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何不直接杀了慈禧,自己亲政?

小离Olina


在光绪动手之前,他应该认真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杀了慈禧?杀了慈禧对他有什么好处?慈禧死后,他能不能收拾烂摊子?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一样。

在鸦片战争以前,不管时局如何动荡,总归总的都是认识的人在打架;而在这一时期,忽然杀入一帮洋人,而且还是异常彪悍的洋人。他们的出现,直接把大清国给打蒙了,以至于自上而下谈洋色变

洋人的出现,只能算是外敌入侵。想我泱泱大国,凭借洋人那几个枪炮,想占领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威胁,还在帝国内部。鸦片战争之后,所有的人都看清了清政府的软弱,都想上去捏一把。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势力纷纷崛起,农民起义也接二连三的爆发。外敌加上内忧,使得整个大清犹如一盘散沙,随时都有崩盘的可能。

讲道理,这样的时局,几乎是亡国灭种的前兆了。倘若帝国内部没有强有力的代言人,西方列强分分钟会把清政府灭掉。

于是,慈禧出现了。这个女强人在内忧外患之间,纵横捭阖,使得各方势力平衡,倒也相安无事了十几年。这短短十几年的光阴,在历史上被称为同治中兴。一直到光绪帝继位,大清的局面都在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年幼的光绪帝血气方刚,禁不住权利的诱惑,他想完完全全地掌控帝国。

后来,光绪帝大婚,按照祖训,慈禧应该让皇帝亲政才对。事实上,慈禧的确还政了,并且将许多权利逐渐下放给光绪。即便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大清国仍然有那么一丝丝活下来的可能。

可惜,光绪帝太急功吉利了,他太渴望光宗耀祖、恢复康乾盛世了。

在一帮嘴强王者的忽悠下,光绪帝贸然开始了百日维新。在维新变法里,他把矛头直指四大势力:旗人特权,旧式官僚,地方团练,八股取士。一下子,帝国的统治阶级都成了皇帝斗争的目标。

要知道,这些势力可是慈禧千方百计想拉拢的呀!这个破败帝国的一切,都是靠着这些人维持的呀!皇帝一下子把他们全都开除了,谁替他卖命呀!唉!年轻的皇帝啊,到底是嘴上没毛。

光绪帝再怎么犯蠢,有一点他是清楚的:他的一切,都是慈禧给的。是的,你没有看错,光绪的一切都是慈禧给的,包括这个皇位。既然慈禧有给他皇位的能力,必然也有随时剥夺能力。

杀掉慈禧并没有多大难度,无非是图穷见匕首。可是,真要把慈禧杀了,她背后的那些势力发生叛乱怎么办?凭借维新党的那几个歪瓜裂枣能行吗?恐怕,这帮白眼狼比谁跑的都快!

换言之,杀掉慈禧带来的好处,相比于坏处而已,简直是云泥之别。即便光绪帝把刀架在慈禧脖子上,他也不会动手的。


山鬼祗树


1.光绪完全没有必要杀掉慈禧,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本来没有机会当皇帝的,是慈禧将天下给了他,让他能够当皇帝。慈禧也让光绪亲政,也让光绪变法,更重要的是慈禧已经掌握大清朝的权力几十年了,从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历经三朝,天下那里不是慈禧的人。各地的封疆大吏那个不是为慈禧马首是瞻,光绪根本没有能力杀慈禧。

更为重要的,法理上说不通呀,慈禧本身没有犯过大错,对大清,她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搞起洋务运动,也给汉人官僚以权力,远比清朝皇家贵族有眼光,有谋略。另外,慈禧还将光绪抚养长大,还给光绪皇位。

最为重要的一点,光绪远远比慈禧年轻,当时的大清朝形式远远好于太平天国时期,光绪只需要好好当皇帝,不做出过分的事情,慈禧百年之后,自己肯定能够完全掌握权力的

2.如前文所说,光绪完全没必要杀慈禧,为什么最后两个人还是闹掰了。原因很简单,慈禧和光绪不但是两个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各自的利益集团,也就是所谓的后党和帝党。慈禧的后党把持朝政几十年,慈禧百年以后,慈禧肯定不会担心自己的,因为她是皇帝的养母,皇帝的亲姑姑,对皇帝有恩,皇帝拿她是没什么办法的。但是慈禧下面的后党则不会有好结果,光绪完全掌握权力,肯定不会用慈禧的旧人,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光绪若是掌握权力,光绪底下的人肯定会将慈禧那一派的人铲除干净的,历史上皆是如此,无可厚非。

