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楊振寧的話:“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

淡曲丶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體來說,老美教育是分類別的。

美國中學裡,有三分之一隻要學生到校就行。

還有三分之一,只要學生考試能夠通過就行。

但剩下三分之一,學生學習強度和競爭情況,並不亞於中國所謂頂尖的中學。

美國是個競爭的社會。如果不是讀書的料,自然社會也有很多機會給你。

但既然選擇了認真學習,想通過教育出人頭地,就要按照美國教育的遊戲規則,接受競爭。

美國很多優秀的高中,學風嚴謹,老師水平很高,學霸級別學生也很多。


為了不在競爭中失利,美國很多中學生也很拼,尤其是華裔。

一個華裔家長回憶:當年我女兒是瘋狂學習,每天甚至只睡4個小時;他們課外活動豐富,特長“傍身”;同校的家長們都關注教育,90%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請家教……為了考名牌大學,為了培養孩子,美國家庭拼了。

很多美國中學,入校就要進行分班考試,進入不同的班級。

這種似乎似曾相識,也就是類似於中國的分班。

大體上,學霸往往會在一個班,這樣競爭就更激烈,從而使得學校出現頂尖的學生。



有意思的是,美國中學放學是比較早的。

儘管下午3點就放學,但學生要花大量時間完成作業,預計、複習,所以往往也工作到深夜。

為什麼這麼拼,是因為名校錄取率低。

哈佛收到34302份申請,錄取2032名,錄取率為5.9%;普林斯頓收到26664份申請,錄取率7.9%。

在美國,大學有3000所,基本只要你願意上,成績尚可,就可以上。

但是,在這麼個競爭社會,機會會優秀留給美國名校畢業生,普通大學生就業會比較困難。



然而,美國優秀高中並不是單純看分數,這是中美最大不同。

原因也是大學錄取的標準不同。

據顯示,今年申請哈佛大學的學生中,SAT閱讀、數學和寫作成績超過700分的申請人分別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800人從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當同學們在成績上難分勝負時,課外活動成為競爭的又一個戰場。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在美國大學申請表上一直有“特長”欄,學生不僅需要列出特長,表格下有“得獎地區:州、全國、世界”的等級提示。如果不是成績斐然,不算特長,特長必須“與眾不同”。特長欄空白的學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錄取。



所以,學生除了分數以外,把大量時間投入課外活動,尋找自己“與眾不同的亮點”。

以一個華裔學生為例:除了週末要去音樂學院學習,每天練琴外,她的課餘時間被各種活動填滿:辦校報,採訪、寫稿;參加網球訓練,每週1小時;和同學創建社團,去社區為植樹籌款;此外,還有她最喜歡的校數學隊訓練。她帶領的團隊曾奪得當地100多所中學參與的數學比賽第一名。此類校園俱樂部在美國中學裡非常流行,主流的俱樂部有辯論隊、奧林匹克科學社團,校報,數學隊等。它們往往採取積點制,俱樂部成員要通過比賽次數和比賽表現積攢“積分”。

這些課外活動都在下課後,時間至少兩小時,進入決賽後花費的時間更多。學生們回家最早是吃晚飯時間,有時是七八點,然後再投入作業。“晚上12點睡覺算早的,凌晨一二點睡覺是常態。”

“很多美國孩子從小就參加各種活動,其實是為了發現自己的擅長點,這樣一來,他們興趣愛好很多。但必須承認,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專長,並不容易。”

所以,真正優秀的美國學生,分數只是一方面,還有自己擅長的領域。

楊振寧認為的美國教育不如中國教育,估計指的是三分之二的中學,他們對於學生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夠畢業就行,最多是可以進入還算可以的大學。

