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问答》|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13-18问)

《佛教常识问答》|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13-18问)

|序 言|

《节选》:

我曾看到一本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李银桥说:“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关系,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

1987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名胜地方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

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

---赵朴初

13.问:请允许我插一句。照你所说佛教关于有情的组成要素的说法,它是不是二元论?

:大体来说,佛教把组成有情的要素分为精神和物质两类,两者结合便是有情的成立。佛教对此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名色’。

名,是精神的要素,即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也就是六大中的识大;色,就是地、水、火、风、空物质的要素。地水火风空诸要素,都不能单独生起,而必须是互相结合变化的。

简单地说,‘名色’就是身心合成的存在。

从这方面看,有人说它是二元论;有人说它是一种平行论(即心理生理平行);也有人说佛教认为精神物质诸要素都没有独立的单元,所以与二元论和平行论都有所不同。究竟应当怎样看,可以研究,但是它不是唯物论则是明显的。

14.问:‘无动作义’如何解释?

:“无动作义”,就是不承认因果之间有来去。

缘起论者承认由因生果,而反对因变成果的说法。

譬如以灯传灯,是乙灯的火由甲灯焰生,而不是甲灯的火跑到乙灯去。

根据这个道理,佛教虽然也讲六道轮回,但是不承认有个灵魂从这个有情的身体投入另一个有情的胎里去。这个道理是从无我的教义引伸出来的,以后还可以谈。

15.问:什么是‘无常’?

: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

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

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

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

‘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著「生、异、灭’三字或‘生、住、异、灭’四字。这里每个字表示著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著作用的时候叫做‘住’;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灭’。

刹那(K2aza)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

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刹那生灭呢?

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

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

照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的见解叫做‘常见’,认为是错误的。

16.问:请允许我插一句,佛教本身是不是也受‘无常’法则的支配?

:是的。

根据佛说,佛法分三个时期:一是正法时期,即佛教兴起时期;二是像法时期,即演变时期,这时期开始有佛像,所以称像法;三是末法时期,即衰坏时期,佛并且曾经说过将来法灭时的情况。‘诸行无常’,佛教也不例外。

17.问:什么是‘因果相续’么?

: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

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

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

佛教把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

关于因、缘、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18.问:关于上面所说的有关缘起的理论有什么经论可供研究?

:佛教经论谈缘起道理的地方很多,如上面所说的十一义,出自《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玄奘译) ,可以一看。又玄奘译的《俱舍论》和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里有关部分,也可以一看。

文字来源:《 佛教常识答问 》-赵朴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