3.所以说最希望慈禧和光绪斗起来的,其实是他们手底下的人。慈禧的宫廷势力,荣禄这些权臣,各地的封疆大吏,那个不是靠着慈禧庇护着;光绪底下的帝党,康有为这些人,还有皇帝身边的人,那个不希望皇帝早点掌握权力,自己能够替代慈禧的人。其实,按照道理来说,慈禧手底下的人更急,因为慈禧年纪大了,熬到死,其实权力自然就光绪了,到时候这些人都没什么好下场的。光绪其实也不急,急的是康有为这些人,他们对朝廷其实没什么功能,能够入朝为官,完全是皇帝赏识。这些人毫无根基,也毫无贡献,朝廷的大臣必然不服,

所以他们肯定要弄出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

4.如前面所讲,慈禧和光绪并不是维新和保守的冲突,而是帝党和后党的权力之争。特别是维新派,虽然他们心系国家,但是做的事情真的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比如他们改革的内容:

取消旗人特权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裁汰绿营

废八股,兴西学

基本上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八旗贵族,天下官僚,汉人军头,传统士子,而且还没有受益者。你做一件事情把大多数人得罪了,肯定会遇到所有人阻挠。但是你做的这些事情,却没有人收益,也就是说没多少人支持你,关键皇帝权力本来就是别人给的,这肯定是成不了。

比如康有为,荣禄问他变法不是应该慢慢来么?

康圣人大袖一甩,“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要知道,康有为只是一个书生,也没中过科举,对朝廷有什么功劳,完全是凭借皇帝宠幸,一时猖狂。

维新派还筹备着聘请伊滕博文来当顾问,甚至还有上奏让光绪帝跟英美日本四国组成联邦,让伊藤博文做首相的。

要知道变法的那帮人,完全什么政治经验,很多想法只是美好的想法。有人会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商鞅变法虽然得罪人,但是能给底下的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呀,而且还是马上都能给的那种。比如奖励耕战,种地种得好,打仗有功劳,能授予爵位,这一年之内能让大部分人收益,当然有人支持呀。

5.最为关键的是康有为这些人最后采取极端措施,光绪帝意外背锅。光

绪还没来得及想到要不要干掉母后,政变就发生了

八月初二,袁世凯来京谢恩,康有为遂开始计划干掉慈禧的细节。他计划让袁世凯围颐和园,然后由毕永年带一百人“奉诏往执西后”

当然,最后肯定是失败了。

所以说,杀慈禧这事情,其实和光绪帝没啥关系,都是康有为、谭嗣同这帮人“皇帝不急太监急”。

但是只要光绪还没有彻底失去理智,一定不敢这么做的。因为就当时满清统治集团来说,慈禧是绝对掌握局面的人,尤其集团中的高级人员都是慈禧的人。这种情况下,一旦慈禧死去,局面很可能迅速混乱且光绪帝没有任何可能掌控的机会


历史是什么


光绪的能力差。要真有能力早就玩死慈禧了,皇帝本身的号召力就是一大资本,况且慈禧呆在宫中,很多事不便出面。光绪能力差在五方面:1,无帝王之才。既不能发现人才,又不会用人,更不能辨别人。侍卫统领是自己的老丈人都不知道拉拢,认错袁世凯等,梁启超等又都只能搞点内政。2,魄力不够。当断不断,政治斗争残酷无情,而他却悠柔寡断。3,权谋基本没有。4,有机会把握不住。戊戌变法其实是个好机会,任命梁启超等一个小小的宫内行走,七品小官。当时如用谭嗣同等做直隶总督等高官,情形都变了,要么外出巡游,召各地总督见驾,京师慈禧只好束手就擒。5,见识面太窄,坐等成败,不知道主动出击。总结以上五点,他只有等慈禧把权力施舍给他,历史证明他就是很傻,很天真。


