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移民雜談20:華沙34屆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爲何如此貧窮悽慘

作者簡介:Mallory,碩士學位,有互聯網領域創業及波蘭文化領域投資經驗,對波蘭中小學留學有非常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及孩子在波蘭本地課外發展的各種資源。用自己的話總結就是,搞過IT,當過果農,搞過波蘭電影,參與過波蘭重大項目投資,有點雜。

2018年12日-21日是第34屆華沙國際電影節,在華沙科學文化宮你可以欣賞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全部都有英語字幕,影票價格15-20茲羅提,比平常普通院線的還要便宜,如果對電影感興趣推薦去看看,通過電影,可以瞭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波蘭移民雜談20:華沙34屆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為何如此貧窮悽慘



本文的重點不是來講華沙電影節的歷史或信息,而是要聊聊中國電影的文化傳播。本次華沙電影節,唯一在院線放映的中國電影是“ MAŁA YUN JI” 《矮婆》,上海電影節負責人、本片的導演均到場助陣,以一個非專業電影愛好者的眼光來評論,電影拍攝手法很好,導演真的非常用心,故事很流暢,讓你忍不住想要看主人公命運的發展,從電影藝術水平的角度,個人認為值得稱讚,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電影講述的是:12歲的留守兒童雲潔(外號矮婆),在山村裡與腿腳殘疾的奶奶及兩個妹妹相依為命的故事,她在上學的同時,還負擔著繁重的家務,艱苦的日子裡,部分同學不得不輟學,相繼離家,南下打工。而奶奶的突然離世,使她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開始獨立面對殘酷的生活和人生。這是一部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民工、教育為題材的公益電影,導演的初衷是通過紀錄片的形式,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去關注這部分人群,為她們做點事情。


波蘭移民雜談20:華沙34屆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為何如此貧窮悽慘



我本人非常喜歡電影文化,在我的理解,電影不僅僅是講故事,電影同時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意識形態,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成為了文化傳播的主流工具,尤其是在國際舞臺上也是展現我們中國精神、中國風采,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舞臺,我一直不明白,像《矮婆》這樣的電影放到國際電影節上,在傳達什麼?傳達中國的貧瘠落後,人民生活疾苦?在迎合外國人的口味?這部電影是一帶一路等送展影片,跟一帶一路有什麼關係,難道一帶一路也是在傳播中國人民的疾苦?


波蘭移民雜談20:華沙34屆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為何如此貧窮悽慘



電影結束後,同去的波蘭友人問我,這是中國哪裡啊?我去的中國也有十幾個城市怎麼從來不知道有這樣的地方,所有城市都是高樓林立,開玩笑的說難道我去的不是中國?至少我看到的,在這個人波蘭身上,我們通過我們的電影所體現的和傳達了一個貧瘠疾苦落後的中國形象,我相信該場電影小100號波蘭人無一例外也有同樣的感受。但為什麼這樣的故事情節會被選中,這樣題材的電影和中國的主流社會生活吻合嗎?選送到國際舞臺究竟有何重大意義?


波蘭移民雜談20:華沙34屆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為何如此貧窮悽慘



回顧一下從我所知道的曾經獲得國際大獎的幾部知名中國電影。1989年《紅高粱》(張藝謀),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我奶奶”出嫁路上與轎伕於高粱地裡野合,懷上轎伕的骨肉嫁給了李大頭,影片裡“我爺爺”往酒缸裡撒尿無意中釀出好酒,片中還展示了抗日戰爭期間血淋淋的殺人剝皮場景。

《本命年》(謝飛),1990年出品,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及傑出個人成就獎,講述了北京青年李慧泉在本命年愛情受挫、犯罪、死亡的故事。

《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1991年出品,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

《秋菊打官司》(張藝謀),1992年。小山村裡,村婦秋菊的丈夫王慶來在與村長爭執時被對方踢傷下體,整日躺在床上。秋菊氣不過,一紙訴狀將村長告到了鄉政府。鄉政府調解後,村長把鈔票直接扔在地上拒不道歉。秋菊被激怒,立誓要討個說法,於是她挺著個大肚子和妹妹來到縣城,開始了漫漫告狀路。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女演員獎。

《活著》(張藝謀),1994年,文革苦難。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最佳男演員獎。

《過年回家》(張元),1999年。講述的是農民工小三與大學生阿璟在外務工謀生,過年回家的一系列遭遇。女主角因為五塊錢引發的誤殺,被判入獄。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1999年。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我的父親母親》(張藝謀),1999年。根據鮑十小說《紀念》改編,兒子駱玉生在城裡工作,有一天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家奔喪。父親是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一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教書,駱老師莫名地被打成右派,被帶走了。她堅決拖著疲累身軀遠行找尋,幾經辛苦,人平安回來,兩人相愛四十年。2000年該片在第五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銀熊獎。

《鬼子來了》(姜文),2000年。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盲井》(張揚),2003年。三個農民挖煤工,在私人煤礦其中兩人砸死另一人,謊稱是塌方砸死的,索賠,一個謊稱死者表哥騙到錢,離開的路上拋棄骨灰,喝酒,逛窯子。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獎。

《雞蛋和石頭》(黃驥),2012年。十四歲的初二少女姚紅貴和舅父母在農村生活,她正在惶恐地等著遲遲不來的月經。紅貴有個男朋友阿九在礦上做工,平時紅貴常給他送雞蛋,阿九拿石頭刻印章也很有一套。該來的始終要來,紅貴終究是懷孕了,孩子很快被打了。終於,春天來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金虎獎。


波蘭移民雜談20:華沙34屆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為何如此貧窮悽慘



當我一一地研究了這些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電影之後,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獲國際大獎的電影確實不少,但是幾乎都是一個基調:貧窮落後、惡習舊俗、病殘醜惡!這些曾經讓電影人和觀眾感到自豪的影片,此刻卻讓我感到無盡的壓抑!這些獲獎影片,對中國人來說,都是好影片,可以讓我們深刻理解影片所揭示的內涵和時代背景,但是對於絕大部分不瞭解中國的外國人來說,當他們看了這樣的電影,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電影代表了中國的全部,這些電影真真切切地成了強化中國愚昧落後與貧窮醜陋的有力工具了。


在反觀好萊塢電影,在好萊塢大片中,美國軍人都是拯救世界的英雄、正義的化身,要麼就是美好的愛情,強大的科幻技術,腦洞大開的思維,傳達的永遠都是正向的、美的東西。我們有那麼多的好電影,展示中國人民努力奮鬥的精神,展示我們中國人聰明智慧,展示我們強大淵博的中國文化,為什麼不讓這些電影走出國門走到世界的舞去展示一個多元化飛速發展的中國。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在跨文化傳播領域內,與其它傳播方式相比,電影是最直觀、最有力的傳 播工具,在傳播影像、娛樂眾人的基礎上,更多的承載著文化的意義,換句話說,電影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播,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正能量的電影去展示中國人的精神。

波蘭移民雜談20:華沙34屆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為何如此貧窮悽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