落到民不聊生的境地,而且當時政局不穩,東突厥在後面虎視眈眈。而李世民當時被害死了,也會揹負“陰謀家”等一系列的惡名,不得翻身。也就是說,無論他當皇帝也好,被害死也好,都會有人不理解他,那我想他當時所採取的果斷先發制人的決策還是對的。用現在的話來說算是“正當防衛”。而那些不理解的所謂史學家,似乎就有點別的用意了。恨不得中華落到一位殘暴、淫亂之徒的手裡,似乎才稱其心。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

太宗繼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太史令招來問起上奏金星白日劃空而過的事情。太史令正言說道:”我身為太史令,向皇上預報國家大事是我的職責,有情不報,反是我失職。既然秦王你已經取了天下,要殺要剮就隨你便了。”李世民一向愛惜人才而心懷寬仁,這位太史令同魏徵一樣被繼續留任。

平定四方

「名將系列」隋唐:濟世安民的唐太宗

貞觀二年(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自此唐朝統一全國。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滅亡東突厥。

在東突厥被滅亡之後,東突人有的北遷,有的投奔西域諸國,有的投降唐朝。面對這些前來投奔的人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於是,他便在河套地區設立了“定襄”和“雲中”兩個都督府,統領突厥降眾。對於願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佈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數民族官員就有一百多人,幾乎佔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繼遷入長安居住的有將近萬家。唐太宗的這個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紛紛將唐太宗尊為“天可汗”(意思為“像天一樣偉大的領袖”),敬若神明。

634年唐太宗派李靖等討伐吐谷渾,636年,唐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書》記載松贊干布親迎於柏海,文成公主進蕃時把各種漢地的生產技術轉入吐蕃。自此與吐蕃與唐朝開始了友好往來。在東北,644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未果,唐高宗在668年乃聯合新羅滅高句麗,設立安東都護府。648年,唐太宗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

推行文治

「名將系列」隋唐:濟世安民的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除政治、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面都有新的舉措。在社會方面,太宗鑑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延攬人才。而且注重修史,對“玄武門之變”的事情,要求史官“秉直而書”與先前藏書的整理。

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在內廷有長孫皇后的苦諫,使得他少犯了許多過失。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

眾所周知,唐太宗是一位推崇佛法的皇帝,《西遊記》中所發生的事情就發生在太宗主政時期。

聖主終了

「名將系列」隋唐:濟世安民的唐太宗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暴病),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0歲,在位23年,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647年加諡文武聖皇帝,749年加諡文武大聖皇帝,754年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後人評價

《新唐書?北狄列傳》: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

元朝戈直在《貞觀政要》集論中說:“……..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

縱觀唐太宗的一生,我們不僅能看出其有勇有謀的大將風采,更能看出他那種開闊的胸襟,儒、佛、道三家信仰包容發展的精神和那種打破民族狹隘觀念同等相待的氣度。有了這些,才開創了中華文化最恢宏最寬容、最大氣的鼎盛時期;才有萬國來朝的豐盈與地位。

所以唐太宗,被後人稱作中華的“千古一帝”是最恰當不過。當然也要感謝長孫皇后和魏徵等皇親和大臣,為了幫助唐太宗開創出如此恢宏的藍圖也盡了自己為人臣的義務與本份。

最後用一首小詩作為結尾:

太宗戎馬創大唐

佛道儒教齊信仰

民族無別等同待

萬國來朝美名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