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曲100公里,为何几万德国精锐山地部队走了3年也没走完?

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战争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希特勒又为何会对犹太人如此仇恨?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战争中的启示与实录......



▼▼▼

在1940年12月时,德国高层就已经决定配合芬兰军队向苏联展开一次辅助攻势,配合正面战场的“巴巴罗萨”行动。这次行动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夺取苏联北部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而它也是苏联能获取西方盟国物资的一个重要途径。拿下它,不仅可以切断盟国对苏联的海上援助,对苏军的士气无疑也是一次重大打击。

为了展开这次代号为“银狐”的辅助攻势,德国人筹备了“挪威”集团军,下属4个德国师,2个芬兰师的兵力用于对摩尔曼斯克的突击行动。然而,现实远比德国高层想的要复杂的多。


曲曲100公里,为何几万德国精锐山地部队走了3年也没走完?


▲英美对苏的“北极航线”最主要的港口:摩尔曼斯克与阿尔夏格尔斯克,作为苏联北部少有的不冻港,在战略上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数盟国海上的运输物资也是经由这两条补给线路运输至苏联内陆与前线,切断它们,无疑将对卫国战争的走向构成一定影响。


曲曲100公里,为何几万德国精锐山地部队走了3年也没走完?


▲爱德华·迪特尔(1890-1944)在“银狐”行动中所指挥的“挪威”山地军(下属第2、第3山地师)将承担攻打摩尔曼斯克的重担,然而这位在1940年的纳尔维克防御战中大放异彩的山地兵将军,指挥数万德国山地精锐却始终走不完在拉普兰地区这100公里路。

作为在东线战线最北段发起进攻的德国精锐,第2、第3山地师在得到进攻命令后随即取消了所有的休假,进入了紧张的战前训练当中。然而山地兵们在战前就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障碍:军官们拿着过时的地图来分析战情;指南针在这个地处北极圈的区域完全失灵,辨别方向只能依靠太阳、星星;迪特尔的部下缺乏冬装与白色的迷彩服,而上面的补给却迟迟没有送到;与此同时,现代化的车辆在拉普兰的极地也派不上用场:因为汽油很快就会冻成一团疙瘩,连防冻剂也无可奈何!

在翻过无数险要的地形之后,1941年6月22日当日,迪特尔的“挪威山地军”总算抵达了芬兰与苏联的边境。在过了一周以后,“银狐”密令才姗姗来迟,就此,迪特尔的山地兵们对苏联的进攻开始了。


曲曲100公里,为何几万德国精锐山地部队走了3年也没走完?


▲1941年“银狐”行动开始后德军向摩尔曼斯克方向挺进的战局图。北方的“挪威”山地军挑起了整个战线的大梁,负责进攻摩尔曼斯克,而南方的第36军自苏芬边境的罗瓦涅米(Rovaniemi)地区向苏联的萨拉地区(Salla)发起进攻。


曲曲100公里,为何几万德国精锐山地部队走了3年也没走完?


▲“银狐”行动发起后,德军士兵越过苏芬边境,开始了进攻。

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雪绒花”们突破了数支苏军的防御阵地,在1941年7月2日时杀到了距离摩尔曼斯克仅60公里的利察河一线。然而由于补给陷入停滞,迪特尔不得不暂停了进攻。虽然补给在5日恢复,但连战4天,德国人仍然没能越过利察河,在河东岸立足。这里,无疑也是德国人在拉普兰地区所能推进的最远的地方了。

“雪绒花”们在拉普兰还要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由于遍地冻土层,在挖掘散兵坑和堑壕时,一铁锹下去甚至连个坑都不会有!为此,德军甚至不得不出动炸药,将冻土层炸开,才能在这里挖开一道浅浅的战壕,用于防御!

在1941年-1942年初转入防御之后,拉普兰地区的德军似乎被人遗忘了。而在1942年4月-5月底,苏军在此地段发起的进攻一度让德国人好不容易在利察河附近修筑的防御阵地功亏一篑。然而由于天气原因使得苏军的攻势陷入停顿,得到援兵的德军最终收复了失地,将战线稳了下来。

在1942年6月-1944年6月期间,拉普兰地区再也没有大规模的交战。而受制于补给和地形的德军再也没能有机会突破苏军的防御,挺进那座距离他们只有100公里之遥的战略城市——摩尔曼斯克了。

曲曲100公里,为何几万德国精锐山地部队走了3年也没走完?

▲让德国人十分头痛的苏联海军步兵,在1942-1944年两年当中,不时地会乘坐小艇发起突击行动,威胁德国山地兵们脆弱的补给线。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944年10月德国人彻底撤出拉普兰地区

曲曲100公里,为何几万德国精锐山地部队走了3年也没走完?

曲曲100公里,为何几万德国精锐山地部队走了3年也没走完?

▲在拉普兰地区的德军往往只能依靠马匹和驯鹿这些畜力,才能将火炮和必须的物资送上阵地。而双方的雪上巡逻队也在这块怪石嶙峋,遍地冻土的极寒地带你来我往,直到德国人撤出苏联与芬兰地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