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損音樂與320k的mp3音樂大家能聽出音質上的區別嗎?

星光燦爛wmx


撇開音源和設備任何一個因素談這個都是耍流氓。

1,音源:所有的無損格式本質都是wav的壓縮,在播放時會轉回wav。flac轉回去無損,mp3有損,但是,這種區別非常微小。對於人耳、大眾化播放設備、耳機而言不會有太大區別,或者說幾乎聽不出。

2,裝備:千元以下聽個響,此話極端卻不失道理。如果用高端裝備聽,flac和mp3在通透性、層次、音域寬度和解哳上還是有區別的,畢竟mp3是有損壓縮。可現實情況下,大眾化的播放設備多數無法播放這些無損音樂格式。我常和粉絲交流說,如果你不是狂熱發燒友、手上沒有發燒級的設備,mp3 320完全夠用,從通用性、便利性、空間佔用上來講,也是你最好的選擇。!



行走的小君子


當年hifi論壇為這個問題曾經論戰多日,後來決定測試盲聽。

真相總是需要驗證才能顯現。

盲聽之下,沒有人能聽出區別。

事隔多年,我倒是想說一點不一樣的意見。因為我在這些年也經常思索這個問題,帶著問題去聽。

現在我的想法跟當初已經有了一點區別,我認為,某些音部,器樂或者動態特別豐富的樂曲,如果我聽了好多遍,好多好多遍,那麼我能聽出區別,像流行歌曲,不管聽多少遍也聽不出區別,因為320k mp3作為有損壓縮的佼佼者,已經把人耳聽覺的曲線給涵蓋了,只有多年訓練的耳朵,聽很多遍信息特別豐富的樂曲,才可能把和320k mp3的區別聽出來。

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說什麼動態什麼音域之類的說辭,但是對人耳來說,對不是特別熟悉的樂曲來說,這點區別不足以讓人耳聽出高下區別,很可能會認為是音響的渲染風格區別。

補充一點東西,看到有些同學認為自己能聽出來區別,認為區別很明顯,在下木耳,無法領略高人風範,但是倒有一點建議:現在很多網站提供無損音樂下載,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很多網站的所謂無損音樂是由320k mp3逆向轉換而來,給想聽真正無損音樂的人帶來很多困擾,為此還有很多軟件應運而生,比如說Audio Validator,但是使用不便,耗時耗力而且不能保證100%正確,我想請這些擁有金耳朵的同學稍盡綿薄之力,幫我們把比較著名的無損音樂網站給聽一下,指出哪些是真無損,哪些是假無損,據說這些金耳朵做這個都不費力,一聽就聽出來了,這件事大可一做,即揚名又幫助了別人,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

從商業角度說,無損迷很多,發燒友更多,這是個巨大的群體,我要是有金耳朵,我就做這麼一個網站,幫大家指出哪些是真無損,哪些是假,只要有80%的準確率,這網站一定大火,說不定能成為天下第一大hifi網站,甚至拉來風險投資成為上市公司,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要不怎麼叫金耳朵,這金可不是鍍金啊,同學們。


道長風華


可以聽出區別

我特意試過,先聽320的幾次,再聽無損(我的無損一般就是flac,wav.dsf.dff格式)

但是,聲音不能量化,加上有些音樂本身錄音質量參差不齊,所以差別就不同了。有些差別體現在低音的凝聚力,鼓聲更緊湊點。有些體現在人聲口型更清晰,感染力更強點。有些差別是在音樂通透度上更好點,層次感分明,該低的低該亮的亮,不會整體糊在一起。有些是雜音減少消失。

好好品味音樂才能享受其中的樂趣,以上都是以前好奇對比的。耳機是hd650,msr7,舒爾846,舒爾535,ie80之類(這三年我總共買過14個耳機)

聽音樂就像品酒,大口喝還是小口呷,亦是不同的體驗。







伊尹hh


蘋果手機播放,用適當阻抗的,比較好的耳機就能聽出來區別。不同的歌曲或者風格區別不同。

320k雖然已經非常接近無損,但是一些響度比較大的歌曲,以及聲音比較滿的歌曲(大編制的搖滾)320k反而顯得柔和,應該是帶寬稍微收窄,超高頻和低頻被切了留下的體感聽力。另外響度有削頂感。無損的話沒有任何缺失感,另外耳機不太好的話會覺得超高頻有一點點失真(動態範圍的問題吧)高頻增益超出動態範圍一丟丟。