但是,美國剩下三分之一大學培養的人才,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薩沙


這次楊振寧讚揚了中國的教育。很多人認為,楊振寧總是讚揚中國的一切,捨不得批評中國。實際上,楊振寧還是批評過中國的教育制度的。比如,1972年7月,楊振寧在他第二次回國訪問中,就開始坦言中國科學發展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楊振寧強調,中國的科學教育事業想要進步,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楊振寧說,中國一直不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而是喜歡“搞現成的”,這樣是不穩固的。楊振寧向中國方面提出建議,他說,政府應採取一個多注意基礎科學的政策,要抓好基礎課的教學,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毛接到楊振寧的建議後,向周傳達了指示。不久,一些被關閉的大專院校開始重新招生。雖然只是一些“工農兵”學員,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已經難能可貴。鄧出山後,全面恢復高考,這一改變中國人命運的決策,多多少少也受到了楊振寧的影響。

楊振寧還提出一些比較尖銳的批評,比如,楊振寧當面向周總理提出“片面的平均主義已經毀了中國的科學”。他這樣批評,是有很大的勇氣的。敢言,敢說,直來直去,一直是楊振寧的性格。所以,莫偉院士給中科院副院士周光召學信,說,我看海外科學家都有私心,但有兩個人沒有私心,一個是楊振寧,一個是李政道。楊振寧給中國提意見,都是坦坦蕩蕩,並非是為了諂媚當局,而是一片赤誠。所以,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說,楊振寧由於身為華人,被外國人長期歧視,他在內心是極度維護中國的,他提意見,都是為了中國,都是出於質樸的愛國情懷。李昕還說,楊先生習慣性地為中國的進步而辯護,已經成為他性格的一個部分。這與他從小接受父親的愛國主義思想影響有關,也與他作為華人在美國長期受到歧視的境遇有關。或許,他也有侷限性、片面性;或許,在複雜的時代背景下,他的某個觀點不免帶有幾分“天真”;或許,他的判斷也不一定都是準確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你可以不接受他的任何影響,但是,你不應該懷疑他的真誠。

關於楊振寧說,中國教育不比美國差,關於這個觀點,我們沒有必要深究,可以當成是一個老人的一家之言。中國的基礎教育確實打得很牢固,初中就學到了外國大學才教授的知識,但是中國學生往往要到外國上博士才能獲得大的學術成就。外國對教育上的理念和中國有所不同,但外國並不是不重視基礎教育,一些有學習興趣的外國年輕人,他們的基礎也很好。只不過,中國是強迫所有的人都學儘可能高深的知識,外國是鼓勵有興趣的人學高深的知識。一個被動學習,一個主動學習。


懷疑探索者


楊振寧在人民日報曾經做過一個直播,在直播中,他提了一句:「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

我們都知道,看一句話,一定要看上下文。楊振寧主要的觀點在於,美國的中學中,不管哪個學校,都有吸毒的。

這是一個非常有力的理由。人一旦染上毒品,基本上前程就算是毀了。有的人可能用概率說事,但要注意,這裡的概率關係是「相乘」的關係,而一般的概率期望,是用相加的關係計算的。

什麼意思呢?每天有50%的概率給你一塊錢,還有50%的概率不給你錢。那十天之後,最有可能的是你有五塊錢。這些收入是可以相加的。

但另一種情況就不一樣了,每天你有50%的概率資產翻三倍,也有50%的概率歸零。那你做不做?理性的答案是:絕不會去做。因為只要一次歸零,再怎麼翻倍就都是零。這是乘法,不是加法。

讓普通的孩子去毒品氾濫的地方,就是在賭自己不會變成那個0.

不過內容還是要全面的看,楊老還說了另兩個觀點:

一、如果孩子處於前1%的那部分,可以儘早出國培養;

二、研究生、博士階段,還是美國的教育好。

第一點,如果孩子處於前1%的那部分,可以儘早出國培養。是因為,雖然國外中學教育的平均水平低,但上限大大高於中國。如果真的出類拔萃,能夠提供的資源會遠超國內。

第二點,主要在於科研經費、學術氣氛。國外的學術交流頻率會顯著大於國內,而且發展出的學術人脈在後來的發展中也非常重要。


章彥博


楊振寧 在5 月 11 日做客人民日報客戶端在線直播,暢談大型對撞機爭議、美國教育以及諾貝爾獎等熱點話題。他其中說到,有些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好,其實並非全部真相。

