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游趙登禹路

87年前的今天,日本關東軍悍然炸燬南滿鐵路鐵軌、炮轟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此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81年前的7月7日,日軍又在北京盧溝橋發起攻擊,炮轟宛平縣城,七七事變爆發,由此拉開了日本全面侵華的序幕。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1937年7月28日凌晨,日軍總攻南苑。29軍軍長宋哲元料守軍難以支撐,當日上午下令趙登禹率部撤離。但是,由於南苑通訊系統都被日軍摧毀,命令通過最近的38師部隊派員冒死送達南苑時,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

下午4時,南苑撤退下來的守軍在大紅門一帶落入日軍伏擊圈。由於缺乏遮蔽,又沒有防備,戰鬥很快演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南苑守軍共七千多名,最後傷亡五千餘人,大部分就是在這裡損失的。

此前,132師師長趙登禹將軍在戰鬥中腿部負傷,後在日軍掃射中犧牲。而29軍副軍長佟麟閣則是先被擊傷落馬,隨後在帶傷指揮部下突圍時,頭部再次中彈而犧牲。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抗戰勝利後,何思源出任北平市市長。1947年3月13日,何思源簽發了《北平市政府戶字第59號訓令》,決定將南溝沿大街命名為“佟麟閣路”,將北河沿大街命名為“趙登禹路”,鐵獅子衚衕命名為“張自忠路”。

“打虎將軍”趙登禹

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東菏澤人。自幼因家中貧窮,只讀私塾兩年就拜師習武,刻苦練功,武藝超群

1914年,年僅16歲就投馮玉祥部。在一次與馮玉祥摔跤角力中把馮玉祥摔倒三次。排長責怪,他卻說:“不摔倒,怎定輸贏?”馮玉祥不僅沒有責怪他,還把他收為隨身衛兵

  • 常德打虎 鋒芒初露

1918年馮玉祥駐防湖南常德,趙登禹隨往。境內有常德山,一次執行任務,需翻過山。聽聞山中有虎傷人,他隻身上山,

空拳打虎,虎奄奄一息。

馮玉祥知悉後拍下照片:只見一魁壯軍人騎於虎背。左手抓住虎頭右拳高舉,作打虎狀。馮玉祥將照片登報後保留下來,直至1937年7月28日趙抗日殉國,取出照片寫下“民國7年的打虎將軍”,署名馮玉祥。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 夜襲喜峰口 大刀威名揚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很快落入日軍鐵蹄。國家的災難、民族的恥辱,極大震撼著廣大愛國官兵。在第29軍軍長宋哲元提出“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等口號的鼓舞下,趙登禹率部進行各種實戰訓練。當時,第29軍武器裝備非常簡陋,槍械嚴重不足,無奈中他們因襲老傳統,自制了一批大刀發給戰士們,以補槍械不足。為此,趙登禹親自給士兵們做示範,演練大刀劈殺要領,督促他們勤學苦練基本功。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趙登禹被命為前線作戰總指揮趕往前線指揮戰鬥。經過了一波一波又一波的搶佔高地後,趙登禹見敵我武器裝備懸殊,考慮應發揮我方長處,利用近戰、夜戰出奇制勝,宋哲元批准了他們的計劃。

3月11日夜,親率所部攜帶大刀和手榴彈,分路夜襲攻擊喜峰口日軍營地。趙登禹親自揮刀上陣砍殺,兩口戰刀均被砍缺了刃口,左腿在戰鬥中又負輕傷。此次夜襲砍殺日軍鈴木旅團1000餘人,炸燬大炮18門,中國軍隊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史稱“喜峰口大捷”。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喜峰口之戰讓趙登禹所率的大刀隊一舉成名,作曲家麥新後來為此譜寫了《大刀進行曲》,傳遍了華夏大地。南京國民政府向趙登禹頒發“青天白日勳章”,109旅編為132師,趙登禹晉升為該師師長。

  • 南苑殺敵 為國捐軀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加速向華北派兵。7月25日,日軍在經過充分準備後對駐防平津的29軍大舉進攻。28日上午,日軍向南苑29軍軍部駐地發起總攻。

由於敵我力量相差懸殊,29軍傷亡較大,日軍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雙方陷入肉搏戰。此時,趙登禹臨危不懼,指揮29軍衛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與日軍展開激烈廝殺。這時,部隊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趙登禹指揮部隊後撤到

大紅門一帶。

趙登禹乘坐的車子行到大紅門附近被炸燬,他身受重傷,警衛勸其撤退到安全地方,趙登禹不肯,帶領部隊向日軍反擊。一枚炸彈飛來,炸斷了他的雙腿。趙登禹醒來含淚向傳令兵說:“我不會好了,軍人戰死沙場沒什麼悲傷的,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驚慌。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忠孝不能兩全,她兒子為國而死,也算對得起祖宗……”說完就停止了呼吸,時年39歲

