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解決電飯鍋米飯帶給你的溼氣,大家要學會「生米做成熟飯」哦

“脾主溼”,帶有大量溼氣的米飯吃到胃裡,增大了脾的運化難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撐脹感,而溼氣也滯留在人體內了,危害無窮。

前面兩篇文章給大家介紹了紅豆薏米長期服用的不良反應以及新的山藥茯苓芡實的祛溼方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服用,在今天呢,德叔給大家聊一聊日常主食——大米,這裡要說一句其實平時的你吃的大米都是難消化而且溼氣很重的。

一招解決電飯鍋米飯帶給你的溼氣,大家要學會“生米做成熟飯”哦

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無溼氣為患,是養生的佳品。

拿四川來說,為什麼火鍋文化風靡百年,不是因為大家貪吃,而是因為身體的需求,四川是典型的盆地區域,,雨多潮溼寒冷, 以前常聽到這樣兩句話一是“四川的太陽,雲南的風,四川的下雨象過冬。”二是“四川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這兩句話裡反映出了四川的雨多,而且下雨時特別陰冷,空氣溼度大,那麼就有需求找一種方法去解決這種問題,於是便有了重辣飲食文化的出現。這是因為辣椒中含有一種叫做辣椒素的物質,每到吃飯時吃點辣椒,吃了辣椒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張大,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變粗,血液加速,汗腺張開,全身冒汗,身上的寒氣溼氣就被驅趕出體內,全身就會感覺到熱乎乎的。這就是從醫學角度來說的辣椒具有溫中下氣、開胃消食、散寒除溼的作用.

廣州、香港一帶,得腳氣的人非常多,不也是因為南方氣候本來就多溼,再加上人們常吃帶溼氣的米飯,溼邪內外夾攻下沉於足部造成的嗎?更何況,南方多山地多河流,溼氣就更加的重了。

一招解決電飯鍋米飯帶給你的溼氣,大家要學會“生米做成熟飯”哦

稻子生在水裡,沾染水的溼氣,但它為什麼不被水淹死,是因為它有耐水、利水的本事。

喜愛養花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盆栽花草,如果澆水過多,植物的根長時間浸泡在水裡,就會腐爛,發出一股酒精味,但是,水稻的根一直浸泡在水裡都沒有腐爛。為什麼,就是因為它能耐水、利水。

說回我們的主題,米飯,當下社會在家裡,吃到的米飯都是電飯鍋,把米和水按適當的比例配好,一股腦兒放到鍋裡,加熱一直煮到米飯成形,中間不做任何處理。

大型食堂用的鍋爐則是用高溫蒸氣把米直接蒸熟,蒸氣是大溼大熱的,這反倒進一步增大了米飯的溼氣。

大米中的溼氣沒有去掉,利水功能又沒能充分發揮出來。

一招解決電飯鍋米飯帶給你的溼氣,大家要學會“生米做成熟飯”哦

“脾主溼”,帶有大量溼氣的米飯吃到胃裡,增大了脾的運化難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撐脹感,而溼氣也滯留在人體內了,危害無窮

後來德叔問了很多人,才知道,在以前,人們做米飯都是遵循煮、濾、蒸這3個步驟的,這是傳統的做飯方法,只不過電飯鍋和鍋爐問世之後,傳統之法就漸漸被淘汰了。(因為人都在慢慢變懶)

具體的做法是: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鍋裡煮,煮開後,濾去米湯,再把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鍋裡,用小火慢慢蒸熟,成為米飯。

這樣做出來的飯,哪還有什麼溼氣呢?因為溼氣一部分化到米湯裡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過程中發散出去了。這樣的米飯吃進嘴裡,感覺很蓬鬆,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脹,會讓孩子飯量大增哦。(感興趣的寶媽可以試一試,因為當下的生活裡,孩子每天喝太多兒童飲料和其他飲品水果,本就體溼。)

一招解決電飯鍋米飯帶給你的溼氣,大家要學會“生米做成熟飯”哦

按照上面的方法做成的米飯,祛除了稻米中的溼氣,但仍保留了它的利水功能。這樣,它不僅沒有溼氣,反而能幫助排除體內固有的水溼,真是太妙了!

這與人的體質關係倒不大,關鍵還是米飯沒做好,其實我們吃的都是生米。我們根本不理解傳統米飯做法所蘊含的養生妙理,從來都簡單地以為只要把米蒸成米飯的形狀,就算“生米煮成熟飯”了,其實大不然也。大家因此全變成了“吃生米”的!

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無溼氣為患,是養生的佳品。但並非只有用上面介紹的傳統方法做成的米飯才有這個功效。其實,只要我們稍微勤快一點點,用電飯鍋也是可以進行這個“煮、濾、蒸”三步走的操作程序的。

把米放到電飯鍋的時候,儘量多放一些水,等水煮開後,再把多餘的水濾出來,然後繼續蒸,做出來的米飯就大不一樣了。濾在一旁的米湯還可以喝,是滋補的佳品。

有人也許要問,稻米的溼氣到了米湯裡,喝米湯不是又把溼氣喝進體內了?不用擔心,溼氣溶到水裡,就不復存在了。

當然,把米做成“熟飯”,不再“吃生米”,還有別的方法,最典型、最簡便的一種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長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溼氣。所以喝粥可以溫裡健脾,因為粥裡溼氣少。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這裡吧,另外私信裡有一位小夥伴發信息,問德叔能不能發一些活血補腎的藥酒的方子,大家要是有什麼經典的方子也可以發給德叔,怎麼辯證辯證,交流起來,關注德叔的都是注重健康的小夥伴,有什麼好的方子希望和大家分享出來,在這裡,德叔也謝謝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