楊振寧認為,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他還表示,提出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教育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這些論述概括起來可以說是:

高中和本科階段,在國內接受教育比較明智,因為:

1. 美國的基礎教育和本科教育,現在不一定比中國好;

(如果你有朋友或者親戚有小孩在國外,你就會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2. 孩子年紀過於小,放出去容易出問題(楊振寧先生還特地講了一個吸毒的例子)。

不過後來,他又強調:

碩士、博士階段,建議去去美國接受教育,這是非常好的

其實,如果你如果你瞭解中華文化和美國人,你就會發現楊振寧先生這段話的本質是什麼。

你會發現從古代到現在,中國人無論是讀四書五經還是現在的高考,都是大家讀一樣的教材。至少大家在本質而非形式上,都能看到希望。

而美國的傳統是原有西方,特別是英國。那種西方貴族式的教育就強調,

每個人其實是讀不一樣東西。貴族和平民所學習的東西,根本就是不一樣的

雖然美國是個現代民主國家,但很多西方傳統卻被潛移默化地繼承。

為什麼很多優秀的學生會被耶魯哈弗拒絕,而小布什智力級別的人卻可以進去混日子。因為他們的父母都給這些名校中的一個或一些捐過錢。

坦白講,這些名校的確會收攬一些精英替自己裝點門面,但其更主要的內容,是讓那些貴族富豪的世家子弟有個可以社交的地方。

在楊振寧直播中,他還強調,對於那1%的頂尖的學生,儘早去美國接受教育,會非常好

因為美國的名校雖然是世家子弟的社交場所,但為了整個統治階級能夠有足夠人才使用,一定會集合各方面的精英,讓他們伴隨在官二代和富二代身邊。這在美國這種社會,也是很合情合理的。

所以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的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已經長期在中國生活的人來說。畢竟,很少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視自己為路人。可是在美國自由傳統裡,只有上帝,父母不應該干涉子女,尤其是成年之後的子女

當然,如果你家有點錢或者有點權,又仰慕美國,希望孩子今後就在美國作為一個草根討生活,從而避開中國的經濟崛起。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我們這些普通的中國人來說,至少美國一般的平民教育的確不行,名校科技精英的教育除外。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作為關心、研究、以及投身中美教育事業的人,我很感興趣這個話題。咱們看看楊振寧的原話是什麼首先,然後看看是否有道理還是偏頗。以下的言論是楊振寧在2012年接受採訪時談到的中美教育。

中國的教育不比美國的差,而是比美國的好,我堅持認為是這樣的。在中國不是念得最好的小孩,到美國中學、大學去唸書,都會變成佼佼者,這說明中國的教育不錯,確實壓力很大,可是有效果。所以這些孩子去到美國的任何一所中學、任何一所大學,好的、不好的,所有的中國學生平均起來都比美國學生好,這就證明中國的教育是成功的。

按照楊振寧的邏輯,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楊振寧首先是非常贊同中國的小學中學教育的,認為要求嚴格壓力大的中小學教育能夠鍛煉出一批好學生,這些學生未來的發展會很好。如果我們單純來看基礎教育對知識基本功的鍛鍊,有不少實證研究都表明了中國基礎教育的紮實。楊振寧此言不虛。

但是,楊振寧提供的邏輯中,“中國學生平均”比美國學生好,卻不足以像我們證明一個教育的全貌。楊振寧的潛在含義,其實是平均來說,中國教育能夠培養出標準化水平不錯的孩子,但很多人意識到了,這種一刀切的教育會不會有自己的弊端,只從知識基本功來看教育效果,是不是很片面?除了基本功,我們教育看重的批判性思維,個人獨立意識,創新意識自主性,甚至道德水平和抗挫能力合作精神呢?