刘备1866


光绪不该杀慈禧,也杀不了慈禧,光绪只是起心动念要杀慈禧,就直接导致了清朝最后十几年的巨大混乱。

1,光绪不该杀慈禧。

从感情上来说,慈禧是光绪的婶婶,也是阿姨。最重要的是光绪从5岁开始就养在慈禧身边,所以慈禧是又当爹又当妈,和光绪的感情,绝不是一般的母子关系,更不可能是你死我活的仇敌。

慈禧是光绪的婶婶、姨姨、爸爸、妈妈,感情上来说,光绪下不了这个手。有证据表明,光绪称呼慈禧“亲爸爸”可能是一种真情流露。

我们国家历来以孝治天下,如果光绪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死慈禧,不管后来能做出多大贡献,都始终会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从政治上来看,慈禧的光绪政治上的引路人,光绪一直在和慈禧学习处理政务。光绪也是慈禧唯一的合法继承人,爱新觉罗家与慈禧关系最亲密的,只有光绪一个人。在政治上,两人结合成了“母子一体”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光绪是慈禧的唯一。这一点和吕雉、武则天在位时的情况大不相同,看不到这一点,还说光绪应该杀死慈禧,真是幼稚的可笑!

2,光绪杀不了慈禧。

光绪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力量,从本质来说都来自于慈禧的教诲和让渡。如果没有慈禧的大度,光绪什么都不是。也正因如此,光绪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光绪不可能杀死慈禧。

光绪自己不行,他的同盟更不行。

光绪的第一个同盟是翁同龢。本质来说,翁同龢是慈禧的人,慈禧重用他,让他当光绪的老师,又让他组织了“翁门六子”为首的后清流党,正是看上了翁同龢的老实可靠,看上了翁同龢的胆小怕事。

另一方面,翁同龢在光绪年幼时扮演了慈父的角色,与慈禧严父严母的形象截然不同,这也是光绪信赖翁同龢的主要原因。

光绪的第二个同盟是康有为。事实上,康有为算不上光绪的亲信,因为戊戌变法中最受重用的是军机四章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有为只能算是戊戌变法的意见领袖、公知喷子而已。“围园杀后”阴谋到底来自于康有为还是谭嗣同,不得而知,如果来自于康有为,那就太滑稽了。

史料表明,康有为一生只见过光绪一面,谈了15分钟。而慈禧抚养教育光绪23年。一个见过一面聊过15分钟的老骗子,骗你杀掉养育自己23年的人,怎么听都像是滑稽戏。

3,光绪杀慈禧的起心动念,导致了清朝最后十几年的大混乱。

光绪杀慈禧,错就错在只是起心动念,但这个起心动念,撕裂了“母子一体”的稳定执政状态,造成了清朝最后十几年的大混乱。

戊戌政变时,慈禧直接找光绪兴师问罪,养育你20多年,给你权利让你亲政,甲午战败也没追究你责任,如今你要造反杀我?光绪只能辩解自己没有要杀人。但是有

袁世凯的密诏副本作证,光绪真是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事实上,袁世凯的密诏,可能也是假的。即使是真的,也不会明确说要围园杀后。但是,康有为这个猪队友,彻底坐实了光绪的“围园杀后”的“真实性”。因为康有为伪造出“衣带诏”在海外招摇撞骗,外国人没有鉴别衣带诏真伪的能力。于是光绪和慈禧彻底决裂了。(康有为为了当网红ps了自己光绪的合影,呵呵)

慈禧大怒要废掉光绪,再立新帝,她选中了端亲王载漪的儿子溥隽。这也是不得已,溥隽是慈禧侄女的儿子,祖上是乾隆的弟弟。溥隽当时已经15岁了,但慈禧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只能瞎凑合了。这就是“乙亥建储”,年号都拟好了。

溥隽准备登基当皇帝的当口,八国联军发扬雷锋精神来给光绪看病。没病啊?为什么要退位?再加上荣禄、李鸿章等人都不同意,慈禧只好退而求其次,立溥隽为大阿哥(就是太子的意思)。

溥隽没当上皇上,但是载漪为首的端王党是成事了!荣禄、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明白人全都在端王党成事的情况下靠边站。端王党比洋务派和清流党更恶心,招抚义和团、怒怼八国联军,就是这帮蠢玩意干出来的。

庚子国变,端王党被当做战犯全部处理掉,死的死亡的亡,一个也没剩下。这让清廷内部的满汉冲突更加激烈了。慈禧一死,满汉冲突总爆发,清廷就灭亡了。

当然,乙亥建储的另一个副产品是让慈禧再也不敢公然立继承人,直到慈禧临终几天才匆匆选了溥仪和他爸爸载沣,这个国家那还经得起这样乱来。但,慈禧真没办法!

