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微衆銀行財報:網際網路銀行有何與衆不同

在半數上市銀行“破淨”的背景下,互聯網銀行的高估值確實十分吸引眼球。

揭秘!微眾銀行財報:互聯網銀行有何與眾不同

“微眾銀行作為互聯網銀行,其估值體系更接近於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上市銀行市淨率為基準的估值體系差距非常大”,一位資深併購律師對記者表示,“這也是微眾銀行能夠在業務體量較小的背景下,實現估值趕超部分中型上市銀行的重要原因。”

估值座標與眾不同

此前據媒體報道,“在一份北京市某機構的項目推介材料中顯示,微眾銀行目前的市場估值已經達到1200億元人民幣”。

近日,“阿里拍賣·司法”披露的信息顯示,深圳光匯石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260萬股的股權將於12月3日被拍賣,起拍價為4.41億元,增價幅度為220萬元及其倍數。本次拍賣標的價格為申請人與被執行人雙方協商一致,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委託拍賣標的起拍價建議書》為依據。據起拍價測算,微眾銀行目前估值大約為1470億元。截至記者發稿,尚無人報名參加拍賣,不過有462人“設置提醒”,7340次“圍觀”。

微眾銀行昨日就上述拍賣事宜回應記者表示,“我們也關注到,民營銀行的股份轉讓必須遵守相應的法規和程序,正向相關各方瞭解情況”。

雖然上述估值水平屬於“賣家心理價位”還是“物超所值”尚待市場交易檢驗,但微眾銀行所代表的互聯網銀行估值模式卻再次被聚焦於鎂光燈下。

揭秘!微眾銀行財報:互聯網銀行有何與眾不同

對於傳統上市銀行而言,衡量估值的最普遍方法是觀測其市淨率,而並非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常見的市盈率。

“對於處於穩健期或者說成熟期的銀行而言,估值判斷的指標大多首選市淨率,因為銀行的資產和股本規模龐大,淨資產指標相對穩健,因此PB也相對穩健;而盈利指標波動率較高,可能導致PE不夠穩定”,上述人士指出,“如果是出於快速成長期的傳統銀行,市場也會適當的考慮其市盈率指標,並給與市淨率和市盈率指標一定的溢價,但是這些溢價還是比較有限的。”

然而,作為一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的估值體系並不像傳統銀行一樣保守。據瞭解,微眾銀行2016年的定增融資中,該行募集資金12億元,融資後估值約為320億元。

而該行去年年報數據顯示,微眾銀行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67.48億元,淨利潤14.48億元。換句話說,微眾銀行如果真的估值1470億元,則靜態市盈率超過100倍,約14倍於上市銀行的行業均值;對照該行財報中的資產和負債數據來看,其市淨率約為17倍,至少12倍於市淨率最高的上市銀行。

退一步來看,即便微眾銀行的估值未能實際達到1470億元,其估值指標顯著高於傳統上市銀行也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是總估值,也有了與中型銀行的一拼之力。

互聯網銀行數據有何不同

仔細研讀微眾銀行財報,可以發現一些比較獨特而有趣的數據。

其一,存貸比“逆天”。所謂存貸比,是指銀行貸款總額與存款總額的比率,從銀行盈利的角度講,貸存比越高越好,傳統上市銀行目前的存貸比大多在60%-85%之間。截至去年年末,微眾銀行各項貸款餘額53億元,比上年增長62%;各項貸款餘額47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5%。也就是說其存貸比高達900%。

當然,微眾銀行並非是真的能夠“無存款放貸”,該行財務報表中“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拆入和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項”高達467億元。通俗的說,微眾銀行從同業處“批發資金”,然後再向客戶端“零售”,充分體現了其“連接者”定位。同為互聯網銀行的網商銀行與微眾銀行情況有些類似,但是發放貸款和吸收存款的體量差距並沒有這麼高,吸收同業資金的規模大致1.5倍於普通存款。

其二,定價能力強。微眾銀行2017年的貸款平均利率下降45個基點,但是其息差仍超過了7%。考慮到其資金成本高於傳統銀行,其客戶端定價能力可以說非常高。

其三,客群獨特。該行個貸客戶中七成以上為大專及以下學歷,其中相當部分從未在任何金融機構獲得過融資。也就是說,這部分人群由於歷史數據缺失,表面上看風險較高。但微眾銀行背後騰訊微信的社交大數據,徵信篩查後的風險相對可控,且這部分客群市場屬於藍海,銀行有較高的發揮餘地。

其四,單筆貸款額度極低或期限非常短,風險相應隨之降低。微眾銀行董事長表示,“該行去年近74%的貸款所支付的總成本少於100元。”如果按照微粒貸通常的貸款利率計算(每日萬分之五),上述成本不足100元的客戶如果貸款1萬元則期限僅為20天以內;即便貸款5000元,則貸款期限最多隻能達到40天。記者向微眾銀行核實並瞭解到,該行2017年每筆平均貸款僅8100元,貸款平均期限48天,其中,27%的貸款期限低於7天。

“對於借款人而言,小額貸款的違約成本實際上遠高於利息,因為一旦違約,借款人的不良徵信會導致其在個人徵信、交通出行等多個方面受到影響”,某國有大行分支機構個金業務負責人日前對記者表示,“對於小額貸款領域,傳統銀行過去確實有所缺失,近年來也在發力填補。但是,能否成功控制成本是業務真正鋪開的關鍵”。

當然,雖然微眾銀行的成長性和獨特性獲得了一級市場的認可,但微眾銀行也面臨同業負債佔比過高、資本對業務發展支撐不足、小微業務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個人業務結構較為單一等不足。對此,微眾銀行有關人士表示,“將積極運用科技力量在普惠金融的道路上持續創新探索、不斷補齊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