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男旦的爭論

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及四小名旦中的張君秋先生在中國京劇史上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們創建的流派至今成為京劇唱法的主流,弟子眾多。作為男性旦角,他們成名有當時社會環境的因素,同時他們的藝術成就也影響了幾代人。隨著幾位老先生的故去,目前還活躍在舞臺上的男旦寥寥無幾,大概只有梅葆玖、宋長榮、王吟秋、吳吟秋、溫如華五位,若干年後,中國男旦行將絕跡。為此,中國青年報的記者盧燕採訪了與幾位老藝術家或師徒或師從的著名女演員,請她們以切身的體會談談男旦的藝術特點及有無繼續發展的必要。

有關男旦的爭論

名家名段緬懷大師

吳素秋:男旦的優勢在於嗓音音色好,張君秋先生嗓音寬亮,梅葆玖嗓音寬厚,而且男演員在鑽研人物上更下功夫,作為男性去演女性,他們能更仔細觀察、揣摸、體會女性的心理,有些老演員經常觀察民間女性做針線活兒、做家務的神態和特點,從中吸取舞臺上能用的東西。他們的成功是與刻苦努力分不開的。

李玉芙:男旦的形成有其社會原因,以前不讓女人唱戲,所以全是男人唱。男性本身聲帶寬、力度強、氣力足,這是他們的優勢,但他們的閉嘴音不如女演員,得苦練才行,但他們演唱的轍口順與不順都較容易唱,這點又比女演員有優勢。但是現在女演員中也湧現出許多不錯的,男旦的發展順其自然就行,四大名旦創建的流派全都後繼有人,張君秋先生得天獨厚的條件便其自成一派,也有眾多弟子。不一定非男旦不行,就好象越劇,全是女的唱,也有男演員加入,唱得也不錯,可觀眾還是認可女性演的,京劇也是如此,現在女演員唱得那麼好,觀眾也能接受。

孫毓敏:男旦是歷史留下來的特殊現象,現在不排斥也不宜過多提倡,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沒再發展。男演員唱旦角要下更大的工夫才行,男性必須有小嗓才可以學,四大名旦各有特色,自成一派,是下了苦功的,如張君秋先生,他是個天才,各方面的條件都好。但像他們這樣條件的人太少了,現在如果有條件極好、不唱戲太可惜是一種損失的,我們北京市藝術學校可代為培養。但我還沒遇到這樣的。有位叫阪東玉三郎的日本友人倒提出過願意助以錢財培養男旦,但像四大名旦和張君秋那樣條件的太少,而且還有變聲問題,出一個極不容易。

王蓉蓉:男旦是早年留下來的,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係,戲班裡只有男沒有女,可以說是“遺風”。我的老師張君秋先生曾告訴過我們這些學生:上邊曾明確指示,男旦就到張君秋為止,不要再發展了。所以張老師收徒只收女不收男。張先生自然條件極好,聲音、扮相都極出色。但我認為男演員揣測女人的心態不一定完全準確,有些扮相不太好的觀眾看了會挺彆扭。現在我們女演員作為青衣在臺上都講究大方、端莊、典雅,不願意忸怩作態,男旦一學很容易先學女性的嬌柔之態,反而看起來不舒服。但男演員在唱功上比女演員省力,藝術生命相對可能長些。我們在與張先生閒聊時,張先生曾明確表示,男旦順其自然讓它自生自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