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兩千年前漢字開出的花朵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來到敦煌漢塞,將盜掘的漢簡3000餘枚與莫高窟敦煌經卷一同劫掠而西,保存在今大英圖書館。羅振玉、王國維聞之扼腕嘆息,奮筆數月著成《流沙墜簡》,喚醒了國人對簡牘的珍視。

簡牘書法與秦漢碑刻、唐楷、以及二王體系相比之下顯得很草率,很稚嫩,但這正是它的可愛之處,正像我們回頭去看我們自己的童年一樣,稚嫩卻美好。近年來, 書法界在碑學、帖學之外, 很多人把關注力投向出土材料另闢蹊徑, 在甲骨文、金文、楚簡、秦漢簡牘的臨寫創作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簡牘當中有很多書法珍品, 可作為今人臨習的法帖。

今天就帶大家簡單瞭解一下兩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在竹木片上留下的筆墨。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先秦簡牘

圖書,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象徵,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在紙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除了把文字記錄在甲骨、金石上之外,使用最為廣泛、時間最長的便是竹和木,而經過加工後寫了字的竹和木就稱為“簡牘”。

簡牘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可知,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簡牘已大量使用。秦漢時期(前221—220),簡牘是最主要的文字載體。隨著造紙技術的不斷進步,直到東晉末年才逐漸被紙張取代。也就是說,它作為主要的文獻形式在中國使用的時間長達千餘年。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信陽楚簡》

1957年河南信陽市長臺關西北小劉莊一號楚墓出土竹簡148枚,年代為戰國早期。今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據內容分為兩組,一組慰遣冊29枚,另一組為古佚書119枚。遣冊簡長68cm,寬0.4cm,有上下兩道編組,每簡字數37-47字不等。古佚書簡長約45釐米,有上中下三道編組。簡文墨書,書體為楚系古文,整簡滿寫在30字左右。使用小橫線作為鉤識。字勢開闊,結體勻停方扁,用筆圓曲流暢,橫畫收鋒每每向下回曲,書風疏宕撫媚。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戰國中晚期 湖南長沙仰天湖楚簡 湖南省博物館

《仰天湖楚簡》

1953年湖南長沙市南門外仰天湖25號楚墓出土竹簡四三枚,年代為戰國中期偏晚。今藏湖南省博物館。

竹簡內容為遣冊。簡長20.6-23.1、寬0.9-1.1、厚0.2釐米,有二道編聯。寫於蔑黃面,每簡字數2至20字不一。書體為楚系古文,結體寬大而扁縱並見, 字勢欹側,線條圓轉清秀,提按分明。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戰國中晚期 湖北荊門包山楚簡 湖北省博物館藏

《包山楚簡》

1986年湖北荊門市包山二號楚墓出土有字竹簡二七八枚、竹牘一枚,年代為戰國中期偏晚,約當楚懷王前期(約公元前328年之前)。

包山竹簡的內容主要有遣冊、卜筮祭禱文及司法文書簡等。文字大都寫於蔑黃面,有少數書於竹青面。字距疏密不一,每簡字數多者達九二字,最少者僅二字,一般為50至60字。用空格區別同簡中不同內容,或用橫線表示起首,三角形墨點表示分段。篇題有書於簡背者。書體為楚系古文,書寫出自多人之手,書寫風格不一,筆力粗渾圓勁,用筆恣肆率意,好以側鋒取勢,藏頭露尾,或重按重收,間有連筆草簡,簡化了篆引纏繞扭結等法,橫畫上拱而順勢回鋒,撇捺筆的波挑,左右舒展,隱然蘊育古篆隸化意味。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雲夢睡虎地秦簡》

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竹簡1555枚,年代為戰國晚期,約當秦昭王29年至秦始皇30年時(公元前278-公元前217年)。今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簡長23-27.8、寬0.5-0.6、厚0.1釐米,簡上殘存上中下三道編連絲線痕跡。絕大多數書於篾黃一面,極少數書於篾青上。內容計有《編年記》、《南郡守騰文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日書》甲乙兩種等十種。書體為秦隸,書寫風格不一,非出一人一時手筆,用筆或穩健從容,或勁健爽毅,或清秀圓實,或潦草隨意,筆勢短促簡捷,結體緊密厚重。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漢代簡牘

雖然我們常說“簡牘”,但其實“簡”和“牘”是不同的概念哦!簡,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長條形,再將寫字的一面打磨光滑;如果是竹質的,還要用火將竹子烤乾防蛀,“殺”去竹青,烤出“汗”珠,故稱“殺青”或“汗青”。

從簡的長度來看,一般的簡片長約23釐米,而寬多為1釐米左右。漢代竹簡對於各種書信多規定用1尺長的簡片(在漢代,1尺長度約等於23.5釐米),這也是“尺牘”這個概念的由來。官府所用文書簡長為2尺,用於書寫儒家經典的為2尺4寸,而用於書寫法律法規條文的長簡可達3尺!

而牘,多為木質,與簡不同之處是加寬了好幾倍,有的寬到6釐米左右,個別的達15釐米以上,呈長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牘多用來書寫契約、 醫方、 歷譜、過所(通行證)、書信等。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簡帛書法大系《敦煌馬圈灣漢簡書法》之一

1944年夏鼐等對敦煌小方盤城以東的漢代邊塞遺址進行考察,掘獲漢簡43枚。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小方盤城以西的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裡發現漢簡1200餘枚。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簡帛書法大系《敦煌馬圈灣漢簡書法》之一

據史籍記載,漢代為了遏制匈奴,聯繫西域各國,自漢武帝開始在河西地區分段修築長城。如今,這一地區依然保存著大量的漢代城牆和烽燧遺址。馬圈灣烽燧遺址即為其中一座。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簡帛書法大系《敦煌馬圈灣漢簡書法》之一

1979年對馬圈灣烽燧遺址及周邊堆積進行的試掘共出土簡牘1217枚。絕大多數為木簡,竹簡極少。有簡、牘、符、抓、籤、封檢、削衣等多種形制。最早的紀年簡為西漢宜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3年),最晚的紀年簡為王莽始建國地皇二年(公元21年)。多數簡牘已經散亂,只有極少數可以歸為一冊。內容涉及玉門關及其邊塞防禦、屯兵屯田、民族關係以及西漢後期到王莽時期漢新王朝同西域的關係。同上世紀初斯坦因兩次在敦煌發掘的漢簡和1990年代出土的懸泉漢簡使敦煌地區成為出土漢簡最多的地區,共同構成絲綢之路河西段一幅絢麗多姿華彩紛呈的壯麗畫卷。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以下還有魏晉時期的樓蘭木簡

简牍,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