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這所深山小學僅剩兩名學生,59歲教師堅守,對此你怎麼看?

大衛談


一、洛陽花山村小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洛陽花山村小學,是一所極典型的邊遠地區的農村小學。之所以說其極典型,因為這所小學幾乎已經將邊遠地區農村小學生源少、師資配置差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2018年新學期花山村小小學只有學生兩名,教師一人(即已在在花山村小學教學36年之久退休在即的孔文卿老師),全校師生共3人。

  花山村小學,能夠在一波又一波的撤校並點、佈局調整中能夠保留至今天,應該說已經是一個不小的奇蹟了,因為在我們的身邊,有太多的比花山村小學規模大不少的小學校早已被撤併。大約從2004年左右開始,將多個小學校撤銷合併成一個大學校,實行低齡兒童寄宿制,以達到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就已成為一項基本的教育政策。在這項教育政策的影響下,花山村小學是否會隨著孔老師的退休而消失,花山村的村民們,尤其是這兩位學生的家長不能不擔心,因為為2名學生哪怕只配備1名教師,似乎都太奢侈了——教育部門規定的農村小學教師編制為1:23,即每23名學生配備1名教師。而且,像花山村小學這樣的學校,對教師而言,生活條件和發展空間都極小,很少有教師願意長期在這裡任教。再者,即使孔老師是一個教學全才,也總有其相對較弱的學科,並不能保證孩子們得到最好的發展。教師編制浪費、教師不願來、教學成績無法保證,這一條條都成為了花山村小學不應當存在的直接理由,這也是諸多的網友在回答問題時,會將解決辦法指向將花山村小學撤併、讓2個孩子去條件較好的學校讀書的原因。

二、花山村小學2名學生的家長為什麼沒有送孩子去外地讀書?

  據如沐春風啊的猜測,2名學生的家長沒有選擇去外地讀書,而是選擇在同學少、條件差的花山村小學讀書的原因,大致是因為2名學生的家長難以承擔孩子外出讀書的各項開支。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但義務教育不等於免費教育,孩子讀書期間還是會產生的各種費用的,如餐費、交通費,除部分項目免費(如國家免費提供部分教科書)外,均由其家長來承擔。這些費用對於那些條件好、收入高的家庭來說,算不上什麼,但對於條件差、收入低的家庭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極大的負擔,特別是某些邊遠地區的家庭,一家人辛苦一年的收入可能還不夠自己家孩子讀書的支出(餐費、交通費、通訊費、校服款以及其它收費)。花山村小學僅有的2名學生的家長很可能是由於難以承擔孩子外出讀書的各項開支,才選擇了讓自己家的孩子在同伴少、條件差的花山村小學讀書。高爾基曾經說過:“愛孩子,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花山村的2名學生的家長,當然也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他們也知道,在花山村小學讀書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但那些較好的選擇明顯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他們不可能給他們的孩子們以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東西,哪怕是到條件稍好一點的學校就讀也不可能。

三、花山村小學應該不應該被撤併?

  花山村小學該不該被撤併呢?如果單從投入和產出的角度看,為僅有的2名學生保留一所學校,哪怕這所學校只有一名教師,都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既然不划算,自然沒有存在的必要。這種想法,如果對於一個企業而言,無疑是正確,因為作業企業,是一定要講求效益的,沒有效益或效益極低的事情,企業是當然可以選擇放棄的。但對基礎教育而言,並不正確,因為基礎教育不是企業,它是一項公共服務。既然是公共服務,就不能只講經濟效益,也必須講社會效益。如果沒有花山村小學,這2名學生極有可能成為失學兒童。但如果有這所學校存在,這2名學生的未來就極有可能不一樣。這就是村民所說的”孔老師在,山村就有希望“。國外有不少類似的情況,為一名學生保留一所學校、甚至保留一個車站,中國完全可以像他們一樣,甚至比他們做得更好。

  此外,當下撤掉一所學校比恢復一所學校要容易得多。如果有一天,花山村的學齡兒童達到了恢復一所學校的標準,那麼被撤掉的花山村小學還會恢復嗎?恐怕很難。那些離鄉背井到外地求學的花山村的孩子們,還有可能在自己家門口上學讀書嗎?不大可能。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更多的人選擇了到家鄉以外的地方發展,花山村的學齡兒童達到恢復一所學校的標準也變得越來越渺茫,但渺茫不代表不可能,特別是在當前黨和政府越來越注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背景下。如果當地經濟發展得好,離鄉背井的人們會選擇回村發展;當越來越多的人們回村發展的時候,他們的孩子該在哪裡上學呢?再進一步,如果當地加大對花山村小學的投入,使花山村小學的硬件配置、師資水平以及教學成績能夠達到甚至超出當地基礎教育的平均水平,不僅會使那些被迫到外地讀書的孩子們迴流,還可以吸引其他地方的孩子們前來就讀。在這一方面,毛坦廠中學不就是這樣的例子嗎?