假如我現在有一個孩子要念本科,你問我他是在清華念好,還是在哈佛念好,我的回答非常清楚:在清華念本科比在哈佛念本科好。可是如果他是要念研究院的話,那麼他在哈佛比在清華好。為什麼呢?因為哈佛最前沿的研究工作要比清華領先。 我認為是這樣:一個八九十分以下的孩子,在中國受教育要比在哈佛受教育來得好,他可以有更紮實的知識,他可以有更穩紮穩打的學習態度;一個九十幾分以上的學生,到哈佛去唸研究院要比在中國來得好,因為哈佛的前沿研究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楊振寧談到的這種因材施教,按照個人情況選擇教育的理念我非常同意。我們可以猜想,他對中國教育更好的評價,也是認為對於大多數平均水平的學生來說,其實擁有更好的基本功更重要。

然而,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是要做科學研究需要有紮實的基本功,真正前言的科學研究也遠遠需要更多創新和前沿環境。按照因材施教的邏輯,我觀察到很多留學生在美國的環境中,確實得到了很不錯的全方面的發展。他們也許比不上國內學生的基本功,但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某些領域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來說,每個孩子生活幸福的模式不同,在不同教育中看重培養的素質中,到底哪一種更適合自己,也是應該每個孩子自己確定的。作為教育者和父母,我們做任何教育選擇時,都應該全方位考慮。對於大牛人士對不同教育體制的評價,更要看他的內涵,適應對象。

相信中美教育都會培養出優秀、幸福的人,也都值得不斷互相學習進步。


圖書館員丁丁


楊振寧,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瞭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這篇文章中,我並不想談楊振寧被某些媒體不斷扭曲誇大的事件,僅僅只談他為什麼會認為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



楊振寧對於中國的教育持肯定的態度,認為美國的教育不是絕對比中國好。由於中國學生的成長環境與美國不同,在不適當的年齡段去美國讀書,可能產生反作用。再者美國的基礎教育方面沒有中國好,學生在接受美國的基礎教育時,不一定能提高學習能力與水平。



按照楊振寧的邏輯,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楊振寧首先是非常贊同中國的小學中學教育的,認為要求嚴格壓力大的中小學教育能夠鍛煉出一批好學生,這些學生未來的發展會很好。如果我們單純來看基礎教育對知識基本功的鍛鍊,有不少實證研究都表明了中國基礎教育的紮實。楊振寧此言不虛。

但是,楊振寧提供的邏輯中,“中國學生平均”比美國學生好,卻不足以像我們證明一個教育的全貌。楊振寧的潛在含義,其實是平均來說,中國教育能夠培養出標準化水平不錯的孩子,但很多人意識到了,這種一刀切的教育肯定是會有自己的弊端的。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更多問題歡迎關注交流,成長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許悠然


楊老先生說,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聽了楊老很爰國,我很受感動。一,想問楊老,你科學技術成材,發揚光大 最後成了舉世無雙的偉大物理泰斗,你是在中國博學成才去美國的嗎?還是去了美國騙來的成果?為什麼你不在中國獲諾貝爾獎,而是在美國以美國人身份獲得諾獎?二,旣然美國的教育不比中國好,你的兒女,孫輩,為什麼你不叫他們放棄美國國籍回中國來享受中國比美囯更好的教育?而且你的兒女在美國都是教授,醫學博士,也像你一樣爰祖囯、 爰社會主義哦!叫 他們以你為範,回囯多作貢獻。……95歲啦!看來,楊老的品德不行,也會吹、騙、拍。難怪,國人對楊老眾說紛雲……


春春150349893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理解一下題目,什麼算是好?

我認識一個孩子,他在美國讀書,從小學讀到初中畢業,學習是全優,特別愛好音樂。在校樂隊中坐第一排,屬於樂隊中的精英學霸。

回國後,也找了一個國內很好的音樂家做家教,第一次見面就很受打擊,這位音樂人說,這位孩子的演奏水平只相當於國內的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的水平。

因為國內音樂分級,以國內的演奏考級標準衡量,的確,中國的教育水平比美國高效的多。

我問了這個音樂家一個問題,中國的音樂家和美國的音樂家比,哪個群體藝術成就更高,他答:“那肯定是美國。” 我問:“為什麼?” 他答:“因為中國音樂人大多到了三十歲,能以音樂為職業的,就把音樂當作工作,到了頂級階段,沒有人能教了,全靠自己鑽研,大多中國音樂人小時候學得太累,大了就只是把它當作工作,並不愛好。”

