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故事|杨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后的辛酸

“小人物”的故事|杨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后的辛酸

杨洪述是土生土长的小草坝人,自幼便与“天麻之父”周铉教授结下了师徒之缘,学到许多关于天麻的种植技术,初中毕业后回乡当了一名代课教师,那时候,村里有些人开始种植天麻,但是由于种植技术的原因,天麻产量很低,当时他就在想,天麻的生长,肯定有一定的规律,1996年,杨洪述辞去了代课教师的职务,上山种植起了天麻。

“小人物”的故事|杨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后的辛酸

杨洪述妻子说,“他每天都抱着本子和笔往天麻地里面跑,随时都去刨我(种下)的天麻来看,这三年以来,他记下的本子有两尺来厚。”

终于熬到天麻的收获期,杨洪述采摘的天麻,当时就卖了七万多块钱。

杨洪述妻子劝他说,“把这钱拿来好好修两套房子,带着两个娃娃好好过日子。在这山上,就跟野人一样,大人孩子都找不到吃的。”

“小人物”的故事|杨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后的辛酸

但杨洪述选择继续干,他还扩大了种植面积,没想到在2002年采挖时,因为天气一直不好的原因,天麻几乎没有收成,他很绝望,很难过。

妻子劝他,“甘愿不做了,我带孩子,你出去打工。”

但他觉得还是不甘心,他说,“为什么?为什么同样的种植方法,会没有收入?”

他想了又想,好像天麻种子种下去,六十到八十天这段时间,地里有“白毛毛”的,三年后就能挖出天麻,没有“白毛毛”的,就很难长出天麻。

“小人物”的故事|杨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后的辛酸

他就想,会不会是“白毛毛”在起到什么作用呢?干脆来到昆明植物研究所,找专家问个究竟。

专家研究后告诉他,这是一种寄生菌,对天麻的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在专家的指导下,杨洪述将这种“白毛毛”寄生在树叶上,取下来后再跟天麻的种子一起种下,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40到60天后,天麻的长势很好。

随后05年和06年,实验也都非常成功,他们就将这种“白毛毛”命名为萌发菌。

“小人物”的故事|杨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后的辛酸

萌发菌相当于婴儿成长所需的母乳,而蜜环菌以前就有,这两种菌与天麻种子放在一起种植,天麻种植的成功率就达到了95%以上,而且还缩短了一年的周期,缓解了对菌材的消耗。

2007年,杨洪述组建了专业合作社,生成萌发菌和蜜环菌,提供给当地的麻农。一季天麻,他们收入最多达到了三十多万,带动当地许多建卡立档的贫苦户。

“小人物”的故事|杨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后的辛酸

后来,他又建了公司,将两种菌提供给昭通市种植天麻的九个县,现在的种植面积达到了五万亩,产值大概在十五个亿左右,帮助了成千上万的贫困户步入小康,他也因此被当地的人尊称为“天麻王”。

他曾说,“我现在的愿望是,能将这种种植天麻的技术,推广到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国能种天麻的地方,让更多的人通过种植天麻致富。”

奈何天公不作美,苦到头来终无甜,2018年7月,杨洪述因病去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相信世间一定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杨洪述一样的“小人物”,他们或许声明不显,但都同样造福一方。

“小人物”的故事|杨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后的辛酸

杨洪述妻子

(PS: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