如果没有围园杀后这个诛心之论,戊戌政变不会有、乙亥建储不会有、庚子国变不会有,清朝在慈禧死后还能保持相对稳定,或许还能多存在几年。


历史知事


历史从来不容假设,因为它具有必然性。但今天我们偏斗胆一下:假如光绪真的吃了狗屎运,将慈禧杀掉了,结局究竟会如何呢?以下,纯属合理想象,介意的慎点!

第一幕:颐和园之变

戊戌年八月初五,傍晚,有一骑黑衣人自颐和园飞马奔向紫禁城。一路上,鞭子跟不要钱似的落在马身上,受痛的马,死命向前狂奔。三十里路云和月,夹杂着荣辱与帝国的兴衰,尽在这位骑士身上。

约摸一刻钟的时间,这匹马已经飞奔到神武门。黑衣人自怀中掏出一枚金牌,守城士兵看到金牌,立马将人放入城中。大清国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但是在皇宫内院骑马者,除非位极人臣,否则的话,根据大清律例后果很严重。

这匹马在皇宫内院横冲直撞,它在主人的引导下,想尽快找到这座城池的主人。军机处,年轻的光绪帝正在焦急的等待。忽然,一阵哒哒的马蹄奔来,光绪帝紧忙站起,向隆宗门疾走而去。推开门,黑衣人将怀中一个锦囊递给光绪帝,便反身离去。

光绪帝颤巍巍地打开锦囊,就着忽明忽灭的烛光,将锦囊里物件掏出来搁在左手心。定眼看时,竟是一只晶莹通透纤尘不染的羊脂玉无事牌,上面雕刻着一束荷花。皇帝看到这个牌子,满眼激动,想喊又不知道该喊什么,想跳又觉得不合适,于是左手握紧拳头朝着自己的右手狠砸了一下。

早晨光绪帝接见袁世凯时,向袁世凯传达了围捕慈禧太后的计划,并许诺事成之后任命袁世凯为军机总理大臣。双方设定密语,若是事成,则派使者携完整的无事牌回复皇帝;若是失败,则将无事牌摔碎,带一碎片回来,以使皇帝另作安排。

皇位上坐了十几年的光绪,这一刻终于站到权利的巅峰,你说他能不高兴吗?接下来的问题只有一个,该如何处置慈禧皇太后。毕竟这是他的亲姨妈,也是他的养母,如果处置不当,则会留下千古骂名。

第二幕:皇太后之死

看着满目疮痍的大清国,光绪帝太想恢复祖宗的荣光了。可是,自继位以来,两宫皇太后压着他喘不过气来;直到他亲政,仍如傀儡一般,被可恶的慈禧操纵,皇帝怎能不憋屈?

正当光绪暗自高兴时,从军机房内闪出三个人影。这三人乃是大清国的政治新秀,因为劝谏皇帝施行新政而名噪京师,为首的这位,便是康有为。只见他们三人来到皇帝身边,也不行君臣之礼,径直对光绪说道:“大事已成,陛下今后可以安心施行新政了。”

光绪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平复心情之后,对康有为说道:“爱卿有何良策?”康有为并不喜欢别人叫他爱卿,他觉得这不够维新,但是为了迎合皇上,他还是忍了下去。稍稍思考片刻,康有为咬牙切齿道:“将那些与慈禧太后有关的一品大员,全部杀掉,法自然通矣!”

年幼无知而血气方刚的皇帝听完这句话,心中一愣,自己亲征以来所遭受的各种耻辱,如放电影一般,在脑海里走了一圈儿。渐渐地,他的脑海中出现一个人影:李鸿章!于是,光绪帝对康有为说道:“那朕就先拿李鸿章下手吧!”

