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杨振宁的话:“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

淡曲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体来说,老美教育是分类别的。

美国中学里,有三分之一只要学生到校就行。

还有三分之一,只要学生考试能够通过就行。

但剩下三分之一,学生学习强度和竞争情况,并不亚于中国所谓顶尖的中学。

美国是个竞争的社会。如果不是读书的料,自然社会也有很多机会给你。

但既然选择了认真学习,想通过教育出人头地,就要按照美国教育的游戏规则,接受竞争。

美国很多优秀的高中,学风严谨,老师水平很高,学霸级别学生也很多。


为了不在竞争中失利,美国很多中学生也很拼,尤其是华裔。

一个华裔家长回忆:当年我女儿是疯狂学习,每天甚至只睡4个小时;他们课外活动丰富,特长“傍身”;同校的家长们都关注教育,90%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请家教……为了考名牌大学,为了培养孩子,美国家庭拼了。

很多美国中学,入校就要进行分班考试,进入不同的班级。

这种似乎似曾相识,也就是类似于中国的分班。

大体上,学霸往往会在一个班,这样竞争就更激烈,从而使得学校出现顶尖的学生。



有意思的是,美国中学放学是比较早的。

尽管下午3点就放学,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作业,预计、复习,所以往往也工作到深夜。

为什么这么拼,是因为名校录取率低。

哈佛收到34302份申请,录取2032名,录取率为5.9%;普林斯顿收到26664份申请,录取率7.9%。

在美国,大学有3000所,基本只要你愿意上,成绩尚可,就可以上。

但是,在这么个竞争社会,机会会优秀留给美国名校毕业生,普通大学生就业会比较困难。



然而,美国优秀高中并不是单纯看分数,这是中美最大不同。

原因也是大学录取的标准不同。

据显示,今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中,SAT阅读、数学和写作成绩超过700分的申请人分别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800人从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当同学们在成绩上难分胜负时,课外活动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战场。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特长”栏,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表格下有“得奖地区:州、全国、世界”的等级提示。如果不是成绩斐然,不算特长,特长必须“与众不同”。特长栏空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



所以,学生除了分数以外,把大量时间投入课外活动,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

以一个华裔学生为例:除了周末要去音乐学院学习,每天练琴外,她的课余时间被各种活动填满:办校报,采访、写稿;参加网球训练,每周1小时;和同学创建社团,去社区为植树筹款;此外,还有她最喜欢的校数学队训练。她带领的团队曾夺得当地100多所中学参与的数学比赛第一名。此类校园俱乐部在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主流的俱乐部有辩论队、奥林匹克科学社团,校报,数学队等。它们往往采取积点制,俱乐部成员要通过比赛次数和比赛表现积攒“积分”。

这些课外活动都在下课后,时间至少两小时,进入决赛后花费的时间更多。学生们回家最早是吃晚饭时间,有时是七八点,然后再投入作业。“晚上12点睡觉算早的,凌晨一二点睡觉是常态。”

“很多美国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活动,其实是为了发现自己的擅长点,这样一来,他们兴趣爱好很多。但必须承认,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专长,并不容易。”

所以,真正优秀的美国学生,分数只是一方面,还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杨振宁认为的美国教育不如中国教育,估计指的是三分之二的中学,他们对于学生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毕业就行,最多是可以进入还算可以的大学。

但是,美国剩下三分之一大学培养的人才,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萨沙


这次杨振宁赞扬了中国的教育。很多人认为,杨振宁总是赞扬中国的一切,舍不得批评中国。实际上,杨振宁还是批评过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比如,1972年7月,杨振宁在他第二次回国访问中,就开始坦言中国科学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杨振宁强调,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想要进步,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杨振宁说,中国一直不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而是喜欢“搞现成的”,这样是不稳固的。杨振宁向中国方面提出建议,他说,政府应采取一个多注意基础科学的政策,要抓好基础课的教学,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毛接到杨振宁的建议后,向周传达了指示。不久,一些被关闭的大专院校开始重新招生。虽然只是一些“工农兵”学员,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已经难能可贵。邓出山后,全面恢复高考,这一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决策,多多少少也受到了杨振宁的影响。

