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掌控西域始末,數置安西四鎮

唐初西域處於西突厥控制之下,唐朝要戰勝西突厥,解除西北邊區的威脅,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則必須取得西域。大唐帝國自貞觀四年至貞觀二十二年,歷時十八年分為四步完成了對整個西域的掌控。


第一步 置地西伊州

貞觀二年(628)西突厥統葉護可汗為其伯父所殺,引起內亂,西域震動。

貞觀四年(630)西突厥屬地伊吾(今新疆哈密)城主舉所屬七城內附,並親自入朝長安。唐太宗於其地置西伊州,作為經營西域的第一個據點。

第二步 掃滅高昌

隋唐之際,西域主要有高昌、焉耆、龜茲、于闐、疏勒等五個王國,天山以北是西突厥人生活地區。高昌國(今新疆鄯善、吐魯番兩縣地)是中原王朝通向天山南北路的出口,古代中西交通的要道。國王麴氏原為蘭州漢人,北魏景明元年(500)被推為王,故高昌在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模仿和學習中原王朝,經濟、文化水平較高。“厥(其)土良沃,谷麥歲再熟,有葡萄酒,宜五果,有草名白疊(棉花),國人採其花,織以為布。有文字,知書計”。人口三萬七千餘,有兵一萬餘人。

大唐帝國掌控西域始末,數置安西四鎮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高昌王麴伯雅遣使人貢,貞觀四年(630)高昌王麴文泰入朝長安,太宗對他贈賜甚厚。高昌除貢獻拂蒜狗、玄狐裘等方物外,“西域諸國所有動靜,輒以奏聞”,雙方關係協洽。時西域通內地之磧路已於隋末閉塞,西域商賈皆道經高昌,貞觀六年(632)焉耆王突騎支請復開磧路以便往來,太宗許之。高昌王麴文泰聞之大怒,遣兵大掠焉酋,與西突厥乙毗陸可汗結盟,共同“遏絕西域商賈”,阻隔西域諸國與唐通商,對途經高昌的西域入唐貢使,任意拘留,搶掠貢品。並侵擾唐的伊州,扣留逃出西突厥取道高昌南返的漢人,傲慢唐使,挑撥薛延陀與唐的關係。

貞觀十三年(639),太宗徵麴文泰入朝,文泰稱疾不至,於是決定出兵平定高昌。“時公卿近臣,皆以行經沙磧,萬里用兵,恐難得志,又界居絕域,縱得之,不可以守,競以為諫”。太宗力排眾議,十二月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薛萬均及契芯何力部步騎數萬以擊高昌。

大唐帝國掌控西域始末,數置安西四鎮

貞觀十四年(640)麴文泰聞唐出兵,謂其國人曰:“唐去我七千裡,沙磧居其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致大軍乎!往吾入朝,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得有隋之比。今來伐我,發兵多則糧運不給;三萬以下吾力能制之。當以逸待勞,坐收其弊。若頓兵城下,不過二十日,食盡必走,然後從而虜之。何足憂也!”但出其意料,唐軍很快兵臨磧口,麴文泰憂懼不知所為,隨即驚嚇發病而死,子麴智盛繼位。

(陳國公侯君集善能為千里奔襲,另一成名戰討平吐谷渾之戰,也是千里追擊,深入不毛,追的吐谷渾王伏允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最終眾叛親離,為左右所殺,詳見拙作《大唐帝國討平吐谷渾始末,侯陳公千里追擊剿伏允》 )

時高昌童謠雲:“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滅。”八月唐軍至田城(即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曉諭不下,攻半日而克,虜男女七千餘口。大軍直趨其都城高昌城(今吐魯番東哈拉和卓堡西南),擊敗高昌軍,直抵其城下。麴智盛力圖固守,侯君集命填塹攻城,以撞車毀其城堞,炮車拋石,飛石如雨,又作巢車,高十丈,可俯瞰城中。城中大懼。初,麴文泰與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相約,有急相助,如唐兵至,“共為表裡”。侯君集出兵,乙毗咄陸遣其葉護屯兵可汁浮圖城,聲援高昌。及唐軍至,可汗畏懼,西走千餘里,葉護以城降唐。麴智盛援絕計窮,開門出降。侯君集分兵略地,全部收回三州五縣二十二城,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戶八千四十六,口三萬七千七百。

大唐帝國掌控西域始末,數置安西四鎮

平定高昌以後,唐太宗以其地置西州(治所在高昌城),並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留兵鎮守,以可汗浮圖城置庭州(治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侯君集虜高昌王及其群臣而還。“於是唐地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

第三步 掃滅焉耆

焉耆國(國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東接高昌,西鄰龜茲……典王姓龍氏,名突騎支,勝兵二千餘人,常役屬於西突厥。其地良沃,多葡萄,頗有魚鹽之利”。有戶四千餘,從事農牧,貞觀初年焉耆王突騎支曾遣使於唐,貢獻方物,並獲准開通大磧商路,因而遭高昌襲掠。侯君集進攻高昌時,焉耆請為聲援,高昌滅後,唐太宗詔以高昌所掠焉耆七百人還焉耆王。高昌既滅,西突厥籠絡焉耆,其大臣屈利啜為其弟娶焉耆王突騎支女,與焉耆結為姻親,互為唇齒,抗拒唐朝。

