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王堯臣,抵禦西夏,胸有韜略

據史實,人們給宋仁宗作了這樣的歷史評價:暮氣沉沉,逸豫而無為。但他做皇帝竟長達四十年,是北宋王朝在位最久的一名君主。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儘管國家遇到若干內外事變,大局基本穩定,皇權並未旁落。這是為什麼?從人事來說,有一批能臣輔佐,除任用文彥博、富弼、劉沆等人為宰相外,參知政事(副宰相)王堯臣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參與作用。

北宋名臣王堯臣,抵禦西夏,胸有韜略

在中國歷史上,王堯臣不但是北宋著名的學術家,也是一位曉方略、盡心幹事的軍事家。僅就北宋抵禦西夏來說,他對“沿邊城寨、控扼要害、賊徑通屬及備禦輕重”《宋史·王堯臣傳》。下引此書不另注。等重要問題,均提出過許多獨特的見解。

注意改善軍民關係,就地解決軍需民食,這是王堯臣首先提出軍隊立足之本問題。朝廷發兵與西夏作戰,宋仁宗趙禎委他為體量安撫使。臨行前,他就向皇上稟告說:“據以往去過前方的使者回來講,他們每到一個地方,皆聽到這樣的反映:皇注意改善軍民關係,就地解決軍需民食,這是王堯臣首先提出軍隊立足之本問題。

北宋名臣王堯臣,抵禦西夏,胸有韜略

朝廷發兵與西夏作戰,宋仁宗趙禎委他為體量安撫使。臨行前,他就向皇上稟告說:“據以往去過前方的使者回來講,他們每到一個地方,皆聽到這樣的反映:皇上各次頒發的諭旨,受到慰問和得到獎賞的都是官吏將校,老百姓什麼也沾不到邊,背後嘀咕罵娘。特別嚴重的,不僅沒有減輕百姓負擔,反而敲詐勒索,欺壓群眾,軍民關係相當緊張。”接著又說:“元昊入侵邊陲已有三年,由於戰火連綿不絕,關中民眾苦不堪言,不但經濟萎縮,民力睏乏,就連人口也越來越少了,現在很難見人下地耕種。

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信息,必須迅速解決,置若罔聞,民心背離,君王將有吞食苦果的危險。”隨後王堯臣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請皇上定奪,他說:“聖上要立即詔告天下,凡有多餘勞力的戶,要移遷邊疆安家,墾荒種地,發展生產,賊平後,租賦減免二年,從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就地籌集軍費。”

北宋名臣王堯臣,抵禦西夏,胸有韜略

宋王朝與西夏交戰,中央禁軍突然膨脹,兵力由原來四十萬猛增到八十多萬,全國勞力大為減少,財政支出也飛速上升,幾乎處於入不敷出的困境。王堯臣的主張如真實現,發展了生產,擴大了財源,百姓有飯吃,不但軍費就地籌集,減輕朝廷支出,而且青壯年在邊疆落戶,兵源補充也有了可靠的保證。皇上趙禎點頭稱是,認為此見甚好。

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並舉,要塞設防必須前後兼顧,這是王堯臣從實際情況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他由前方視察回京,立即呈書皇上闡述自己的看法。奏疏中這樣寫道:“陝西共有兵力二十刀,分四路設防守禦,但真正能夠上前線投入戰鬥的只有十萬人。而西夏入侵的部隊,常常數倍於官軍,‘彼以十戰一,我以一戰十’,因而三至而三勝,寡不敵眾。”他提出,涇原(今甘肅涇川縣)靠近西夏巢穴,是個最要害的地方,但我們沒有駐重兵防備,開戰不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因而西夏軍可長驅直入。