康有为提醒道:“只要太后还在,万岁的位子就不踏实呀!”光绪帝说道:“将她囚禁在瀛台不好吗?派人严加看管,不与外界沟通。”康有为斩钉截铁的回道:“不可!昔日拿破仑被囚禁在厄尔巴岛,便是借助星星之火,将欧巴罗燃烧的。”

拿破仑的故事,光绪是听维新派讲过的。他非常渴望自己能像拿破仑一样战无不胜,却担心这样的人出现在敌人的阵营里。想到这里,光绪摆摆手,示意康有为他们见机行事。

第三幕:紫禁城之乱

八月初六,晨光熹微,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欲仰观宇宙之大,奈何紫禁城中刮过阵阵腥风,虽无血雨,敏感的人都知道将有大事发生,只得将头低下。也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一大早,新任军机大臣袁世凯带着新军驻扎紫禁城外,名曰勤王,实则为皇帝铲除异己。有袁世凯在,光绪皇帝忽然觉得一切都不是事儿了。似乎在他眼里,袁世凯的新军就是天神,只要魑魅魍魉敢来,见一个杀一个。

谁都知道太后之死意味着什么。那些旧党旧官僚在失去太后的庇佑之后,人人自危。本来这事儿跟宫里的太监也没什么关系,不知道谁放风说太监乃是旧社会冗余,应该被驱逐出皇宫。尤其是听说太监总管李莲英在颐和园死的老惨了,更是风声鹤唳。

皇城红墙之外,除了袁世凯的新军如铁桶一般,安营扎寨守护,许多闻到政治气息的掮客们,纷纷卷着细软离开京城。上行下效,一股返乡潮爆发了。那些曾经与皇太后密切的大臣,早在昨夜事发之时,便已先行离去。

这日早朝,并没有往日那般人多,光绪皇帝心中格外兴奋,毕竟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权利的滋味。没有慈禧皇太后的制约,虽然像是少了点什么,高兴的皇帝,浑然不觉。

在新党的建议下,皇帝连发数到谕旨,皆是与清除旧官僚有关。首当其冲的人,便是李鸿章和荣禄。于是,便下令让袁世凯带兵清缴这些祸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袁世凯竟然以需要保护紫禁城为由,拒绝发兵!

圣旨已出,哪有收回的道理?眼下光绪帝除了仰仗袁世凯的新军,还有谁肯听他调遣?那些个手握军权的,多是旧党,也就都是被清理的对象。连年被太后当做金丝雀般的圈养,使得他根本就无暇培养自己的势力。想到这里,光绪一下子就懵逼了,竟有些不知所措。

第四幕:清君侧

临近中午,光绪帝与维新党人仍在乾清宫商议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使得光绪自信满满,仿佛一切又都重新回到掌控之中。至于袁世凯的抗命不遵,或许他真的在庇佑紫禁城的安危吧。

三天之后,光绪帝逐渐察觉了气氛的不对劲。因为,所有从皇宫出去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根本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于是,皇帝陛下便率领着维新党人,徒步来到午门,并登上午门城楼。紫禁城外,袁世凯的新军依旧在筒子河外驻扎。看到这些袁世凯的部队,光绪稍感心安。

待中午时,隔着厚厚的城墙,光绪帝忽然听到一阵枪炮声。隐隐约约的,他还能听到一阵整齐的呼喊:诛新党,清君侧.......

历史之所以不能假设,恰是因为历史具有必然性。倘若,光绪当真杀了慈禧,也恰如无数穿越剧一般,最终结局也必是“殊途同归”,而已!


奇扒公式


事实上,光绪并非没有亲政过。自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光绪皇帝整整亲政十年。

这十年间,不可否认,慈禧的心腹大臣们仍然占据要职。但是,很多大事的决策权是属于光绪的。慈禧及其心腹们,并未掣肘。

如果光绪有能力,完全可以一边使用着慈禧重用的旧臣,一边慢慢提拔自己的人马。同时抓住某些大的时机,为自己立威。

历朝历代,权力更迭,不都是这样的吗?