原因可能是高低頻都保留了,帶寬增加,那高低頻增益變化比較大的話導致了動態超出耳機靈敏度範圍,不過一般不會超出很多。

最後是無損的整體通透好,沒有蓋布感(頻段缺失導致的聽力體感)。320k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


覆聽音樂的天職老師


以前有人搞過雙盲測試,128mp3和無損音樂能準確分辨差異的不到2%,如果是320的mp3,對於人耳幾乎沒有差別。

其實影響音質的因素第一是發聲單元,第二是功放單元,第三是解碼單元,最後才是音源。

音質對於聽音者來說是主觀的東西,但應該有簡單和絕對的客觀的標準,而且容易實現。

音質就是和原音的差異度,差異越小,音質越好,HiFi就是高保真的意思。音質好壞就是最終播放的聲音和錄音師或製作人製作時監聽系統播放的聲音,或者說製作人想表達的聲音之間的差異,差異越小音質越好,差異越大音質越差。

作為聽者來說,有人喜歡溫暖的聲音,有人喜歡清亮的聲音,有人喜歡低頻多一點,這只是個人的聽音習慣,並不是評價音質的好壞的標準。

聲音經過音源解碼、功放分頻放大,驅動發聲單元發出聲音,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獨立對比的,如果可以拿到製作人最初的聲音波形,就可以進行客觀的對比。

所以對於聲音播放的所有環節,音源、解碼、功放、喇叭,都可以進行客觀的對比,只是燒友和專業人士總是沉浸在主管玄學的部分,沒有人去從這方面為大家努力一下。


lgp3651


不用問了,老早年就有測試,各人群各種器材各種環境各種音樂,百分之九十八的人直接反映聽不出區別,剩下那百分之二的人AB盲聽選擇成功率也僅僅是達到平均百分之七十五,尤其是對於流行音樂,所以也就不用什麼所以了!


龍族ELL


搞音樂製作10多年,監聽設備不頂級,但是十萬八萬的價值還是有的。表示盲聽從來聽不出區別,音頻應用論壇以前也做過測試,很多國內知名音樂人也聽不出來。


一個苦逼編曲師


是個人一耳朵就能聽出來!區別大了去了!至少有八層樓的區別!


西安長臂猿


音樂回放有主觀和客觀的區別,客觀上講可以做頻譜分析和波形比較能看出差別,不論是電聲器材前還是之後用話筒拾音。主觀講就很難說了,每個人可能都不同。好像音響界沒有酒類的所謂品酒師之說。況且人的聽力是隨著年齡增長在退化,比如說成年以後一般人對12kHz以上的頻率是聽不見的,好一點的耳朵能聽到15kHz, 音樂的好聽與否和音色跟高次諧波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要想很專業的評估這個事情,需要招募若干個“評音師”,先選一些代表性的樂段,進行培訓,接著做GAGE R&R評估,最後用這些“評音師”打分,還是隻能算出個偏好性的百分比。

一個悲催的事實是,過了30, 別追求高頻了, 電聲器材也好,音源也好,耳朵不中用,那就是對牛彈琴了。😃😃😃😃

多年以前,在家試音箱,播放不同頻率的白噪聲,到了某個頻率,聽不見了,但5歲的兒子聽的清楚著呢,從那以後認慫了。

十多年前看到科技報道,英國有家公司發明了一種噪音炮,就是發射高頻噪音,讓鬧事的teenage像受到催淚彈一樣的難受,但成年人聽不見,沒有反應。不過沒有實施,問題一個就夠,旁邊要是有嬰兒或是幼兒怎辦?


沙錦明


很難聽出來,可能某些頻率很高的樂器可以分辨出,但基本是木區別的,原因是人耳朵的靈敏度有限,12k-15K已經基本是極限了,別說20K~22K了,,320Kmp3只不過是切除了這部分的信號,20-20K是完整保留的,建議有損壓縮用蘋果aac,選擇256K vbr已經完全容納20-21K所有內容,波音和源wav極度接近,只是處理了21K-22K內的點點信號,而且並不是裁剪木了,而是柔化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