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上回說到了佟麟閣路,趙登禹路跟它一樣,300多年前也曾是大明濠(明代溝渠)。這條沿大明濠形成的斜路,有人著書立說稱其為“北京最長的斜街”。

解放後,趙登禹路、佟麟閣路曾多次修築和拓寬,因時代變遷,這兩條路也曾多次改名。“文革”時,佟麟閣路曾改名為四新路、太平橋大街和民族宮南街,趙登禹路改稱中華路。

1971年後,又先後恢復原來的路名。因為原來的趙登禹路、佟麟閣路路段太長,不便管理,恢復路名時又作了一些調整。阜內大街以北之原北溝沿路段,仍稱趙登禹路。在此以南至復興門內大街,以北之南溝沿路段稱太平橋大街。由復興門內大街以南至宣武門西大街之南溝沿路段,即民族宮南街,改稱佟麟閣路。這樣一來,這條長達5006米的斜街,除了趙登禹路,佟麟閣路之外,中段的2100米長的路段,就劃歸了太平橋大街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北京的7路公共汽車,途經此路段共設有10站:新開衚衕寶產衚衕祖家街報子衚衕白塔寺、豐盛衚衕、闢才衚衕,太平橋、民族宮和新文化街,其中前五站和趙登禹路有關,後兩站則與佟麟閣路有關。每個公交車站都是一個人文歷史景點,有講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軼聞,是北京城有待進一步開拓的旅遊路線。今天就來講講7路公車途徑趙登禹路的幾個公交車站的故事。

  • 新開衚衕 崇元觀廟會

這裡的新開衚衕,指東新開衚衕,在趙登禹路北口以北。街巷形成於清末,當時稱新開路。1911年後為別於樺皮廠西的新開路,改稱為東新開路。1965年命名東新開衚衕。

東新開衚衕一帶,一直流傳著崇元觀的傳說。崇元觀,明崇禎時大太監曹化淳所建,佔地頗廣,《天咫偶聞》中描述崇元觀:“正月廟市半月,近已傾圮無餘,而市依舊。相傳化淳于觀中多藏珍寶,以為後人重建地,故給有‘觀倒觀修’之諺。然以此翻為觀災,尺椽寸瓦,搜求殆遍,今倒盡,更不能矣。”光緒庚子之亂後,僅餘觀址。民初,張學良在觀址建東北陸軍大學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1948年西直門新街口一帶的東新開衚衕和東北陸軍大學

據居住西直門老人說:日本統治時期,這裡曾駐紮著日本的一個憲兵隊,後改為華北學堂,解放後,這裡先後改建成了華北中學第二師範學校第八十七中學,而後又改建成了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學院,六十年代在教育學院的操場上建立了女十中新校(後改157中,現為北京市教育學院西城分院附屬中學),老人最後還遺憾地說:“崇元觀要是還存在的話,逢年過節時一定和現在的白雲觀一樣熱鬧”。

  • 寶產衚衕 寶禪寺變遷

明代稱

寶禪寺衚衕,因內有寶禪寺而得名。1911年後一度稱寶禪寺街,俗稱寶禪寺。1965年改稱寶產衚衕。寺今僅存殘殿,由照明設備器材廠使用。

寶禪寺,原為元代古剎,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據《北京市志稿——宗教志》記載:“寶禪寺在武王侯衚衕。寺為元普慶寺舊址至大元年(1308)立,為裕聖太后報德作也,又為安御容之所。明成化六年(1470),內官麻俊即寺基復建,賜額‘寶禪’。清康熙、乾隆年間重加修葺。寺內有明尚書萬安、學士彭華、尚書甘為霖三碑。又康熙年間大學士明珠乾隆年間大學士傅恆先後修葺,立碣以記其事。”

這裡記載“寶禪寺在武王侯衚衕(現西四北八條)”,跟原記載寶產衚衕不符,經過查找資料,得到一則故事:寶禪寺香火旺,被大廟

廣善寺看中了風水,將其逼走,寶禪寺就搬到了南邊武王侯衚衕長壽庵,逼走了庵裡的尼姑,正所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只能啃地皮”。“小魚”因禍得福,寶禪寺遺址在西四北八條得以延續,而在寶產衚衕的廣善寺,自以為佔了大普慶寺和寶禪寺的風水,可以延續香火,誰知幾十年後,就被徹底的抹平了,沒留下任何痕跡。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原寶禪寺西,現福綏境派出所所在地清時曾為魁公府,即清裕親王最後一代襲爵者鎮國公魁璋之府,魁公府與寶禪寺均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 祖家街 “貳臣”祖大壽