慈禧能够一步步站上权力巅峰,也不是无故得来的。按她自己的说法,灭长毛(太平天国),平捻子,为大清国操碎了心。

正是通过这些大事,她在朝廷上立了威,这才能够让李鸿章等人中龙凤甘心受其驱使。

光绪应该也想过立威的事情,比如甲午战争,就是光绪皇帝力主的。

如果当时这场战争打赢了,我敢打赌,光绪绝对能够顺利从慈禧手中接过权柄。可惜,他输了。

光绪亲政期间,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戊戌变法”。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依然是失败。

光绪的病根,是能力不足,尤其是不能识人。甲午战争时,他听信翁同龢;戊戌变法时,他听信康有为。事实证明,这二位都非能臣,甚至可以说,这二位都是谋私不谋公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皇帝,即便杀了慈禧,独掌大权,又能如何呢?何况,他根本杀不了慈禧。

一来,清朝是儒家立国,忠、孝为儒家最重要的两大信条。如果光绪胆敢弑母,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如何向身为儒家信徒的大臣们交代?

二来,慈禧是个老谋深算之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安全,而且掌握兵权的又是她的心腹。光绪就算真的想杀她,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光绪要想接过慈禧的权柄,不在于杀不杀慈禧,而在于他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这个权柄。

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这个能力。


趣谈秘史


关于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应该分好几个阶段!

在戊戌变法之前,其实光绪对慈禧还是很客气的,慈禧这个人也并不说大家都知道的那样,是一个老妖婆,相反,慈禧对光绪很好。

慈禧的亲儿子是同治,但是同治英年早逝,在任何朝代没有太皇太后,慈禧想要垂帘听政,必须当太后,于是慈禧让他妹妹的孩子,同时也是同治的堂弟,光绪来当皇帝。

光绪进宫的时候只有四岁,所以,在承受了丧子之痛后,慈禧对光绪非常好,也并非不让光绪亲政,相反,谁都明白,熬死慈禧,一切都是光绪的,这个时候光绪是没理由要杀慈禧的。

1887年光绪亲政,但是政权还是在慈禧手里,然而,皇上不急太监急啊,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光绪这条捷径一飞冲天,通过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然后成为光绪的心腹。

这一点从国的政权爱好者都喜欢,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战国时期的范雎了,范雎一开始啥也不是,就是魏国的一个门客,后来到秦国去和秦昭襄王见了面,范雎就挑拨秦昭襄王和宣太后(就是芈月)还有魏冉的关系,已经当了40多年傀儡的秦昭襄王早就受够了。

范雎挑拨秦昭襄王的结果是秦昭襄王驱逐了宣太后和魏冉获得亲政,在位56年亲政15年,范雎因此成为秦国宰相。

所以,后世的很多人都在效仿范雎,希望通过捷径来获取政治地位,这里面最上进的就是康有为了,本来自己就管什么不是,但是却希望通过变法使光绪彻底亲政,以达到自己成为辅助之臣,或者成为类似外国宰相的那种实权者。

刚开始慈禧对变法是支持的,慈禧是清朝末期最开明的人,在位期间任用汉臣,主持了洋务运动等等措施,尤其是在戊戌变法后,仅仅三年,慈禧就颁布了比戊戌变法更进一步的清末新政,所以,那些鼓吹慈禧因为没有变法使得清朝灭亡的人,实际根本就没看过清末的历史。

因为康有为做的不仅仅是维新变法,他是在借用变法的名义使自己上位,培养自己的势力范围,打压慈禧的后党,实际上满清权贵很多都认同变法,大清要是亡了,他们还哪来的特权。但是随着戊戌变法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康有为的真面目,后来和袁世凯密谋刺杀慈禧(袁世凯其实也支持变法),老奸巨猾的袁世凯表面答应,实际上已经跑了,他才不会蠢到去做以下犯上并未他人做嫁衣的事,因为,袁世凯本身已经受到重用,他跟没有受到重用的康有为是两个态度。

到了这个地步,慈禧只能结束变法闹剧,康有为口口声声说变法,结果自己最先跑了,到后来,康有为娶了六个老婆,果然是身体力行。

到戊戌变法后,光绪想杀慈禧已经不可能了,相反,慈禧还有废光绪的意思,到1908年慈禧死的时候,光绪在慈禧死前前一天被毒死,其实剧情早就安排好了,就看你怎么猜了,光绪死的时候才38岁。