大唐帝國掌控西域始末,數置安西四鎮

郭孝恪

貞觀十八年(644)唐以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擊焉耆。焉耆城四周環水,恃險而不設備,唐軍倍道兼行,夜至城下,將士浮水而渡,至曉登城,俘其王突騎支,留王弟粟婆準攝國事而還。不久於其地置焉耆都督府。郭孝恪鎖突騎支至洛陽,赦其罪,後太宗葬昭陵,刻突騎支石像列於陵前。

第四步 掃滅龜茲

龜茲國(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在焉耆之西,“有城郭屋宇,耕田畜牧為業”,“學胡書及婆羅門書、算計之事,尤重佛法”,“有良馬、封牛(一種高背的大牛),饒葡萄酒”。礦產豐富,是我國最早用煤冶鐵的地區之一。

大唐帝國掌控西域始末,數置安西四鎮

唐高祖即位,龜茲遣使來朝,貞觀四年(630)又遣使獻馬,太宗贈賜甚厚,自此每歲朝貢不絕。後臣服於西突厥,唐滅焉耆時,龜茲曾遣兵援焉耆王突騎支,至訶黎布失畢即位,斷絕朝貢侵擾鄰國,在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控制下,與唐為敵。

貞觀二十一年(647)十二月以阿史那社爾為昆丘行軍大總管,契芯何力為副總管,與安西都護郭孝恪等率唐兵及鐵勒、突厥等兵合十餘萬擊龜茲。

貞觀二十二年(648)九月,阿史那社爾率軍先破西突厥處月、處密二部,十月,引兵自焉耆之西趨龜茲北境,五道進軍。龜茲大震,守將多棄城逃走。龜茲王訶利布失畢與其相那利率兵五萬拒戰,大敗,逐北八十里。布失畢走保都城,阿史那社爾攻克之,由安西都護郭孝恪駐守。布失畢輕騎西走,保撥換城(故址即今新疆阿克蘇),社爾攻四十日,拔撥換城,擒布失畢。其相那利逃走,引西突厥兵反撲襲都城,郭孝恪守備不嚴,於激戰中陣亡,唐軍力戰,那利兵敗被俘。阿史那社爾乘勝連下五大城,遣使前往各城曉示禍福,“降者七十餘城,宣諭威信,莫不歡服”。唐滅龜茲,西域大震,各族首領紛紛擺脫西突厥的統治,服屬於唐,貢使往還,通商不絕。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王伏閣信聞阿史那社爾滅龜茲,遣使送駱駝三百峰以勞軍。西突厥懾於唐軍威力,亦“爭饋駝馬軍糧”。阿史那社爾立龜茲王布失比之弟葉護為龜茲王,勒石記功而還。

數置安西四鎮

唐政府為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理,設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個軍鎮,統屬於安西都護府,稱為“安西四鎮”。

高宗顯慶三年(658)正月,龜茲大將羯獵顛,抗拒唐朝,遣楊胄率兵大破之,擒羯獵顛及其黨與,盡誅之。以其地為龜茲都督府,立布失畢之子素稽為龜茲王兼都督。五月,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大唐帝國掌控西域始末,數置安西四鎮

高宗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與于闐襲陷龜茲撥換城,高宗下令罷龜茲、于闐、焉耆、疏勘四鎮。

高宗調露元年(679),西突厥連合吐蕃侵逼安西,吏部侍郎裴行儉乘送波斯質子歸國之便,途經西州,“召四鎮諸胡酋長”以畋獵為名倍道西進,猝至西突厥部落,擒其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別帥李遮匐而歸,留副使王方翼於安西,使築碎葉城(故址在前蘇聯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乃以碎葉、龜茲、于闐、疏勒為四鎮(元龜九六七)。與前異者用碎葉代焉耆”。至此,碎葉始為四鎮之一。此為四鎮二置之始未。

高宗永隆元年(680)七月,吐蕃陷龜茲、疏勒等四鎮,“會東突厥離唐獨立,北方多難,無暇西顧,武后垂拱二年(686)又棄安西。武后長壽元年(692),西州都督唐休璟請復取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命王孝傑、阿史那忠節率兵擊吐番,大敗之,復取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之。是為四鎮之三置。

是時四鎮仍有碎葉而無焉耆。武后聖歷二年(699),西突厥突騎施首領烏質勒移衙碎葉,其子娑葛繼立,攻陷安西,四鎮路絕。唐赦其罪,冊為十四姓可汗,賜名守忠。守忠死,部將蘇祿為酋長。玄宗開元七年(719),冊拜突騎施蘇祿為忠順可汗。忠順可汗“請居碎葉,因改以焉耆備四鎮,此為四鎮最末次之改制”。

玄宗天寶元年(742)時,“羈縻之州八百,置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安西節度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治龜茲城,兵二萬四千”,其時四鎮有焉耆而無碎葉。

唐德宗貞元六年(790)時,安西北庭為吐蕃所隔,皆假道回鶻始能入奏長安。五月,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於回鶻需索無厭,與西突厥別部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皆降於吐蕃,節度使楊襲古率二千人奔西州,為回鶻所殺。北庭既陷,安西路絕,莫知存亡,四鎮遂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