北宋名臣王堯臣,抵禦西夏,胸有韜略

目前迫切要解決,除迅速派勁旅駐守涇原外,應毫不猶豫地使用和集中地方武裝。以二萬屯渭州(今甘肅平涼縣),做鎮戎(今寧夏固原縣)山外的援軍;萬人屯涇州(今甘肅涇川縣),以壯涇原、渭州聲勢;二萬人屯環慶(今甘肅慶陽縣),萬人屯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抵制西夏兵馬從這裡侵入。王堯臣提出以上這些看法後,又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豐富資料,分析西夏用兵的利與弊以及西夏士兵心理。

北宋名臣王堯臣,抵禦西夏,胸有韜略

他認為:“元昊入侵邊境,不怕不能入,就怕不能出。”為什麼?要塞地形,儘管險易差異不簡,但大部隊開進來,不經過平原大川是沒辦法行動的。平原大川設有軍營扼守控制,進來後要想出去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再說,西夏兵侵邊,目的是奪我財物,人自為戰,為己拼死,故所向無前。還有,延州(今陝西延安市)之金明、塞門寨,鎮戎之劉璠、定川堡,渭州山外之羊牧隆城、靜邊寨,這些地方均不能控制其侵入邊境,故西夏不怕不能侵入。

既入漢地,兵卒只顧搶劫,驅虜人畜,必然財貨陡增,負擔加重,兵疲馬困,爭奪歸途,為保自我,喪失鬥志。此時,如遇官軍設置精兵,扼控險要,強弓傾射,又旁設奇兵,斷其首尾,且追且擊,西夏豈能不敗,故元昊怕不能出也。但事實情況如何呢?西夏每次戰勝後,重掠而歸,而我諸將卻不能追擊,問其何故?均雲兵寡而勢力分散。王堯臣感嘆道:“如果我們不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仍堅持原來的老辦法不變,尚循故轍,必無可勝之理,永遠也打不了勝仗。”皇上又是默許認可。

北宋名臣王堯臣,抵禦西夏,胸有韜略

王堯臣的這些可貴意見,雖得到仁宗皇帝的口頭應允,起過一定作用,但要害的問題要皇帝詔令頒行,就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了。僅以給將帥指揮權來說,根本就行不通。這是因為:北宋君主鑑於唐中葉五代以來藩鎮割據、武人跋扈的局面威脅皇室安全,不利於中央集權和鎮壓人民的反抗,從趙匡胤稱帝起,就採取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將節度使過去掌握的兵權、財權、司法權全都收歸中央,任命文臣做地方軍事行政長官,解除軍人節度使職務,使其成為空銜,不得像以前那樣有權有勢稱霸一方。

北宋名臣王堯臣,抵禦西夏,胸有韜略

同時,又挑選地方軍隊中精銳壯勇到中央作禁軍,削弱地方武裝戰鬥力。禁軍也進行整編,解除禁軍首領職務,分歸三處統領管禁軍的機構為殿前司與侍衛司,稱為二司,侍衛司又分侍衛馬軍司與侍衛步軍司,與殿前司合稱三衙(《文獻通考·職官考》)。只管訓練,不握軍權;另設樞密院掌握調遣軍隊權力,樞密院長官由文人擔任。統兵將帥即使身在戰場,也要聽從皇帝調度,甚至要按皇帝頒發的陣圖作戰。

北宋名臣王堯臣,抵禦西夏,胸有韜略

特別設立了《更戍法》,禁軍派往各地,三年一輪換,名義是使兵士在路上奔跑,可以“習勤苦,均勞逸”,實際是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樣的兵將分離法,從外表看更便於皇室對軍隊的控制,但實際卻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使來軍與敵作戰時經常處於不利地位。宋王朝由於在軍事制度上存在這些帶根本性的問題,因此王堯臣的主張,只要與朝廷既定方針有牴觸,對皇權鞏固有威脅,就不可能貫徹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去。

仁宗皇帝最終並未能戰勝西夏,北宋與西夏關係的改善,還是西夏本身用兵過度,死傷人員眾多,造成經濟極端困難,民眾普遍厭戰,出現反元昊統治的態勢,於慶曆四年(1044年),被迫與北宋議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