這個孩子剛回國的時候,常常自己搞搞小創作,譜譜曲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老師嚴格要求,演奏水平提高了,但對音樂的興趣明顯下降了。這孩子目前最關心學校的考試排名。

美國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興趣。中國教育更注重培養孩子找工作的能力。

目標不同,好壞的標準也不一樣。


用戶71474393302


去年5月11日的的早上,已經95歲高齡的科學巨匠楊振寧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完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在線直播。在直播過程中,楊振寧教授說了一句極具爭議性的話,那就是:“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當然,很多人聽到這句話之後深表懷疑:既然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那麼為何那麼多人包括楊教授本人都如同飛蛾撲火一般前往美國深造呢?

但是,楊振寧的這一句話很多人只聽了一半就開始怒了,很少有人聽出楊教授說這句話的言外之意。老楊說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他說的應該是中國在基礎教育方面並不落後於美國。雖然在最尖端的高尖端人才的對比上美國佔據一定優勢,但在基礎教育層次,中國的教育模式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在很多人的思維定勢中,美國的高尖端人才之所以這麼多,是因為他們的基礎教育相當紮實,應該如同鐵桶一般,所以很多中國家長哪怕傾家蕩產也要把孩子搞到美國去接受傳說中的“最優秀的教育資源”。但是這些崇洋媚外的家長把孩子送過去之後,是不是每個人都被培養成愛因斯坦一般的存在呢?

美國的大部分公立中學差不多都是注重學生張揚個性,那些學校以一種“放牧”的方式培養學生。自律性比較高的人在這樣的學校自然可以學有所成,甚至會有一番不俗的成就,但自律性比較差的人在這樣的學校能成為高尖端人才嗎?那些人在美國的學校中學到的不是知識,而是形形色色的壞習慣和不良嗜好,甚至跌入墮落的萬丈深淵。

中美兩國的教育模式迥乎不同,也同樣利弊參半。自律性較差的學生在中國可以得到很好的磨練和培養。比如衡水中學或者毛坦廠中學,雖然國內這樣的學校在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爭議,但對於寒門學子而言,去這樣的學校遠比去美國那些放任自流的公立學校要適合得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的基礎教育都是“豆腐渣工程”,至少美國的私立學校都相對而言比較嚴格,很多美國家長都對管理甚嚴的私立學校情有獨鍾。如果衡水中學這樣的學校設立在美國,估計也有大批美國家長削尖了腦袋把自己的孩子往這樣的學校送。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的 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學校系統,各位不妨找個時間去了解一下。

說難聽一些,美國大部分學校的教育方式大多采用的是“放養”的方式挖掘學生個性,而國內的大多數學校採用的是“圈養”的方式傳道授業,二者各有千秋,殊途同歸。不管老楊說的話出自於什麼樣的心理,總有一定的道理。

退一萬步講,如果老楊把“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這句話中的“不”去掉會怎麼樣?歡迎各位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微雨潤苗


請問楊先生:你的成就是不是在美國獲得的呢?在祖國最需要人才,在錢學森等科學家冒著坐牢的風險轉道香港千里迢迢回國報效的時候您在美國吧?在您垂垂老矣功成名就之後您回來了,祖國最好的學校給您最好的待遇,並且您還收穫了您的黃昏愛情而且創造了82迎娶28新娘的記錄,這時您在國內吧?如果您罵國內教育不好,我們覺得是應該的,然而您在美國生活了一輩子,想你回來你不回來,臨老了你回來了,你卻大罵美國教育不如中國?您這不是農夫與蛇、東郭先生的現實版嗎?不是這個話題對不對?而是您這種有奶便是孃的人生觀讓我們所不齒!好好的安寧的過您的晚年幸福生活吧,把您的“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日子繼續下去,直到創造另外一個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