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多讀《論語》方可「溫故知新」

楊朝明:多讀《論語》方可“溫故知新”

“說到《論語》,無論是誰,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感到它的特殊與重要。對於中國人,他代表著‘傳統文化’;對於外國人,它代表著‘中國智慧’或‘中國思維’。”日前,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與記者聊天時屢次重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建議讀者“多讀讀《論語》”。

“仁者,人也;義者,宜也;禮者,理也;智者,知也……仁,就是愛,就是修養,是作為‘人’所必須具備的;義,就是應當如此,就像人行走應當在路上那樣;禮,就像道理的‘理’,就是與天理、人情相呼應,就是理應如此;智,就是明白通達,就是清晰地知曉。”

楊朝明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舉例仁、義、禮、智這些字,是因為它們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孔子為傑出代表的中國先哲,反覆論說的正是這些。“中國漢字與中國智慧是一體的,先哲們研究社會時間久了,才有了這樣精到的認知。”

楊朝明表示,在孔子以後,中華民族立足於他所確立和闡述的價值觀念,更和睦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因此,“瞭解中國,請從孔子開始,要認識孔子,不能不讀《論語》。”

“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弟子們隨時記錄老師的‘善言嘉語’,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孔子遺說’。孔子以後,儒學影響越來越大,孔子地位越來越高,孔門後學於是彙集整理這些遺說,從中選擇‘正實而切事’的言論,編輯成了《論語》。‘正實而切事’是說這些言論靠得住,這些言論也行得通。《論語》看起來像是材料的隨意集合,其實,在篇與篇、章與章之間,都有內在的邏輯聯繫,都按照孔子思想進行了精心編排。”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讀《論語》呢?“要用心!”面對記者的疑問,楊朝明這樣回答。“只有走進去,才能找到感覺。只有仔細品讀,或者對照孔子的其它相關材料綜合思索,就能慢慢‘悟’出其中關於人生的‘品位’來。”楊朝明表示,《論語》其實是“生命面向生活”的思考,孔子乃至《論語》的編者想告訴人們,面對生活的各種狀態,每個生命都應該有理性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去自覺信奉、遵守人們共有的道德,從而活出生命的精彩。

楊朝明認為,近代中國經歷了巨大社會震盪,人們進行文化反思時,還不能擺脫外敵不斷欺凌的恐慌,反映在學術上,就是不能正確估價古代文明的發展程度,對孔子儒學的認識難免有表面化傾向。“可是,當我們逐漸走出迷茫之後,孔子儒學的價值便凸顯出來。”

“也許你認為孔子‘只有一些老練的道德說教’,或者你認為他提出的方法很簡單,但他的‘不簡單’正隱含在它的‘簡單’背後。不管你是不是喜歡它,其中的確蘊含著比你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楊朝明堅信,有《論語》相伴,人生的腳步會更踏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