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老店餛飩包出幸福好味道

20世紀 80年代初,市中 心城區老北關附近區老北關附近,張鳳蓮一家兄妹 4人,每人一個餛飩挑兒,一邊挑著熱鍋,另一邊挑著麵皮肉餡碗筷等物,每天走街串巷賣餛飩。

30多年後,兄妹 4人,只剩下她一人, 仍在老城開著餛飩店,堅守著自己喜歡的行當。 從新華路丹尼斯一直向西,過 工業路口,在路口西北方向,就能看到醒目的招牌——老店餛飩館。

“現在街上大都是千里香餛飩,可我還是喜歡吃這兒做的老南陽餛飩。”上午 11點,劉義在張鳳蓮的店裡點了 一碗老式餛飩,現包現下,還不到 6分鐘,一大碗餛飩上桌,白瓷碗盛著,皮薄餡嫩,湯清味鮮,配上青菜、 海帶、豆絲、蝦皮,撒上小磨香油,色香味兒讓人垂涎欲滴。

為啥選擇做餛飩,張鳳蓮提到了自己的大哥。她的孃家在臥龍區潦河鎮上範營村,最早領著兄妹做餛飩的就是大哥張銀山。

“我開餛飩店,是因為從小就愛看哥做餛飩,也可以說是受我哥影響較大。”38年前,張鳳蓮還沒結婚,在孃家時日子較苦,大哥張銀山就教弟弟妹妹們做餛飩賣。

如今已 57歲的張鳳蓮,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恍如昨天。每天凌晨 4點,張鳳蓮兄妹 4人開始盤

餡擀皮:先以木桶盛裝肉、姜、蔥、蛋黃等物,舉著木頭錘砸餡兒,再拿竹棍不停地攪拌,這樣拌出的餡料,水煮不散,入口香滑。用一根重近 10斤的大擀杖擀皮,一擀杖可擀 25斤

面,10斤面裡最少要放 8個雞蛋。 一天能用 200斤面,15斤雞蛋,50多斤肉。

張鳳蓮直到現在還是按照當年做餛飩的步驟進行。她是個念舊的人,就連大哥當年做餛飩的傢什, 也保存得很好。 1993年 9月 18日,張鳳蓮和曾在部隊當炊事班長的丈夫告別了流動小攤,在原物資大廈門市部租了 一間臨街門面,以丈夫的姓氏為店名,開了家魏記老店餛飩館。

和麵、擀皮、砸餡,每天光準備 工作就得 3個多小時。早上 8點開門,客人現點,張鳳蓮和丈夫現包現下,晚上 9點關門,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張鳳蓮每天的休息時間少得可憐。

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前幾年, 丈夫回到老家當村支書,兒子和女兒大學畢業後都有了自己的事業, 只有她仍捨不得丟下這家店,自己 一人,加上兩個幫忙夥計,撐起了這間老店。

正當午時,店裡來了位顧客,提出要 10份生餛飩及調料。張鳳蓮 一邊和記者說話,一邊包起餛飩,她的動作嫻熟,一手拿筷,一手捏皮,整個包制過程一氣呵成。

記者算了下, 1分鐘時間她居然包了 70個餛飩,且個個飽滿圓潤,這種速度彷彿經過了千百次的演練,實在讓人歎服。

來餛飩館吃飯的大多是老主顧。有幾個食客是從讀小學吃到參加工作,仍然心心念念,就是忘不了老店餛飩的味道。有些客人來了, 即使叫不上名兒,也不妨礙和張鳳蓮熟絡地打個照面。

下午 5點多, 附近的幼兒園和小學放學了,餛飩館裡坐滿了帶孩子來吃的家長,“這家店開了二三十年,餛飩現包現下味道好,材料也放心,我小時候在這兒 吃 , 現 在 帶 著 孩 子 還 來 這 兒吃。”

張鳳蓮做的餛飩,餡裡只有油、鹽、肉、蛋、姜和蔥,不僅保留了食材的原味,而且無其他添

加,讓食客吃得放心。 餛飩寓意著團圓、美滿、幸福。

30多年過去了,從走街串巷的流動小攤到固定店鋪,一碗餛飩養活了一家人。小小一個餛飩館,看似普通卻又不平凡,它不僅寄託了張鳳蓮對這味美食的熱愛,也給所有喜愛老南陽味道的食客一 個記憶,一份念想。願所有來這裡的食客都能吃出幸福,吃出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