祖家街在趙登禹路西側,明朝屬河槽西坊,當時稱大橋衚衕。後降清明將祖大壽搬來,便改名祖家街,1965年又更名為富國街,延續至今。

祖大壽,明末將領,遼寧興城人,先祖世代守衛寧遠。說起他來可能很多人不甚清楚,但是提起他的親戚吳三桂可謂家喻戶曉,他姐姐是吳三桂的繼母,吳三桂應算是他的外甥。

他本人曾是明末愛國軍事家袁崇煥

手下的一員干將,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後因袁崇煥被誣陷入獄,他憤而率兵出關,後經幾次反覆,最終降清。清兵入關後,他在祖家街的宅邸裡住了12年,直至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在此病故。他死後住宅改為祠堂,稱祖大壽祠。同時,也因其投降且事二主,被寫進《清史·貳臣傳》中。

清雍正八年(1730)在此設八旗官學,正黃旗官學,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後改設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1950年改為北京市第三中學。1913年至1918年,著名作家老舍在此就讀。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打通平安大街和擴建趙登禹路時都特意避開了祖大壽祠。北京三中在學校擴建時,也特地將新教學樓建在西邊,保留了原有的古建築。現在的三中,傳統祠堂與嶄新的教學樓東西分列,各得其所。

  • 報子衚衕 明時建有皇家印刷廠

報子衚衕,即現在的西四北三條,明時稱箔子衚衕。箔子是用葦子稈或秫秸編成的簾子,又叫葦箔,是一種建築材料,塗上金屬粉末或裱上金屬薄片的紙也稱為箔,用以作紙錢。當時,這條衚衕裡因有這類作坊和商鋪而得名。清代時又按諧音改稱雹子衚衕豹子衚衕報子衚衕

衚衕里路北3號曾是明代的

外漢經廠。明代在皇城地安門內設有漢經廠,是專為皇家刻印佛經、儒家經典和皇家文件的機構。後來又在這條衚衕裡設有同樣機構,相對於皇城內的漢經廠,這裡叫外漢經廠。宮裡負責書寫抄錄的太監年老後,往往被派來看守外漢經廠。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外漢經廠奉令改建為皇家廟宇隆長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曾重修。寺內有一尊近5米高的銅佛,造型為毗盧佛身,下有千瓣蓮座,每瓣上都刻有一小佛,稱為千佛繞毗盧。此佛雕刻精湛,造型優美,是不可多得的佛像珍品,現移至法源寺內。

現隆長寺山門和其後的幾重殿堂仍在,石門額上書“赦建護國聖祚隆長寺”,字跡仍依稀可辨。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西四北三條39號是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1904年—1958年)故居。程先生1937年買下此宅,直至逝世前一直在此居住。故居現保持原建築格局,程先生用過的劇本、戲裝、生活用品等也均保存完好。現故居為程先生後人居住。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 白塔寺

白塔寺是妙應寺的俗稱,舊址是遼時的永安寺元世祖忽必烈在營建大都城時,於至元八年(1271)敕令在遼塔遺址處建白塔。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主持監造,八年後建成。同年以白塔為中心,修建了面積約16萬平方米的大寺院,名大聖壽萬安寺,此地成為皇家進行宗教活動和百官習儀的中心場所。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至正二十八年(1368),天降大雨,大聖壽萬安寺遭遇雷火,唯有白塔倖免。明宣德八年(1433),宣宗敕令修繕白塔。天順元年(1457)重修。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修寺廟並敕御製碑。乾隆皇帝在重修白塔時,將手書經咒、大藏經等藏於塔剎處。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將寺內歷代供奉之寶器和經卷掠奪一空。宣統元年(1909)對寺廟進行了整修。

名說北京第十一期|帶你坐7路公車遊趙登禹路

1997年,政府提出“打開山門、亮出白塔”,拆除了白塔寺副食商場。2003年,完成了白塔寺西側的騰退修繕工程,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

2013年啟動白塔寺藥店降層工程,使白塔寺的身影一目瞭然。現由北京市白塔寺管理處管理使用。

幾百年過去了,早已不見金水河河水流淌,不見大明濠水流潺潺,但見柏油路平平坦坦,路旁綠樹成蔭,車水馬龍,秩序井然。

而為這條路冠以的名字——趙登禹路,正是曾經為了北京城、為中國,奮勇殺敵以致犧牲的英雄,他以愛國奮進、昂揚不屈的精神永遠指引著我們前行。

圖部分源自網絡,文摘自《“打虎將軍”趙登禹》《西四北頭條至北八條——元代衚衕遺存》、《坐落在西直門的崇元觀》、《文物古蹟覽勝 西城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