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绣出脱贫致富最美画卷

中国乡趣网讯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乐都区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从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下功夫,改变了穷山乡的面貌,奏响了脱贫攻坚最强音,“绣”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画卷。

产业扶贫让百姓有奔头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对于产业扶贫而言,如何通过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跨越到“造血”式扶贫开发,在乐都大地上,一场产业扶贫攻坚战鏖战正酣。

乐都区是青海省有名的“大蒜之乡”,乐都的紫皮大蒜更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加之当地特有的富硒土壤,让本就很有名的大蒜又镀了层“金”。如何利用乐都区富硒大蒜的产业优势,帮助贫困户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乐都区富硒大蒜产业园落成,并引进了青海恩露生物科技公司这家大蒜深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做大、做强富硒大蒜产业。为了调动农民种蒜的积极性,该公司充分发挥技术、生产、营销等优势,在贫困村建设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生产基地,为贫困户免费发放种子、肥料等农资,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带动农户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订单保价收购,精准贫困户还能坐享固定收益分红。

28岁的马海红是该公司的一名工人,她上有老下有小,能在家门口工作,她很满足。“以前打零工,工作时间不固定,照顾不上家人。我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一技之长,能有现在这种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有午休时间、有加班费、有双休日,每个月3000左右的工资,我很满足。”马海红说。

近年来,乐都区整合产业扶贫、东西部对口帮扶等项目资金,积极打造寿乐镇绿色蔬菜、高店镇富硒大蒜、洪水镇大果樱桃、蒲台乡油牡丹、分布式光伏、卯寨景区和瞿昙镇药草台旅游扶贫等产业,结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的培育,建立健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群众全面发展。精心打造3个特色扶贫产业园拓宽增收渠道,使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紧紧围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生态观光打造具有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特色扶贫产业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贫困群众谋“钱途”,引领全区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乐都区投资3500万元打造了乐都区富硒农产品扶贫产业园、瞿昙镇国际滑雪场扶贫产业园、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大樱桃示范园3个特色扶贫产业园,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923户3041人。

越来越多的农户改变传统的种植思路,慢慢开始实现多元化种植,这不仅仅是种植业结构的变革,也是一场产业化的改革,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更多的农户正在由此感受着家乡的悄然变化。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路

青海东部农业区浅山的代名词除了贫穷还是贫穷。这里的村民挖窑洞、打水窖,用双手伺候着大片贫瘠的山地,也用双手与穷山恶水抗争着。但十年九旱的现状,让村民总是无奈地摇头。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在乐都区很多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这两句话却不能成立。村民们日复一日地守着个“穷窝窝”,却拔不起“穷根根”。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搬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2016至2018年,乐都区易地扶贫搬迁共安置5057户1713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22户7757人,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2835户9382人,解决了长远发展问题,圆了贫困群众安居幸福梦。

“搬新家啦!搬新家啦!”10月20日上午,乐都区雨润镇迭尔沟村综合服务楼前人头攒动,村民们脸上喜气洋洋,30户易地搬迁户迎来了乔迁之喜,到处欢声笑语。

达拉土族乡地处乐都区北山地区,山势陡峭,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地理环境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此次整村整社搬迁的四个村生态环境尤其恶劣,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达到脱贫致富的最终目的。该项目征用雨润镇迭尔沟村一般耕地155.99亩,集中安置达拉乡杜家洼、长沟、王家滩、麻洞等村212户67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60户496人,同步随迁非建档立卡户52户178人。此次搬迁的30户基本是达拉乡长沟村村民,其他村民将陆续搬迁至迭沟儿集中安置点。“以前看病买东西都要下山,你看现在住的比以前亮堂暖和,离县城又近,干什么都方便多了。”村民张洪明说。“以前住在大山里肩挑背驮,感觉没有盼头。”“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感到很知足!”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

如今,无论走到乐都区的哪个乡镇,平整的硬化路、整洁的农家院、配套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等幸福元素,为村子里带来了勃勃生机,村民们从山上搬迁到山下,村道、饮水、电网等配套工程也一应俱全,同时配备了环卫、养老和卫生等相关设施。现在,各个村庄美丽整洁,村民们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家睡土泥炕,顿顿吃洋芋”的生活,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乐都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定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着力打好整体脱贫攻坚战。乐都区芦花乡、马厂乡整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启动建设,在全省属于首创;乐都区洪水坪集中安置点、九哈家易地搬迁小区成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样板。

绿水青山中寻到致富经

伴着和煦的暖阳,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个具有当代世外桃源韵味的景区——卯寨景区展现在人们眼前。

“以前这里是一片盐碱地,大家都叫这里碱沟滩,因为长不了庄稼,这里就成为了一片荒滩。”如果不是59岁的李元有告诉记者,怎么也看不出这里曾是当地民众眼中“猪嫌狗不爱”的地方。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昔日的“碱沟滩”,经过绿化和改造,变成了今天的“世外桃源”。“没有绿水青山,何来金山银山!”。2013年至今,现任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和依靠政府的支持,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绿化了新庄村周边的2000亩荒山,在满目的葱绿中建起了休闲山庄、河湟传统民居等,并建成了为餐饮提供食材的种养殖基地,吸引了来自甘肃、浙江、上海等地的省内外游客,来此感受民俗特色文化和田园风光。

今年40岁的王存鹏是新庄村的村民,五年前一直在外打工,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我知道村里在发展旅游就回来了,现在在景区里干着绿化、房屋建造的工作,每个月能挣到5000多元。”王存鹏说。

“去年一年时间吸引游客20多万人,年营业额接近500万元,乡村旅游产业已现雏形,乡村振兴战略也初见成效。”高庙镇党委副书记李胜业清楚地记得,当年借助旅游发展实现了近3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100多名农民得到稳定就业,此外还间接带动了周边近千人就业。

近年来,乐都区按照“做点—连线—带面”的思路,发展全域旅游,不断发掘独特自然景观资源,积极搭建群众就业平台,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富民,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项目,在瞿昙镇石坡、朵巴营、寿乐镇仓家峡、土官沟等11个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目前,卯寨景区已发挥品牌效应,成为全省旅游扶贫亮点。(记者周晓华通讯员马文杰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