光绪悲剧的一生,其实就是康有为这帮变法派造成的,光绪四岁当皇帝的时候,慈禧已经将近三十多岁了,怎么熬,熬不死她,你看秦昭襄王,当了四十一年傀儡,不照样把他们撵走了,相反,慈禧还真给光绪亲政,只要光绪表现的好,天下早晚不是他的。


史论纵横



小时候看电视,见珍妃被投井,光绪被囚。也是怒骂袁世凯国贼,又哀光绪帝太过仁慈,为何不以皇尊先下手为强杀掉慈禧?现在回顾,顿觉当年太过幼稚,皇权政争,岂是小儿过家家?图一时意气?


姑且不说光绪帝下不下的了手,关键是慈禧掌权十多年,人事、军权、国政一手抓,虽然还了政,没个十年八年的人事变换,跟没有还政没区别。要知道,雄才大略如汉武帝刘彻,当年窦太后不过一瞎老太,他也不得不委屈求全,不敢稍加拂逆,何况稚嫩、柔弱如光绪?而且慈禧的实力也不是窦太后比的了的。

其二,就是天天给光绪出谋划策的那帮子酸秀才,虽然个个都懂法术势、帝王术,但毕竟没有政治经验,而且任事激进,缺乏宏大格局,其政治纲领根本得不到朝廷重臣的认可和支持,妄想靠着几个学究、一点名义上的皇权就翻天覆地,实在可以算是笑谈。



其三,袁世凯如果不搞复辟,在近代史上也还是有一席之地的,说实话,这个人还是老成谋国的。当时情景,一是几乎毫无胜算,二是照康有为他们那帮人的搞法,于国无益,即便革新派赢得胜利,也不过是换了几个阴谋家掌权而已。而且由于政治分歧过大,必然大起干戈,动摇国本。于国于民,百害而无一利。诸君看看康有为后来的轶事,可知其人品,如此小人当国,那才是中华的不幸。


最后,就人情论,光绪也确实不能有此念头,毕竟本是慈禧亲侄子,四岁开始蒙慈禧视如己出般养育教化,十八岁亲政,慈禧也没有事事干预,实在是康有为一党越搞越过份,让满朝重臣不服,眼看大局要乱,慈禧才开始作重大调整的,而且斯时尚未考虑囚禁光绪,只是调整方向,但光绪听信康有为之言,要先拿慈禧,身为长辈,岂能不心寒?

此文,不是要为慈禧正名,中国近代百年血泪史,自乾隆晚年便种下了苦果,其余几乎就拜慈禧老妖婆所赐。但就这个问题就事论事,光绪帝原本也是无能之辈,若真是雄主,自会不动声色,亲自掌舵,调整人事,收拾人心,待水到渠成,杀不杀慈禧又有何区别?



谢金澎


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两人之间的关系,大清王朝这部积弊过深老机器,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了得,慈禧是百年不遇的管理型人才,能够从咸丰留下的那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全面复苏,军力快速回升,创造同治中兴,这个难度是非常之大的。

慈禧培养光绪也是不遗余力的,可这时候的大清国问题重重,内忧外患不断,光绪根本就撑不起来,慈禧就算有心避开这些烦恼颐养天年也是不可能的。慈禧需要有人替他承担这副重担,而且知道自己早晚要交出政权的,所以他必须慎重地选择一个有能力承担起这副担子的继承人,慈禧的心理还是非常希望光绪皇帝能够迅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皇帝的。但事实上光绪距离慈禧的期望还差了一大截。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学习得来,有些东西则完全需要智慧和天分,光绪明显是缺乏政治敏感和权术思维,未能达到慈禧的期望,两度试着还政都以失败告终,这个和光绪的能力和大清王朝末期复杂的政治环境有关。慈禧对光绪,始终抱有幻想,但最后只能恨铁不成钢。

