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芝機床事件”看日本真正實力

1983年早春的一個深夜,由蘇聯海運公司開到日本的萬噸貨輪“老共產黨員”號,從日本芝浦碼頭出港,運走了數十箱“五軸聯動的數控機床”的部件。按照日本人的說法,蘇聯人購買這些數控機床的用途,除了使潛艇的推進性能改善之外,還能使當時正在建造中的新型航空母艦的推進器得到改進。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東芝公司違反巴統輸出事件”。這次事件的後果是嚴重的:美國海軍第一次喪失對蘇聯海軍艦艇的水聲探測優勢,直到今天,美國海軍仍沒有絕對把握去發現新型的俄羅斯潛艇。

從“東芝機床事件”看日本真正實力

從“東芝機床事件”看日本真正實力

早在1957年,蘇聯就下水了他們的第一條核動力潛艇“列寧共青團”號。隨後,隨著蘇聯海軍建設進程的逐步加快,核潛艇部隊也在快速發展,很快成為一支規模可觀的作戰力量。

1987年,在日本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東芝”事件,起因是一起非法的高科技裝備出口案件。東芝公司按照正常手續向蘇聯出口了一種2兩軸聯動的數控機床,主要用於生產水力發電設備,該設備並未被列入“巴統”編制的出口管制名錄。什麼是“巴統”?“巴統”是“巴黎統籌委員會”(COCOM)的簡稱,是在美國主導下的一個包含西方國家及日本的國際性多邊出口管制機構,主要針對的是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技術封鎖和禁運。但是後來調查得知,事實上蘇聯得到的是4臺九軸五聯動大型數控螺旋槳銑床,它可以通過一套複雜完備的算法和精準的控制系統完成複雜曲面的數學建模和高精度加工,非常適合加工核潛艇所需要的高性能螺旋槳。這在當時那個控制理論和技術還沒有那麼成熟的年代裡,不要說在蘇聯,就是在西方世界也是高精尖的技術。

從“東芝機床事件”看日本真正實力

日警視廳怒抄東芝公司

蘇聯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列寧共青團員”號正式下水後,很長時期內並沒有引起北約的高度重視,原因就在於蘇聯潛艇技術性能實在太差,據說蘇聯核潛艇在巴倫支海活動的話,其發出的噪聲居然可以被設在大西洋另一側百慕大群島的美國海軍水聲監聽站探測到。蘇聯潛艇噪聲過大的問題,有設計水平低的問題,但主要原因還是加工製造的技術太差,蘇聯機械工業一直在使用著技術落後的裝備和工藝來生產軍事裝備,導致產量低質量次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比如說潛艇,它的主要噪聲源是螺旋槳產生的流體動力噪聲,而要減少這個噪聲就需要用多軸聯動精密加工設備獲得具有極低形位公差和高表面光潔度的新型螺旋槳,蘇聯缺少的就是加工螺旋槳的技術能力。於是,蘇聯軍事工業部門決心徹底根除這個問題,他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從西方國家獲取先進的數控加工設備。

1992年,日本學者加藤洋子依據日本政府處理“東芝事件”時期的報刊資料,論述了日本政府處理“東芝事件”的基本政策及其特徵。美國學者貝弗利·格勞福德以“制裁東芝”和“保護東芝”兩大政策主張為核心,著重闡述美國國內在此問題上的政治博弈。1996年,美日兩國學者以“核不擴散與反擴散”為主題開展合作研究。其中,尾沢俊一和伊藤武士重點分析了“東芝事件”對日本政府和巴黎統籌委員會高新技術轉讓限制政策的深刻影響。中國學者關於“東芝事件”的研究,最初主要是從美國強化對蘇聯的高新技術轉讓限制政策和謀求解決引進日本防務技術和聯合開發FSX戰鬥機問題的視角展開論述的。當然,也正是因為缺少有關歷史檔案文獻的支撐,不可避免地留下諸多值得繼續探究之處。本文在充分繼承國際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據美國政府的最新解密檔案,深入考辨“東芝事件”的由來與真相,闡明美國政府處理“東芝事件”的外交策略及其影響,揭示冷戰轉型期美日關係發展的新趨向。

但是,根據情報人員掌握的資料,事實上蘇聯獲得的並不是這兩種設備,而是四臺九軸五聯動大型數控螺旋槳銑床!

