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它與李約瑟難題一脈相承,都是對中國科學的關懷。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錢學森之問的概述

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2005年 溫家寶總理看望錢老

所謂“錢學森之問”,就是錢老生前在各種場合不止一次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錢學森簡介

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5年,經中宣部批准及錢學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了館名。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民國時期的大師及學制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民國的大師在文學方面頗有成就的有魯迅、《圍城》的作者錢鍾書等人。民國的大師理工科方面,在世界科學技術領域有傑出成就的包括:陳芳允(1916.4.3-2000.4.29 ),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工程專家,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胡先驌(1894.4.20-1968.7.16),為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熊慶來(1893.09.11-1969.02.03),是中國現代數學先驅,中國函數論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以“熊氏無窮數”理論載入世界數學史冊;王助(1893-1965),中國航空事業先驅,波音飛機之父;陳省身(1911.10.28-2004.12.3),現代微分幾何之父,1943年發表《閉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內公式的一個簡單內蘊證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類》;還有:華羅庚、姜立夫、範旭東、侯德榜、謝家榮、李四光、周仁、翁文灝、張錫純、李宗恩、張孝騫、鄧叔群、錢天鶴、董時進、沈宗瀚等等。

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民國時期被當時被大學破格錄取,而後又成為名家大師的有:著名教育家羅家倫(1917年被北大校長蔡元培破格錄取)、白話詩人康白情(1917年被北大文科學長鬍適破格錄取)、小說家錢鍾書(1929年被清華大學在數學考試15分情況下被錄取)、數學家華羅庚(1930年,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後,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吳晗(1931年被清華大學在數學零分情況下錄取清華大學歷史系)、詩人臧克家(1930年被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聞一多破格錄取)。

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民國時期教師的社會政治地位備受尊崇。曹錕在保定創辦河北大學,每逢發工資的時候,都囑咐行政人員把大洋用紅紙包好,用托盤託著,舉案齊眉式地送給教授。當時河北大學教授一個月二三百大洋,而曹錕的副官們能拿到零頭已經要念佛了。而就是這樣的工資,曹錕居然感到有些歉疚,看見教授在用顯微鏡做試驗,說:“你們這樣用腦子,每月那點錢,抵不上你們的血汗呢”。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後,下令要求各省保障教育經費的獨立,南京政府後來還又規定各省教育經費不得低於財政預算的30%。而民國時期大學對政府、對教育部從來都不是俯首貼耳、惟命是從的,有尊重與合作,有表面服從實則不作為。此外由於權力制衡以及經濟利益的問題,二者之間時有抵制反抗與衝突,尤其是北京民國政府時期表現尤甚。主要表現有:抵制教育部對大學辦學體制干涉的不當舉措,部校之間在校長任命問題上的紛爭,大學師生與教育部在學生運動問題上的較量。民國時期學潮不斷,學潮爆發有其各種深層次的原因,反映到教育部與各大學之間的關係的表層來看,除表現在反對教育部對學生運動的阻止外,還表現在於大學師生對於不當教育總長的抵制,大學對於教育經費的爭取等。例如北京民國政府時期,北大等校師生因不滿政府任命的教育總長人選,就曾多次發生反教育總長事件。

溫家寶總理在談到教育改革時教育去行政化的重要性。民國時期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無論是公辦與私辦的,教師都是實行聘任制,而教師的聘任之權主要在於校長,教得好校長會不惜代價地留你,教得不好下一年或下一學期也許就沒有聘書了。所以民國時期的中、小學與大學不會像現在中國大陸的中、小學與大學一樣聘用主要是由政府部門決定的,教師被任職後幾乎都是終生制,由此教師教學就存在著勞逸不均的問題。民國的學校由於他要青睞甚至巴結有學問有水平的教師,所以大學教授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有權干涉教務與自主選錄學生,這樣才會有民國時期許多的破格錄取的事情發生。

一個學校只有招來學生當然才可能是成功的學校,而學校要想招來學生,只能是憑教師,而教師能不能招來學生就只能憑自己的名聲了。由於“名聲”作為學校與教授在社會的立身之本,所以民國時期大學學校與教授在擁有單獨自主招生的權勢下,才未發生大面積的腐敗現象;所以民國時期大學學校與教授,才會嚴格要求學生與不遺餘力地要教出好學生。但正是由於民國時期學校是以為教師服務為核心,教師是以為學生服務為核心,所以民國時期的大學被形容為學風”囂張",不僅經常會出現大學師生抵制甚至驅逐校長的事件發生,學校的學生也是經常罷學、罷課,經常參與政治遊行與政治活動,與大學校長以及大學教授為考試、收費與校紀執行等事情時常鬧得不可開交,甚至還曾經發生了大學學生圍攻大學校長的事件。

