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有多牛,看看他的对手,你就懂了

王阳明有多牛,看看他的对手,你就懂了

作者 | 肖公子

最近出了一本关于王阳明的书《王阳明和他的对手们》,熟悉的朋友就调侃我,你一写《千年财经》、《股市风云二十年》的,写财经圈的,怎么改历史了?

我一般是故作嘤嘤嘤姿态,埋怨到:你个没良心的,都忘了我还写过一本纯文艺小说《曹雪芹访谈录》呢……

  1. 玩笑归玩笑,这次选择写王阳明真是被触动了。

其实看王阳明的东西很久了,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文人的基本必读书目嘛。

但我对历史人物一向苛刻,总是“听其言”之外,力图“观其行”。

十年前写《千年财经》的时候,就把孔子、庄子等诸子这辈子怎么对待赚钱、怎么养家这些俗事扒了一圈,除了看他们讲仁义礼智信、讲庄生蝴蝶外,更想看他们在生活中是否这样严谨,是否这样洒脱。

很多大师嘴上说一套,生活行事是另一套,这种把戏看够了。

所以一开始对待王阳明也是用这种苛刻的眼光入手,五百年来一圣人,做什么就圣人?

然后仔细审视,嗯,王阳明的父亲是王华,王华是成化朝的状元,两朝元老,做到尚书级别,大明朝副国级的领导人物,王阳明那就是状元之子、官二代啊……

王华不只是身居高位,而且是明代的经学大师,学界大腕,士林领袖,加持如此背景,王阳明家的家学更是不在话下。

这种出身,哪是凡人所及?

龙场被贬复出后,王阳明三年连升六级,这要不是家族影响力打底,哪来如此顺利的破格提拔?

但王阳明真的就只是一个官二代吗?

2. 我仔细审视了王阳明一生中的对手,你的亲人会帮你,你的对手可不会给你面子,对手更是检验一个人知行的好角度。

但走得越近就会越发现王阳明这个人的不简单之处,家族背景是给了王阳明极高的起点平台,但在这个平台之上,王阳明自己修炼了扶摇万里的垂云之翅。

南赣汀漳,匪患连绵,十年不绝,民匪一家,盘根错节,纠缠不清,王阳明保甲制度加重拳扫荡,一年之内肃清匪患;

宁王世系,势力雄厚,筹备谋反多年,王阳明路过而已,毅然应战,四十来天,彻底平叛;

南疆边界,民情复杂,私人恩怨加边境冲突,各种矛盾勾连,王阳明出马,该抚的抚,该打的打,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保境安民,王阳明考虑的还更长远,为什么这边境地区常出叛乱?

教育不够,中华文化普及不够,开书院,传圣道,百年以后的格局都给你奠定了。

这种做事能力,太干练了,光是家族背景,可帮不到这些啊。

3.再看王阳明的胆略,刘瑾当权,视百官为草芥,飞扬跋扈,王阳明就敢上奏进谏,明知山有虎啊,为此果然付出了入狱半年、四十廷杖、流放贵阳、仕途重挫、妻子流产等一系列严重打击。

但等到嘉靖朝的时候,嘉靖帝和首辅杨廷和,为了“大礼议”事件斗的不可开交。

这大礼议事件起因于正德帝无后,继位的嘉靖帝是兴献王之子,说白了就是嘉靖帝能否把自己的亲爹亲妈纳入大明皇帝谱系与否的问题。

满朝文武卷入其中,大家为此大打出手,廷杖、发配、入狱,闹得不可开交。

各方都盼着王阳明能够站队,站到自己这边,那时的王阳明已经是传奇人物、平定宁王判乱的大功臣,结果王阳明对此事是一言不发。

因为王阳明知道,这不过是“无端礼乐议纷纷”,为这件事吵有价值吗?

不过是礼的问题,不管背后隐藏了多少权力动机,但落在实处上,这就是一个皇族自家的礼仪问题,对国家利益有重大影响吗?对国土边境有影响吗?对老百姓吃饱穿暖有影响吗?

一堆该忙的事情,你们不管,为了这样一件事一斗几年,有意思吗?

王阳明拒绝了。

在这种关头,支持嘉靖帝的人,像张璁、像桂萼,不过都是中低层官僚,因为站到了嘉靖一边,直接奠定了登阁拜相的前途。

按照王阳明的资历,这时候他只要表表态,大明中央内阁少不了他的位置。

但王阳明说了,不做乡愿,自己已到狂者境界。乡愿在儒家就是墙头草的意思,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这些人没什么坚持己见的风骨,只是跟随世俗、势力摇摆。

4.王阳明曾经对弟子袒露心声说:“我在来南京以前,尚有一些当老好人的想法。但是现在,我确切地明白了良知的是非,只管行动,再不用有什么隐藏。现在我才真正有了敢作敢为的胸襟。即便天下人都说我言行不符,那也毫无关系了。

在皇帝和首辅的惨斗之中,满朝文武站队的站队,投机的投机,王阳明狂者心态,不发一语,这样一个超级能干、实干的人物,面对唾手可得的权力,不参与。

看似无为,但这是放弃了荣华富贵的无为,真是坚持自我的无为,真的做到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阳明先生一生纵横捭阖,文章了得,英雄豪杰,临老真是踏入圣贤境界。

事非经过不知难,五百年来真豪杰。

对刘瑾时,王阳明不愧儒家之道,舍身取义;

对匪患时,王阳明杀伐果决,兵家决断;

对宁王时,王阳明苦战艰难,救民于水火,挽国家于分裂内战边缘;

对各路小人构陷,王阳明机敏应对,不卑不亢;

对嘉靖、对首辅、对财富权力,王阳明真的放飞自我,踏入圣贤境地。

王阳明和他的对手们,一路走来,历史长河中,对手们或溃败于当下,或落寞于千古,真君子之道能不让后生感怀?

5.有时候会想王阳明可学吗?他那样完美的家学背景,那样高的天分,似乎一切不可复制;但静心想想,阳明一生功业,赤子之心,百年圣贤,这种人品、这种处事方法不值得反复思考吗?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王阳明和他的对手们》,其实写王阳明的书从明朝到现在就没断过,大略统计有五百多种了,但从对手看阳明,从王阳明为人处世的实战出发,从行为苛察圣人的,也就这本。

或许这书没有把王阳明圣贤化,那也是我极力避免的事情,但只有见到圣贤在一个个困境中辗转努力,才更能见到真实与不凡吧,才更能给人以启示。

愿我的写作角度,能够给您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