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正明二谛,开为七种(048)


二、正明二谛者,取意存略,但点法性为真谛,无明十二因缘为俗谛,于义即足。但人心麁浅,不觉其深妙,更须开拓,则论七种二谛。一一二谛更开三种,合二十一二谛也。

若用初番二谛破一切邪谓执着皆尽,如劫火烧,不留遗芥。

况铺后诸谛,逈出文外,非复世情图度。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所言七种二谛者,

• 一者、实有为俗;实有灭为真。

• 二者、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为真。

• 三者、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不空共为真。

• 四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

• 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

• 六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

• 七者、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

实有二谛者,阴、入、界等皆是实法。实法所成,森罗万品,故名为俗。方便修道,灭此俗已,乃得会真。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大经》云:“阴入重檐,逼迫系缚,是苦谛。见爱烦恼,能招来果,是集谛。戒、定、慧、无常、苦、空,能除苦本,是道谛。二十五有子、果缚断,是灭谛。”

《遗教》云:“集真是因,更无别因。灭苦之道,即是真道。”

此皆明生灭四圣谛相也。

次第者,从麁至细。苦相麁故先说,灭虽非真,因灭会真,灭相麁亦先说。又举世苦果,令厌世集。灭能会出世果,令其欣道。作如此次第也。

圣者对破邪法,故言正圣也。

谛者有三解(云云):

• 谓自性不虚,故称为谛。

• 又见此四得不颠倒觉,故称为谛。

• 又能以此法显示于他,故名为谛。

《大经》:“凡夫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

当知凡夫不见圣理,不得智,不能说,但苦无谛。声闻具三义,故称为谛。此释与经合也。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无生者,迷真轻故,从理得名。

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又,习应苦空,三亦如是。

又,无生者,生名集、道。集、道即空。空故不生集、道。集、道不生则无苦、灭,即事而真,非灭后真。

《大经》云:“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三亦如是。

是故名为无生四圣谛。

圣谛义,如前说。

无量者,迷中重故,从事得名。

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

《大经》云:“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三亦如是。

是名无量四圣谛。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大品》云:“空色、色空”,以灭俗故谓为“空色”;不灭色故谓为“色空”。

病中无药,文字中无菩提,皆是此意。

是为实有二谛相也。

约此,亦有随情、情智、智等三义,推之可知。

幻有空二谛者,斥前意也。

何者?实有时无真,灭有时无俗,二谛义不成。

若明幻有者,幻有是俗,幻有不可得,即俗而真。

《大品》云:“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空色相即,二谛义成。

是名幻有无二谛也。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约此,亦有随情、情智、智等三义(云云)。

随智小当分别。

何者?实有随智照真,与此不异,随智照俗不同。

何者?通人入观巧,复局照俗亦巧。

如百川会海,其味不别;复局还源,江河则异。俗是事法,照异非疑。真是理法,不可不同。

秖就通人出假,亦人人不同,可以意得。例三藏出假,亦应如是(云云)。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幻有空、不空二谛者。俗不异前,真则三种不同。一俗随三真,即成三种二谛。

其相云何?如《大品》明非漏非无漏。

初、人谓“非漏”是非俗,“非无漏”是遣着。

何者?行人缘无漏生着,如缘灭生使;破其着心,还入无漏。此是一番二谛也。

次、人闻非漏非无漏,谓非二边、别显中理,中理为真。又是一番二谛。

又、人闻非有漏非无漏,即知双非,正显中道。中道法界,力用广大,与虚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无漏,又是一番二谛也。

《大经》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即是此意。

二乘谓着此空,破着空故,故言不空;空着若破,但是见空,不见不空也。

利人谓不空是妙有,故言不空。

利利人闻不空,谓是如来藏;一切法趣如来藏。还约空、不空,即有三种二谛也。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复次,约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显三种异者:

• 初、人闻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者,谓诸法不离空,周行十方界还是瓶处如。

• 又、人闻趣知此中理须一切行来趣发之。

• 又、人闻一切趣即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也。

是故说此一俗随三真转:或对单真,或对复真,或对不思议真。

无量形势,婉转赴机,出没利物,一一皆有随情、情智、智等三义。

若随智证,俗随智转。智证偏真,即成通二谛:智证不空真,即成别入通二谛:智证一切趣不空真,即成圆入通二谛。

三人入智不同,复局照俗亦异(云云)。

何故?三人同闻二谛而取解各异者,此是不共般若与二乘共说,则浅深之殊耳。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大品》云:“有菩萨初发心与萨婆若相应;有菩萨初发心如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有菩萨初发心即坐道场,为如佛。”即此意也。

幻有、无为俗,不有不无为真者:有、无二故为俗;中道不有、不无,不二为真。

二乘闻此真、俗,具皆不解,故如痖、如聋。《大经》云:“我与弥勒共论世谛,五百声闻谓说真谛。”即此意也。

约此,亦有随情、情智、智等(云云)。

圆入别二谛者,俗与别同,真谛则异。

别人谓:不空但理而已;欲显此理,须缘修方便,故言“一切法趣不空”。圆人闻不空理,即知具一切佛法无有缺减,故言“一切趣不空”也。

约此,亦有随情等(云云)。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圆教二谛者,直说不思议二谛也。

真即是俗;俗即是真。

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

约此,亦有随情智等(云云)。身子云:“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即其义焉。


法华玄义|(048)正明二谛,开为七种


文章 | 智者大师

图片 | 玉泉禅寺数据中心

玉泉Monastery

天台祖庭 智者道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