杨振宁还提出一些比较尖锐的批评,比如,杨振宁当面向周总理提出“片面的平均主义已经毁了中国的科学”。他这样批评,是有很大的勇气的。敢言,敢说,直来直去,一直是杨振宁的性格。所以,莫伟院士给中科院副院士周光召学信,说,我看海外科学家都有私心,但有两个人没有私心,一个是杨振宁,一个是李政道。杨振宁给中国提意见,都是坦坦荡荡,并非是为了谄媚当局,而是一片赤诚。所以,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杨振宁由于身为华人,被外国人长期歧视,他在内心是极度维护中国的,他提意见,都是为了中国,都是出于质朴的爱国情怀。李昕还说,杨先生习惯性地为中国的进步而辩护,已经成为他性格的一个部分。这与他从小接受父亲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有关,也与他作为华人在美国长期受到歧视的境遇有关。或许,他也有局限性、片面性;或许,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他的某个观点不免带有几分“天真”;或许,他的判断也不一定都是准确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你可以不接受他的任何影响,但是,你不应该怀疑他的真诚。

关于杨振宁说,中国教育不比美国差,关于这个观点,我们没有必要深究,可以当成是一个老人的一家之言。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打得很牢固,初中就学到了外国大学才教授的知识,但是中国学生往往要到外国上博士才能获得大的学术成就。外国对教育上的理念和中国有所不同,但外国并不是不重视基础教育,一些有学习兴趣的外国年轻人,他们的基础也很好。只不过,中国是强迫所有的人都学尽可能高深的知识,外国是鼓励有兴趣的人学高深的知识。一个被动学习,一个主动学习。


怀疑探索者


杨振宁在人民日报曾经做过一个直播,在直播中,他提了一句:「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

我们都知道,看一句话,一定要看上下文。杨振宁主要的观点在于,美国的中学中,不管哪个学校,都有吸毒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理由。人一旦染上毒品,基本上前程就算是毁了。有的人可能用概率说事,但要注意,这里的概率关系是「相乘」的关系,而一般的概率期望,是用相加的关系计算的。

什么意思呢?每天有50%的概率给你一块钱,还有50%的概率不给你钱。那十天之后,最有可能的是你有五块钱。这些收入是可以相加的。

但另一种情况就不一样了,每天你有50%的概率资产翻三倍,也有50%的概率归零。那你做不做?理性的答案是:绝不会去做。因为只要一次归零,再怎么翻倍就都是零。这是乘法,不是加法。

让普通的孩子去毒品泛滥的地方,就是在赌自己不会变成那个0.

不过内容还是要全面的看,杨老还说了另两个观点:

一、如果孩子处于前1%的那部分,可以尽早出国培养;

二、研究生、博士阶段,还是美国的教育好。

第一点,如果孩子处于前1%的那部分,可以尽早出国培养。是因为,虽然国外中学教育的平均水平低,但上限大大高于中国。如果真的出类拔萃,能够提供的资源会远超国内。

第二点,主要在于科研经费、学术气氛。国外的学术交流频率会显著大于国内,而且发展出的学术人脉在后来的发展中也非常重要。


章彦博


杨振宁 在5 月 11 日做客人民日报客户端在线直播,畅谈大型对撞机争议、美国教育以及诺贝尔奖等热点话题。他其中说到,有些人认为美国的教育好,其实并非全部真相。

杨振宁认为,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他还表示,提出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这些论述概括起来可以说是:

高中和本科阶段,在国内接受教育比较明智,因为:

1. 美国的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现在不一定比中国好;

(如果你有朋友或者亲戚有小孩在国外,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2. 孩子年纪过于小,放出去容易出问题(杨振宁先生还特地讲了一个吸毒的例子)。

不过后来,他又强调:

硕士、博士阶段,建议去去美国接受教育,这是非常好的

其实,如果你如果你了解中华文化和美国人,你就会发现杨振宁先生这段话的本质是什么。

你会发现从古代到现在,中国人无论是读四书五经还是现在的高考,都是大家读一样的教材。至少大家在本质而非形式上,都能看到希望。

而美国的传统是原有西方,特别是英国。那种西方贵族式的教育就强调,

每个人其实是读不一样东西。贵族和平民所学习的东西,根本就是不一样的

虽然美国是个现代民主国家,但很多西方传统却被潜移默化地继承。

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学生会被耶鲁哈弗拒绝,而小布什智力级别的人却可以进去混日子。因为他们的父母都给这些名校中的一个或一些捐过钱。

坦白讲,这些名校的确会收揽一些精英替自己装点门面,但其更主要的内容,是让那些贵族富豪的世家子弟有个可以社交的地方。

在杨振宁直播中,他还强调,对于那1%的顶尖的学生,尽早去美国接受教育,会非常好

因为美国的名校虽然是世家子弟的社交场所,但为了整个统治阶级能够有足够人才使用,一定会集合各方面的精英,让他们伴随在官二代和富二代身边。这在美国这种社会,也是很合情合理的。

所以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的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经长期在中国生活的人来说。毕竟,很少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视自己为路人。可是在美国自由传统里,只有上帝,父母不应该干涉子女,尤其是成年之后的子女

