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40年」(4)

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作為我國首批設立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青島經過40年的改革洗禮,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之都、奧帆之都和海洋名城以及山東龍頭城市等,她前進的每一步都彰顯著改革開放的豐功偉績。

在改革開放40週年到來之際,青島大眾網策劃了《“回眸40年”——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專題報道》,分為“我眼中的40年”“10個村莊翻身記”“10家企業成長記”“40年10件大事記”四部分,以個人、村莊、企業、城市的不同視角,從多角度、多層次講述改革開放40年的青島故事。今天推出“回眸40年”之“10個村莊翻身記”|《膠州管理村:窮村嬗變為“全國文明村”》。

管內管外管你管我管而有序,理政理財理家理事理當井然。在膠州市三里河街道管理村社區大門兩側,書寫著這樣一副對聯,這裡講求民意至上,這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典型。

改革開放以前,管理村集體收入5.6萬元,村固定資產僅十幾間舊房子。然而,2017年管理村集體收入3900萬元,村固定資產達6億多元,村民人均收入31800元。

40年的時間,管理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落後的小村莊,嬗變為青島市小康示範村、青島市黨建工作示範村、山東省文明村莊、乃至“全國文明村鎮”。

“回眸40年”(4)

搬遷以前的管理村。(資料圖)

“回眸40年”(4)

上個世紀90年代管理村召開村民大會。

改革開放:管理村的春天到來了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位於膠州市城郊的管理村,還是一個出名的窮村。當時,村裡人主要以種地為主,村裡的勞動力一年到頭都“撲在”那片黃土地上,忙忙碌碌到年底分得一些口糧,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那個時候,大家心裡想的都是怎麼樣多掙些工分,好多分些口糧。要是哪年光景不好,大家就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啦。”管理村黨支部委員兼村文明辦主任劉秀明回憶道。

今年69歲的劉秀明見證了管理村的歷史變遷。他說,自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之後,“包產到戶”的萌芽終於有一天也生長在了管理村的土地上。這個時候,村民種地更有勁兒了,把自家的責任田管理的井井有條。

“從這個時候開始,大家的腦子裡不再只想著怎麼不餓肚子,開始有了更多的想法。”逐漸地,政策放開了。村裡頭腦轉的快的人,開始做起了小生意,有能力的生意做的越來越大,村裡的經濟形式發生了很大改變。

“回眸40年”(4)

現在的管理村乾淨美麗。

“回眸40年”(4)

管理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集體承包:管理村真正富起來了

2001年,膠州市開始建設新城區,要徵用管理村1170畝土地。管理村抓住這一良機,以村集體為單位承包新城區建設部分工程。“集體將工程攬下來了,村民按照各自所長來參與,這樣比種地、種菜強的多。”管理村黨支部書記劉元徵說,“就這樣大幹了三年,村集體收入增多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2004年,管理村整體搬遷。村民從矮小的平房搬出來,住進了寬敞的高樓。在村集體這個大家庭中,村民嚐到了甜頭,自然地抱在了一起。隨後,村黨組織引領成立綠化工程公司、機械工程公司和建築工程公司,並建設了文化市場和新城區綜合市場。

從此,管理村的村民不再耕耘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紛紛投入到村集體的企業中,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隨著村集體企業的不斷髮展、強大,很多走出村子的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回到村裡為村莊建設注入新鮮血液。在他們身上,寄託著管理村的未來。

免費午餐:管理村的老人吃上了

“以前,村裡的喇叭一響是收錢。現在,村裡的喇叭一響是發錢。”管理村理財小組成員劉玉光笑著說,“現在,村民每年從村集體領取的補貼達到1000多萬元。”

都說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在管理村有。“俺們村7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費吃午飯,而且還頓頓不重樣。”村民高秀雲笑著說,今年70歲的高秀雲除了每天可以吃到免費的午飯,還有每月1050元的生活補助。另外,重陽節還有500元的紅包、春節1200元,享受冬季取暖費報銷、生病就醫報銷等福利待遇。

“生活在管理村真的太幸福了。”這不僅是高秀雲的一句感慨,而是整個管理村村民共同的心聲。現在村裡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有秧歌隊、鼓樂隊、武術隊等七八支娛樂健身隊伍。村民的素質和文明水平不斷提高,鄰里感情不斷融洽。大眾網記者 曹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