  第三,如前所述,基礎教育是一項公共服務,既然是公共服務,就應該為不同地區的社會大眾提供大致相同的服務質量。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越是公共服務質量相對好的地方越容易得到更多的照顧和扶持、越是公共服務質量差的地方越容易受到冷落和無視,最終使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口的流動成為必然。在教育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大量的農村子弟進入城市,與城市家庭的子女搶奪數量稀少的優質教育資源。於是學區房出現了,天價贊助費也出現了,其他的各種限入條件也出現了,但這並不能阻止什麼,超大班額還是出現了,據說一些重點學校的班額早已突破了100人,遠超國家規定的最高人數。改變這種狀況,只能從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投入入手。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補足歷史欠賬,使農村地區的教師待遇、發展空間等諸多方面跟城市地區相比形成優勢,引導優秀教師、學生流向農村學校。誠能如此,受益的將不僅僅是農村的孩子,也包括城市的孩子,最終使全社會都受益無窮。因此,像花山村小學這樣的農村學校不僅不應該撤掉,而且應該大力地發展。這才是與國與民最有利的做法。

  冷眼觀世象,妙語暖人心。我是如沐春風啊,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支持我的頭條號,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如沐春風啊



僅剩兩名學生,只有59歲教師孔文卿默默堅守在這洛陽大山深處的花山村小學裡,教授著兩個孩子的所有課程,還兼管著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做飯。可是孔老師眼看就到了退休的年齡,瞭解了這件事,讓人有幾分感動,也有幾分心酸。

首先向雖然年事已高仍然堅守在教學一線的孔老師致敬,並藉此機會向所有常年堅守在大山深處和邊遠農村的廣大教師們以及貢獻寶貴年華已經退休的鄉村教師們道一聲辛苦了!



據統計我國現有鄉村教師300多萬,近幾年國家向偏遠農村地區光是培養輸送特崗教師就有數萬人,但有些像洛陽花山村這樣相對艱苦的地方,仍存在教師短缺的問題。教育部長在一次講話中稱鄉村教師是中國教育的脊樑,撐起了鄉村教育的天空。

儘管國家對鄉村教師在工資待遇、職稱評定、住房等諸方面有較大傾斜,推行優惠政策,但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仍然存在沒人願意去、留不住人的突出問題。

相信隨著國家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國家對鄉村教育的投資力度一定會逐步加大。呼籲讓鄉村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儘快得到改善。
歡迎您加入討論留言,謝謝網友點贊轉發關注!


赤橙黃綠青藍紫518


為這樣堅守的同行老前輩點贊。


孔文卿老師今年已經59歲,他在在花山村小學已經工作了36年,現在他已經成了村小學唯一的老師,不僅要為僅有的2名學生講課,還要按時給他們做午飯。

其實在今天,越來越多的鄉村小學正在慢慢消失。這是伴隨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湧入城鎮,他們的子女也隨著父母進城讀書。也有孩子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紛紛進城讀書了。所以像花山村這樣的小學也紛紛合併入了中心校。像花山村這樣還在堅持的學校已經不多了。

做教師最難的就是耐得住寂寞,孔老師成功的做到了,在這平凡的崗位上一做就是36年。所以孔老師的精神絕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精神摩拜的同時,我也為村裡的兩個小學生感到擔憂。只有兩個學生的學校是不長久的。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也是不正常的,只有兩個學生,學生和同學的交流面過窄,只有一個老師,正常的教學教研也難以保證。若不是萬不得已,這樣的學校真的越少越好。所以我覺得當務之急是當地政府如何解決好這兩個學生的讀書問題。趁著孔老師退休了,還是儘量把他們安排到人稍微多一點的學校,對這兩個孩子更好些。


朱鐵平


貧瘠的盡頭,總有一顆無私的心在堅守!看到這則新聞的同時,想必很多人都會對這位59歲的孔文卿老師肅然起敬,從青春年少到灰髮蒼顏,孔文卿用自己的一生演繹了一個教師的使命和責任。

“教育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雖囿於山林,但是孔文卿用自己僅有的學識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戶,為孩子們走出大山鋪就了道路、指引了方向,也許深處閉塞的山林,他心中更懂得教育二字對於孩子們的意義。

“我很想把這所學校辦好、傳承好,哪怕僅剩1個孩子我也要堅守下去。”樸實無華的一句話,也戳中了無數網友的淚點,這是一個老師最真摯的情感,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堅守”,讓這位老師對這所特殊的學校有了深深地依戀,而孔文卿的身上,也讓人們看到了教師最為神聖的光輝。