当然,如果你家有点钱或者有点权,又仰慕美国,希望孩子今后就在美国作为一个草根讨生活,从而避开中国的经济崛起。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国人来说,至少美国一般的平民教育的确不行,名校科技精英的教育除外。

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镁客网~~


镁客网


作为关心、研究、以及投身中美教育事业的人,我很感兴趣这个话题。咱们看看杨振宁的原话是什么首先,然后看看是否有道理还是偏颇。以下的言论是杨振宁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谈到的中美教育。

中国的教育不比美国的差,而是比美国的好,我坚持认为是这样的。在中国不是念得最好的小孩,到美国中学、大学去念书,都会变成佼佼者,这说明中国的教育不错,确实压力很大,可是有效果。所以这些孩子去到美国的任何一所中学、任何一所大学,好的、不好的,所有的中国学生平均起来都比美国学生好,这就证明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

按照杨振宁的逻辑,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杨振宁首先是非常赞同中国的小学中学教育的,认为要求严格压力大的中小学教育能够锻炼出一批好学生,这些学生未来的发展会很好。如果我们单纯来看基础教育对知识基本功的锻炼,有不少实证研究都表明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扎实。杨振宁此言不虚。

但是,杨振宁提供的逻辑中,“中国学生平均”比美国学生好,却不足以像我们证明一个教育的全貌。杨振宁的潜在含义,其实是平均来说,中国教育能够培养出标准化水平不错的孩子,但很多人意识到了,这种一刀切的教育会不会有自己的弊端,只从知识基本功来看教育效果,是不是很片面?除了基本功,我们教育看重的批判性思维,个人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自主性,甚至道德水平和抗挫能力合作精神呢?

假如我现在有一个孩子要念本科,你问我他是在清华念好,还是在哈佛念好,我的回答非常清楚:在清华念本科比在哈佛念本科好。可是如果他是要念研究院的话,那么他在哈佛比在清华好。为什么呢?因为哈佛最前沿的研究工作要比清华领先。 我认为是这样:一个八九十分以下的孩子,在中国受教育要比在哈佛受教育来得好,他可以有更扎实的知识,他可以有更稳扎稳打的学习态度;一个九十几分以上的学生,到哈佛去念研究院要比在中国来得好,因为哈佛的前沿研究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杨振宁谈到的这种因材施教,按照个人情况选择教育的理念我非常同意。我们可以猜想,他对中国教育更好的评价,也是认为对于大多数平均水平的学生来说,其实拥有更好的基本功更重要。

然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要做科学研究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真正前言的科学研究也远远需要更多创新和前沿环境。按照因材施教的逻辑,我观察到很多留学生在美国的环境中,确实得到了很不错的全方面的发展。他们也许比不上国内学生的基本功,但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某些领域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来说,每个孩子生活幸福的模式不同,在不同教育中看重培养的素质中,到底哪一种更适合自己,也是应该每个孩子自己确定的。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做任何教育选择时,都应该全方位考虑。对于大牛人士对不同教育体制的评价,更要看他的内涵,适应对象。

相信中美教育都会培养出优秀、幸福的人,也都值得不断互相学习进步。


图书馆员丁丁


杨振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篇文章中,我并不想谈杨振宁被某些媒体不断扭曲夸大的事件,仅仅只谈他为什么会认为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



杨振宁对于中国的教育持肯定的态度,认为美国的教育不是绝对比中国好。由于中国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美国不同,在不适当的年龄段去美国读书,可能产生反作用。再者美国的基础教育方面没有中国好,学生在接受美国的基础教育时,不一定能提高学习能力与水平。



按照杨振宁的逻辑,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杨振宁首先是非常赞同中国的小学中学教育的,认为要求严格压力大的中小学教育能够锻炼出一批好学生,这些学生未来的发展会很好。如果我们单纯来看基础教育对知识基本功的锻炼,有不少实证研究都表明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扎实。杨振宁此言不虚。

但是,杨振宁提供的逻辑中,“中国学生平均”比美国学生好,却不足以像我们证明一个教育的全貌。杨振宁的潜在含义,其实是平均来说,中国教育能够培养出标准化水平不错的孩子,但很多人意识到了,这种一刀切的教育肯定是会有自己的弊端的。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更多问题欢迎关注交流,成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许悠然


杨老先生说,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听了杨老很爰国,我很受感动。一,想问杨老,你科学技术成材,发扬光大 最后成了举世无双的伟大物理泰斗,你是在中国博学成才去美国的吗?还是去了美国骗来的成果?为什么你不在中国获诺贝尔奖,而是在美国以美国人身份获得诺奖?二,旣然美国的教育不比中国好,你的儿女,孙辈,为什么你不叫他们放弃美国国籍回中国来享受中国比美囯更好的教育?而且你的儿女在美国都是教授,医学博士,也像你一样爰祖囯、 爰社会主义哦!叫 他们以你为范,回囯多作贡献。……95岁啦!看来,杨老的品德不行,也会吹、骗、拍。难怪,国人对杨老众说纷云……


春春150349893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理解一下题目,什么算是好?