再说光绪,自己的皇帝位置是慈禧给他的,他对慈禧抱有感恩之心,对慈禧能力也是非常佩服,早期对慈禧感激又恭敬。但成年以后的光绪慢慢对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分析,对慈禧也不再是盲目的崇拜,年轻的光绪看到了西方的迅速崛起,从心底崇尚西方思想,想通过改革改变大清的命运,但年轻的光绪对满清政府内部的复杂性严重估计不足,所谓改革基本上也是受那些维新派的怂恿,自己并没有多深刻的认识,一次次看着慈禧化解危机,又对自己的将来缺乏信心。这使得慈禧就像光绪的一根拐杖,甩掉她随时可能摔跟头,握着她又碍手碍脚不方便。在保皇党和维新派的鼓动下,光绪有了人掉拐杖闯一把的念头,但还没走多远就被慈禧拽住了胳膊,在慈禧眼里,再不扶一把,光绪就要摔跟头了,但在光绪眼里慈禧多虑了,自己能走好,显示出了反抗意愿,但风雨飘摇的大清朝已经禁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不放心的慈禧只能对光绪横加干涉,外人看到的是两人争权,但对大清国的走向谁更有前瞻性是很难下定论的。两人的关系非常微妙,对大清国的未来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显然慈禧在大清未来走向更有决定权。

你问慈禧为什么不废掉光绪,那是因为没必要,她完全能够掌控得住局势。慈禧早晚会交出政权,只是交给谁,什么时候交的问题,废了光绪,除非是慈禧找到了一个真的有能力,自己也非常信任的人来接替光绪,否则没有这个必要。至于光绪皇帝,自己的维新之路到底会有什么结果他根本没有十足把握,只是对此充满了希望,再说他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和能力杀掉慈禧,除非他可以肯定维新一定会是大清朝重现辉煌,并有足够的力量在后边支持他,或可能拼死一搏,否则他没必要也不可能去冒这个险。


山野论史


看了这个题目,和几位老师的高论,虽说对这段历史故事也没有什么新见解,只是跟着嘚吧几句,为悟空这个栏目增添点人气。

说到慈禧这个人,也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一位最了不起的女性了,以太后的身份掌权40多年,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慈禧17岁入宫,22岁晋封为懿贵妃,生皇子载淳(同治皇帝)。咸丰帝死后,慈禧联络恭亲王奕欣诛杀顾命八大臣,拥立同治帝继位,由于年幼,慈禧垂帘听政,代掌朝纲。奈何同治也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二十几岁就死了,慈禧只得又选了他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处甥(妹妹的儿子)载湉为帝,年号光绪。可是光绪这个人挺倒霉的,从四岁登基到30多岁病逝就没赶上过好时候,天下大乱,内忧外患,把国家折腾得不成样子。光绪虽说是一个有志向的皇帝,但从小在慈禧的管束下,真就没有点儿申张的机会,虽身为皇帝,但权利基本都是掌握在慈禧的手中。

光绪也是个人啊,也有着独立的人格,也有着远大的抱负,也想身为皇帝能自己说了算。这就使得母子二人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产生了矛盾,虽说光绪觉得慈禧对自己太刻薄,不敢放权给自己,但是碍于身份与慈禧的威势也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

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方战败,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事件扰动了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连续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光绪这个人也挺血性,更兼康有为梁启超文章写得好,说得头头是道,把光绪也说动心了。可慈禧为了皇权,为了帝制的延续,变法她是坚决不同意,这就使母子之间的感情,又增加了一层隔阂。可坏事就坏在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人身上了,竞想策动政变联系了当时最有实权的袁世凯,妄图推翻慈禧,让皇帝归政。可是这帮人低估了袁世凯,袁世凯也不傻,也知道这可是掉脑袋的事,在稳住了康梁等这一伙人后,把事情的真相报告给了慈禧的亲信荣禄。慈禧闻之,这还了得,随即派人囚禁了光绪,搜捕变法党。康梁等人腿快都跑了,谭嗣同,杨深秀等七君子因此输掉了脑袋。

若向当初光绪为何不杀掉慈禧?自己亲政?这个问题嘛,可不这么简单。一则他没有那个机会,也没有那个能力。二则光绪与慈禧是母子关系,嗜母夺权的事,那是人干的吗?就算成功了也要背负千古骂名,草民尚不能为,何况身为皇上?坏事就坏在了康梁这些人身上,猴急的想当官,想实现自己的抱负,策反袁世凯发动兵变(据资料介绍康有为这个人德性也不怎么样,私欲极重)以致把光绪害得好苦,把变法的事忽悠了一阵子,也泡了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