從“東芝機床事件”看日本真正實力

它可以通過一套複雜完備的算法和精準的控制系統完成複雜曲面的數學建模和高精度加工,非常適合加工核潛艇所需要的高性能螺旋槳。

這在當時那個控制理論和技術還沒有那麼成熟的年代裡,不要說在蘇聯,就是在西方世界,也是高精尖的技術。

以前,美國海軍跟蹤蘇聯潛艇簡直是太容易了,這些質量低劣的潛艇在海底航行時,發生的噪音簡直就是在大吵大嚷生怕人不知道它來了似的,可以在200海里之外輕鬆被發現。可後來,美國人發現,蘇聯人的潛艇噪聲越來越低,以至於有時候自己的軍艦都快撞上對方潛艇了聲吶還沒反應(1986年蘇美核潛艇在直布羅陀海峽相撞,事故原因就是因為蘇聯潛艇實在太安靜了,美國的聲吶愣沒聽出來,於是一頭撞了上去),而且它們的航速越來越快,航海性能越來越高。

蘇聯人吃了什麼藥?怎麼核潛艇一夜之間變得這麼強大?美國人絕不會想到,此時蘇聯的波羅的海造船廠正在使用日本提供的高性能數控機床以年產量16---18個的速度生產螺旋槳供應海軍的新型潛艇!

而1985年12月,日本和光貿易公司的熊谷獨與自己的僱主矛盾升級,最終被迫辭職,為了報復自己的老僱主,他一怒之下給“巴統”的主席陶瑞格寫了一封信,附上一份報告將日蘇秘密交易的內容公之於眾。

這份報告令西方世界頓時震驚了:原來是出了家賊!陶瑞格立刻將這份報告交給了日本代表,日本官方立刻對此展開了調查,首先是通產省對東芝公司進行了調查,結果東芝公司拿出那些“兩軸鏜銑床”的出口文件作擋箭牌,毫無破綻,無懈可擊,通產省毫無辦法。而東芝公司代表也向世界聲明:自己絕對沒有違反任何國際協議,向蘇聯出口違禁物品。

可是,美國的情報人員早已掌握了可靠的情報。他們決心將此事調查到底。1987年,“巴統”召開年會,就在日本人矢口否認自己曾經向蘇聯出口過大型加工設備的時候,似乎有意讓日本人難堪,美國人播放了一組幻燈片,內容不是別的,正是東芝出口蘇聯的MBP-100S九軸五聯動數控機床!

日本和挪威的代表滿面羞愧,走出會場。而這次事件也最終震動了整個世界。

隨後,東京警視廳以違反外匯管理法為由調查了包括東芝在內的14家日本企業和辦事機構,掌握了大量的信息,那些蘇日之間簽訂的秘密協議,供銷合同最終被公之於眾。進一步的調查還顯示,在對社會主義陣營出口禁運方面,挪威康士堡公司簡直是個“慣犯”,不但這次數控機床出口事件中有它的影子,而且在過去幾十年裡,他們總共向蘇聯出口了20多套違反禁運規定的數控系統,甚至還向蘇聯出口過陸軍使用的火炮火控系統計算機硬件!這可是用“巴統”明文禁止的。通敵通到如此地步,可謂要錢不要命的典型。

以美國為首的“巴統”對東芝公司這種行為進行了極其嚴厲的懲處和制裁。日本首相中曾根被迫向這種“危害雙邊安全”的行為向美國致歉,而東芝公司,和光貿易公司的負責人也被追究刑事責任而受到了嚴厲懲處。東芝公司先後在美國和日本各地投放了1億日元來刊登廣告也未能挽回其影響。

裝備製造業,是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基石,它直接關係著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繼而直接影響到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而大型高精度數控加工設備又是裝備製造業裡的重中之重,不但關係著工業的現代化程度,更關係著國防安全。從“東芝事件”看出日本擁有非常先進的機床生產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就可以生產出各種國防重器,我們不應該忽視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