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麼進入媽媽身體裡的?」這部兒童性教育片的回答我給100分

當你年幼的寶貝眨著清澈明亮、不含一絲雜質的眼睛,仰起頭問你:

“寶寶是怎麼生出來的?”

“我是怎麼進入媽媽身體裡的?”

“什麼是 zi wei?什麼是安全套?”

在傳統性教育(即“談性色變”)的文化下成長起來的父母,本能的反應大概先是尷尬,不知所措,然後迅速思考怎麼矇混過關或者轉移話題。

有多少80後、90後在小時候問父母自己是怎麼來的,聽到的回答是:

“垃圾桶裡撿來的。”

“充話費送的。”

“商店裡買的。”

……

然而,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孩子們有太多渠道可以接觸到與“性”有關的信息,以前簡單粗暴的哄騙套路已經行不通了。

近年來發生的多起令人髮指的兒童甚至成年女性遭受的性侵事件再次給整個社會敲響警鐘,科學的兒童性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當我們國內還在為性教育教材爭論不休的時候,一部來自印度的性教育片《父與子的性教尬聊》卻以幽默風趣的內容悄然走紅網絡,豆瓣評分高達8.9分。

我是怎麼進入媽媽身體裡的?”這部兒童性教育片的回答我給100分

影片裡,7歲小男孩帕普是個典型的好奇寶寶,不停地追問爸爸性知識方面的問題。

而爸爸也很有耐心地用各種生動有趣、腦洞大開的比喻回答帕普的問題,以有趣的方式逐漸揭開“性”的神秘面紗。

我是怎麼進入媽媽身體裡的?”這部兒童性教育片的回答我給100分

性教育也是教育

有一天,打完球的兒子帕普興沖沖地跑來問爸爸阿南德 :

“什麼是 zi wei?”

爸爸瞪大雙眼,感覺受到了驚嚇。然後像所有父母一樣條件反射——趕快轉移話題:“你忘記拿球拍了,去拿回來吧。”

孩子是多麼的敏銳,馬上意識到爸爸在敷衍自己,悻悻地走開了。

不久,阿南德接到了自己的父親(即帕普的爺爺)的電話,父親在電話裡口氣嚴厲,多次斥責,讓阿南德覺得很鬱悶。

於是,他終於意識到,對於兒子帕普,他不想做“父親”,只想做“爸爸”,做兒子的朋友。

不希望自己和父親緊張的父子關係再延續到自己和兒子身上。

這時,遇事總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兒子帕普再次追問:“爸爸,告訴我,什麼是zi wei?”

打定主意要與兒子做朋友的阿南德摸摸兒子的小臉,平靜地問:“你從哪裡聽到這個詞的?”

“昨天電視上有人說,這是‘智慧 zi wei’。”兒子仰頭認真答道。

原來是這樣,阿南德長舒了一口氣,看來是自己過度擔心了。稍加思索後,看到球場上其他人嬉戲的身影,阿南德有了靈感,用了一個比喻:

我是怎麼進入媽媽身體裡的?”這部兒童性教育片的回答我給100分

接下來,阿南德以朋友之間打板球為例,形象生動地讓兒子樹立起了健康的戀愛和性觀念。

美國性教育專家認為:在幼兒5歲以前進行性教育,對於建立健康的性心理尤其重要。

當孩子提出尷尬問題時,父母要坦然回答,並藉此機會教育一些淺顯易懂的性知識,讓他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性觀念。面對孩子的主動提問,父母千萬不能怒目斥責,而要循循善誘,把它作為孩子主動學習的過程。

所以,身為父母,自己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性教育觀念,要知道,性教育也是教育,並不羞恥。

我是怎麼進入媽媽身體裡的?”這部兒童性教育片的回答我給100分

你離優秀的性教育方式

也許只差一個有趣的比喻

當父母們都意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時,在操作方法上卻犯了難。要怎樣才能用符合孩子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方式傳遞這些信息呢?來看看阿南德是怎麼化解這些難題的:

帕普的媽媽要生二胎了,他十分好奇:

“爸爸,寶寶是怎麼生出來的?”

阿南德指著牆上的宣傳畫:

我是怎麼進入媽媽身體裡的?”這部兒童性教育片的回答我給100分

比喻貼切,沒毛病。但是腦瓜子靈活的帕普順著爸爸的思路又挖了一個新的大坑:

“精子是怎麼進入女人身體裡的?”

這個問題的尷尬程度大概曾令不少父母抓狂,而阿南德的回答不禁讓人拍案叫絕:

我是怎麼進入媽媽身體裡的?”這部兒童性教育片的回答我給100分

阿南德爸爸用這種寓教於樂的有趣比喻,給兒子普及了種種我們以前羞於啟齒、“不可言說”的性知識:

安全套——就像電腦上安裝的殺毒軟件,防止USB線在上傳文檔時會帶來病毒。

月經——大自然每個月給女性發送一封郵件,如果女性回覆並上傳附件(精子)就會懷孕。否則,郵件會自動刪除,下個月再重新發一封。

所以,如果父母們怕直接談及這些知識的時候會過於露骨和尷尬,不妨發揮想象力,取材日常生活,用新鮮有趣、恰如其分的比喻來說明,畢竟道理都是相通的。

我是怎麼進入媽媽身體裡的?”這部兒童性教育片的回答我給100分

智識教育比知識教育更重要

在本片的最後一集,主題是敏感的同性戀。

之前爸爸就告訴過帕普,不管是異性之愛還是同性之愛,就像玩板球一樣,可以自己選擇玩伴,不論是跟男孩玩還是女孩玩,最重要的是玩得開心。

這種以平等、尊重為前提的理念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倡導的“性別平等教育”的核心。

父母需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引導孩子帶著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和接受與自己不同的其他個體,尊重與主流價值取向不同的其他價值取向。在尊重與包容的心態下,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個體。

當帕普天真地問爸爸的朋友—— 一對同性戀叔叔什麼時候結婚,在場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我是怎麼進入媽媽身體裡的?”這部兒童性教育片的回答我給100分

觀眾看到這裡,早已被影片深深震撼了。

不得不佩服這位爸爸的胸懷和智慧。

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對性知識的簡單好奇,逐漸開始主動思考起與性別平等有關的社會制度建設這類深層次的問題。性教育也已經從簡單的“知識教育”昇華到了探索人類共同命運和價值的“智識教育”。

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性教育專家劉文利教授認為:

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一生的性教育課從寶寶一出生就要開始。父母如何對孩子表達愛,如何對待孩子的身體,夫妻間如何交流,都表現了父母對性和性教育的態度,都影響著他未來對待性的態度。性教育越早越好,讓一切都順其自然發生。

古代的先賢很早就告訴我們:“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性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再自然平常不過的事情,作為成年人的父母都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由於我們受到傳統文化風俗的影響,對於此事都是羞於談及。或者在內心深處暗暗期待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夠“無師自通”。甚至擔心過早讓孩子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反而會誘發一些負面的事情發生。

然而,頻繁被報道的性侵害、性霸凌事件終於讓父母意識到,壞人永遠不會嫌你的孩子太小,而性教育永遠不會太早。

所以,跟孩子談性別再遮遮掩掩了。

以坦蕩、真誠的態度面對孩子的提問,不搪塞、不敷衍。

用幽默、風趣的方式傳遞正確的知識,多分享,共成長。

以平等、尊重的理念引導孩子的智識,有素養,不偏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