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中的「嬋娟」說的是什麼?

月亮因其獨特的美和古人對中秋節之月賦予的美好含義,中秋懷月之作,可以說形成了中華文化中的奇觀。唐詩宋詞中,有著大量的中秋詠月的作品。其中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其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兩句更是流傳甚廣,但是“嬋娟”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經常有人問起。那麼小編就給大家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中的“嬋娟”說的是什麼?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的“嬋娟”指的就是月亮。

當時蘇軾為密州太守,已經被排擠出了京城,又與弟弟蘇轍分離多年。在那個明月當頭的夜晚,他和朋友痛飲一晚上,佳節倍思親。就將自己政治的失意和對弟弟懷念通過詞作表達出來。但是心態甚是達觀,雖有惆悵之意,卻不悲觀,無牢騷,給人一種積極樂觀的感受。

“千里共嬋娟”,源於謝莊的名句:“隔千里兮共明月”。通過謝莊的這一句,蘇軾的句子就顯得更加曉暢易懂了。

2實質上,“嬋娟”一詞擁有豐富的寓意,本意並非月光和月色,而是在不斷演化中,確切地說,是在名詞和形容詞之間不斷轉化,涵義不斷豐富,才逐漸形成了這個約定俗成的涵義。

從“嬋娟”一詞帶“女”字旁可以看出,它最早是作為女性人名而出現。據傳是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的一個女學生,跟宋玉是同學,對老師屈原非常崇拜,時刻關心著屈原。嬋娟不但聰明伶俐,冰清玉潔,並且具有一身正氣,老師屈原非常賞識這個女學生。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中的“嬋娟”說的是什麼?


屈原是楚國人,為了拯救自己的祖國不被秦始皇所滅,他四處遊說,說服其它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強大的秦國。然而,事情並沒有向著屈原的理想而進展,其它幾個國家人心不齊,各有心思,最終無法凝聚成一股強大力量,被秦國逐一擊破。

在屈原遊說過程中,某國國王懷疑屈原有所企圖,要加害自己國家,把本國推向火坑。於是,派人在宴會的酒中下毒,準備毒害屈原。這件事被嬋娟知道後,嬋娟自告奮勇,代替老師去赴宴,喝下毒酒不幸身亡。屈原知道真相後,萬念俱灰,懷著悲痛心情寫了一篇賦,把嬋娟比喻為“天使”。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中的“嬋娟”說的是什麼?


屈原畢竟是一代文豪,他的影響力很大,他所使用的典故被後來的文人所認可。到東漢時期,“嬋娟”在文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情操高尚的美女的代名詞。張衡在《西京賦》中,創造了一個成語“嬋娟此豸”,本意指像嬋娟一樣的美女,具有妖嬈嫵媚的姿態。後來,這個成語變成了形容詞,專門形容美女可人的姿態。

小夥伴怎麼認為呢?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