由此,該新聞事件也應該引起更多網友的反思,畢竟,關愛留守教師和留守兒童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希望政府以及社會愛心公益組織為他們提供創辦更為良好的教育環境,同時,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走向貧瘠的山林或者偏遠農村,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師愛”勝過“母愛”,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孔文卿用愛心、耐心去拯救一顆顆需要愛心滋潤的心靈。



東方今報


一個學校裡,只有兩個學生,一個老師,這應該是學校生源萎縮所致。這個學校,以前應該不是這麼“袖珍”。因為生育觀念改變,農民進城日多,所以,農村生源日趨減少。針對這個情況,很多地方進行了撤校並校工作,或校車接送,或住校寄宿,比較好地解決了類似“一人校”的問題,社會效果應該是比較好的。

我認為,一個老師兩個學生的學校,不應該持續辦下去。因為這樣的學校不僅留不住老師,也根本不像個學校,學生也無法受到規範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政府應該積極創造條件,穩妥地統籌配置好當地的教育資源,為百年大計負起應有的責任!


菜蔥蘢1


只能說,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為老師點贊!為學校的未來擔憂!

估計這樣的情況,學校很難堅持辦下去了。這樣的環境條件,怎麼會有老師願意去那裡執教呢?這位老師退休之後,很難說。

結果只那能是,兩個學生,轉學,去更遠的地方上學,或者就此輟學,中斷學業。未來堪憂!

其實,現在很多深山裡,這種情況的學校,不在少數,解決辦法,只能是學校集中起來。因為,就兩個學生,資源配備上,硬件設施、師資都是極大的浪費。其實,深山裡的孩子,家裡條件都不會太好,去很遠的地方上學,對於家庭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負擔。所以,會有更的深山裡的孩子上不起學,這也是一種惡性循環。越不學習越沒有出路,越沒有出路越不能學習,這樣家庭裡的孩子,會越來越邊緣化。

苦了孩子!


Veeyn


首先我覺得這件事情屬於一件法律容忍下的道德綁架。

我們不能單純的從社會效益上來講,這就是法律的精神,但是實際上現在很多人在做這種事情,依靠法律獲取獲取更多的利益。或者在某種程度上講,即使沒有獲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在浪費更多的社會資源。有時候文明的進步,的確不能以犧牲個人的利益基礎。但實際上這種狀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有時候就是道德綁架。

如果從實際狀態出發,我想當地政府或當地的一些教育機構肯定願意出資或者拿出一部分錢讓這兩個孩子有辦法到更好的學校去學習,另外一種情況,也就是有可能會允許出資把這名教師調任到新的學校,這些在某些程度上都會提高社會效益,達到社會資源的更優化,但實際上卻很難操作。

首先它沒有法律依據,根據義務教育法,一般的村鎮小學必須設置學校,方便孩子就近入學,這條法律規定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從來沒有改變過。

現在的狀態是許多農村的孩子在條件允許的話都已經到了縣城去就讀,然後村子裡面剩餘的孩子越來越少,這是一個涉及到法律層面的問題,所以說很多人都不討論這個問題,但實際上,我們如果拿出一部分教育經費,幫助這些孩子免費乘坐校車,免費午餐,免費上輔導班,也是完全可以的。

西部地區我們沒法知道,但是東部地區現在的村小,有的學生不足,每個班不到十個人,基本上沒有超過30人,而縣城的學校每個班卻達到了六七十人,老師嚴重不足,而村小裡面更有甚者一個學校只有11個學生,卻配備了八個老師。

上面的假設,如果孩子一切都免費,可能覺得這些孩子的家長會同意到好一點的學校就讀,但實際上也是很難,只要有一個學生的家長不同意孩子到更好一點的學校就讀,那麼這所學校就必須保留。這就是現狀,沒有法子的事。

總之這樣的事情我覺得是不正常的。沒有什麼可以表揚的。一邊是良好的教育資源不使用。但是缺少廣大的教師資源,一邊是閒置了大量的教師資源。

觀點可能稍微有些不正確。希望得到您的關注,點個關注唄。


談笑有白丁往來無鴻儒


感恩。無論這個社會如何,仍然會有那麼一批人,他們不求功名,默默奉獻,永遠堅守在自己的崗位,教書育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全憑良心,深山中的小學,有您為人師表,深山之幸,洛陽之幸,祖國之幸!遇見您的孩子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與您相比,晚輩慚愧,像您學習!感恩。


一隻竹笛一首曲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這樣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即使只有一個學生,身為人師也要一心一意的負責下去。


梧桐夜雨390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抗得住商業的喧囂。真真正正的教師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