我认识一个孩子,他在美国读书,从小学读到初中毕业,学习是全优,特别爱好音乐。在校乐队中坐第一排,属于乐队中的精英学霸。

回国后,也找了一个国内很好的音乐家做家教,第一次见面就很受打击,这位音乐人说,这位孩子的演奏水平只相当于国内的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因为国内音乐分级,以国内的演奏考级标准衡量,的确,中国的教育水平比美国高效的多。

我问了这个音乐家一个问题,中国的音乐家和美国的音乐家比,哪个群体艺术成就更高,他答:“那肯定是美国。” 我问:“为什么?” 他答:“因为中国音乐人大多到了三十岁,能以音乐为职业的,就把音乐当作工作,到了顶级阶段,没有人能教了,全靠自己钻研,大多中国音乐人小时候学得太累,大了就只是把它当作工作,并不爱好。”

这个孩子刚回国的时候,常常自己搞搞小创作,谱谱曲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老师严格要求,演奏水平提高了,但对音乐的兴趣明显下降了。这孩子目前最关心学校的考试排名。

美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中国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找工作的能力。

目标不同,好坏的标准也不一样。


用户71474393302


去年5月11日的的早上,已经95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杨振宁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完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在线直播。在直播过程中,杨振宁教授说了一句极具争议性的话,那就是:“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当然,很多人听到这句话之后深表怀疑:既然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那么为何那么多人包括杨教授本人都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前往美国深造呢?

但是,杨振宁的这一句话很多人只听了一半就开始怒了,很少有人听出杨教授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老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他说的应该是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并不落后于美国。虽然在最尖端的高尖端人才的对比上美国占据一定优势,但在基础教育层次,中国的教育模式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很多人的思维定势中,美国的高尖端人才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他们的基础教育相当扎实,应该如同铁桶一般,所以很多中国家长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把孩子搞到美国去接受传说中的“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崇洋媚外的家长把孩子送过去之后,是不是每个人都被培养成爱因斯坦一般的存在呢?

美国的大部分公立中学差不多都是注重学生张扬个性,那些学校以一种“放牧”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律性比较高的人在这样的学校自然可以学有所成,甚至会有一番不俗的成就,但自律性比较差的人在这样的学校能成为高尖端人才吗?那些人在美国的学校中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形形色色的坏习惯和不良嗜好,甚至跌入堕落的万丈深渊。

中美两国的教育模式迥乎不同,也同样利弊参半。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在中国可以得到很好的磨练和培养。比如衡水中学或者毛坦厂中学,虽然国内这样的学校在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对于寒门学子而言,去这样的学校远比去美国那些放任自流的公立学校要适合得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基础教育都是“豆腐渣工程”,至少美国的私立学校都相对而言比较严格,很多美国家长都对管理甚严的私立学校情有独钟。如果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设立在美国,估计也有大批美国家长削尖了脑袋把自己的孩子往这样的学校送。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的 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学校系统,各位不妨找个时间去了解一下。

说难听一些,美国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式大多采用的是“放养”的方式挖掘学生个性,而国内的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圈养”的方式传道授业,二者各有千秋,殊途同归。不管老杨说的话出自于什么样的心理,总有一定的道理。

退一万步讲,如果老杨把“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这句话中的“不”去掉会怎么样?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微雨润苗


请问杨先生:你的成就是不是在美国获得的呢?在祖国最需要人才,在钱学森等科学家冒着坐牢的风险转道香港千里迢迢回国报效的时候您在美国吧?在您垂垂老矣功成名就之后您回来了,祖国最好的学校给您最好的待遇,并且您还收获了您的黄昏爱情而且创造了82迎娶28新娘的记录,这时您在国内吧?如果您骂国内教育不好,我们觉得是应该的,然而您在美国生活了一辈子,想你回来你不回来,临老了你回来了,你却大骂美国教育不如中国?您这不是农夫与蛇、东郭先生的现实版吗?不是这个话题对不对?而是您这种有奶便是娘的人生观让我们所不齿!好好的安宁的过您的晚年幸福生活吧,把您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日子继续下去,直到创造另外一个记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