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民國時期教師的工薪待遇是非常之高的。國民政府統一後,教育部於1933年3月頒佈了《教育部公佈修正小學章程》,規定:小學教職員之俸給,應根據其學歷經驗而為差別,但至少應以學校所在地個人生活費之兩倍為標準。1927年6月,國民政府公佈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就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400元,副教授為400-260元,講師為260-160元,助教為160-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上世紀30年代初,大中小學教師的平均月薪分別為220元、120元、30元。而當時一般工人的月薪約為15元,普通警察一個月2塊銀元,縣長一個月20塊銀元,而國小學老師一個月可以拿到40塊銀元。這就是說,民國時期小學教師的最低工資竟是縣長工資的兩倍。

除抗戰勝利後發生通貨膨脹,使得教師薪水趕不上物價上漲外,一般來說教師的工資相對其他行業來講都是比較高的。即使是薪水最低的九級教員,也比普通工人強多了。 即使是在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教育上投入的經費僅次於軍費。抗戰最艱難的時刻,民國政府卻真正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學者何兆武回憶:西南聯大的學生不僅免學雜費,而且還免每天的午餐費,學生上學有困難還可以申請助學救濟金,助學救濟金在大學畢業後可以不還。據粗略統計,當時由中學到大學畢業,完全依賴國家貸金或公費的學生,達128000餘人,其中就包括“兩彈一星”元勳錢驥、姚桐斌、鄧稼先、程開甲、屠守鍔、陳芳允、任新民、朱光亞、王希季等人,以及李政道、楊振寧這兩位後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民國時期,大學主要採取的是自主獨立招生。在北洋政府時期(1912-1932),教育考試權下放到學校。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12-1949),隨著政權趨於穩定,自由招生顯現出一定的缺陷,教育部開始控制招生的數量、科類,直到抗戰時期全面接管招生事務。爾後,戰爭環境惡化,以及控制招生帶來的弊病,又促使政府與大學分享招考權。民國時期大學招生的組織主體經歷了從大學到政府,再到二者分擔的發展過程。選拔途徑以考試為主導方式,推薦、保送等是重要的補充形式。

在民國時期,大學單獨招生(即大學自主招生)占主導地位,由此造成了嚴重的“市場失靈”問題。招生“市場失靈”表現為:招生標準混亂,與中學教學相脫節,入學資格模糊,文實科失衡。政府對其進行了“宏觀調控”,健全招生規則,嚴厲打擊違規行為,淨化招生環境。這些整頓措施有利於整齊新生程度,提高錄取標準,規範入學資格,加強中高等教育的聯繫,平衡文實科的發展,有效地保障了單獨招生制度公平、有序、高效的運行。

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錢學森的看法

2005年7月29日,錢學森曾向溫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2] 錢學森同志九十年代初期,他在與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黃楠森、張光武、王東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錢學敏四個同志的一次談話中,曾經強調說過:“如果丟掉了毛澤東思想和公有制,中國就完蛋了!” [12] 有人認為:這就是錢學森的答案!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回憶:30年前,父親提出第六次產業革命,提出基於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等問題,提出知識密集型農產業的思考,學術界對這些理論反響不大,基本上無人關注無人踐行,在這種情況下,父親才明白,自己不僅要提出理論,還要有意識地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所以才有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命題,你知道嗎?

李約瑟之問

其實,相似於“錢學森之問”,在上個世紀也有一位英國人提出過。這個人就是李約瑟。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李約瑟曾問:為什麼近代自然科學只能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其他文明?這就是“李約瑟之謎”。它提出了一個悖論:“為什麼古代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工業革命卻沒有發端於中國?而哥倫布、麥哲倫正是依靠指南針發現了世界,用火藥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造紙術和印刷術傳播了歐洲文明!”

國家就解決此問題的努力

2009年由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啟動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這項計劃的目的就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的入選高校是國內16所著名學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這場“試驗”,首先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學科開始。

在高等教育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一度以“珠峰計劃”的代號流傳,但並未大張旗鼓地宣揚。一位大學校長告訴本報記者,“珠峰計劃”的名字比較高調,而教育部希望各校不宣傳,不張揚,埋頭苦幹。

這位校長說,此項計劃是高校擴招以後的提高質量之舉,可看作對“錢學森之問”的一種回答。決策者注意到,“很多前輩科學家提過頂尖人才培養不出來的問題。” 據介紹,教育部鼓勵16所大學各顯神通,沒有定式。因此,各大名校的做法並不一樣。但是,不約而同地,在2010年高校招生宣傳時,它們分別開始向中學生大力介紹這項計劃的重要性,以增加對優質生源的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