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團餐真相:10萬家團餐企業中僅1%營收過億

揭秘團餐真相:10萬家團餐企業中僅1%營收過億

團餐業實際上是一個極為傳統的行業,集中度非常之低,前十強市場規模佔比不到6%(CR10僅為5.5%,美國、日本等團餐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均超過50)。有人說,在團餐業中,有“關係”者一場談話就能拿下一個食堂的承包權,在當地招一批能做飯的人,一個食堂就起來了。那麼,這話究竟真實度有多大?

8月初,億歐智庫曾在中國團餐2.0時代升級峰會上發佈《新團餐2.0時代行業研究報告》預告版,持續關注這個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時也關注到了一批傳統團餐企業的運營狀況。在本文中,我們便聚焦於這些食堂承包商的真實營收數據及模式。歡迎業內人士關注交流。


食堂運營模式

食堂運營主要分為自營及承包兩種方式。隨著後勤的社會化程度增加,團餐企業在食堂運營中也探索出多種模式。但目前,團餐企業運營水平差異較大,不具備專業運營能力的企業也很多,食堂管理和運營中的參與主體較為複雜;多數食堂採用組合形式運營,而團餐企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為迎合消費升級趨勢、具備快速擴張能力,

與品牌商家合作的比例越來越高。

以學校為例,根據食堂運營中各主體“所處位置“可分為三種模式。第一,學校或團餐企業承包食堂,並在當地僱傭工作認識進行自營;第二,團餐企業承包食堂後,由於自身運營能力的不足,將部分檔口分包給商家、當地夫妻店等,甚至再外包給其他團餐企業;第三,團餐企業與品牌商家合作,由商家提供餐飲製作、品牌等服務,團餐企業與商家分成。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種模式可有效解決食堂運營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僱員素質和培訓。

揭秘團餐真相:10萬家團餐企業中僅1%營收過億

億歐智庫認為,未來,食堂運營的市場化會越來越高,甲方自營模式的比例將會降低;另外,由於團餐業中資源透明程度較低,頭部的團餐企業專業化程度增加的同時,在競爭中會佔據優勢地位,一部分不具備運營能力的團餐承包商,特別是個體承包商,將會被淘汰。

團餐企業盈利方式

目前,企業運營食堂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三種。其中,自營直接收取消費者支付費用,運營過程中自負盈虧;對外承包檔口向商家收取承包費用,分包商自負盈虧;合作模式與商家分成,一般為30%左右。在三種模式下,信息化建設、硬件設施等成本多數由團餐企業支付;後兩種模式中,餐飲供應端也越來越多地被團餐企業參與進來,由此,收入分配也越來越複雜。

揭秘團餐真相:10萬家團餐企業中僅1%營收過億

而在實際運營中,團餐具有“高採購成本、高人力成本、低房租成本、低利潤”的特點。而且,甲方會對團餐企業運營中的毛利上限做出規定(特別是高校、機關等甲方會有強制規定),一般來說,食堂運營中毛利不得超過50%,部分甚至要求不得超過22%。由此,團餐企業運營食堂時一半以上的成本均在採購成本上。

團餐企業盈利數據

眾所周知,在國內超過10萬家團餐企業中,99%以上的企業營收均在1億元以下,即使在百強企業中,其收入差距也非常之大;如下圖所示,營收每達到一個規模,企業數量就有一個很大幅度的減少,在1%營收超過1億元的企業中,88%的企業營收仍在10億元以下。收入超百億的僅千喜鶴一家。據公開數據顯示,千喜鶴2017年團餐營收121億元。

揭秘團餐真相:10萬家團餐企業中僅1%營收過億

進一步,我們根據市場公開數據,繪製了國內具代表性的200家團餐企業營收規模的洛倫茲曲線。如下圖所示,曲線嚴重右偏,也反映了團餐頭部的企業營收差距之大。

揭秘團餐真相:10萬家團餐企業中僅1%營收過億

對比企業利潤水平,國內企業利潤率普遍在8%到10%之間,仍高於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認為,團餐企業大概率在發展過程中利潤率將不會有很大的幅度的提升。相反,

隨著行業標準化、規範化及企業規模化程度的提升,企業會在整體增加利潤額的同時,相對應地降低利潤率。在保證團餐行業健康地轉型升級中,團餐業的成本降低幅度仍有很大的空間。

如今,團餐企業固然在運營中參與主體多而複雜,盈利能力較差。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團餐企業或將探索出可快速複製的模式,快速擴張,正式步入團餐2.0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