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系軍閥的兩大軟肋:剿不完的土匪和裁不掉的袍哥

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一百一十三):厚德以積福,逸心以補勞,修道以解厄。

民國年間,巴蜀之地眾所周知的狀態是“軍閥混戰”,平均每兩個月就要打上一場。畢竟從民初直到民國二十四年,四川境內發生的有記載的大小規模的混戰,不下於四百次。此外,夾雜著的點綴是“袍哥橫行,土匪猖獗”。所以川系軍閥一直示人的形象是“江湖壓倒廟堂”,而土匪與袍哥,也成為川系軍閥的兩大軟肋。土匪自清朝末年,就一直是困擾著四川廟堂中樞的問題之一。北洋時期巴蜀地區的土匪之勢頭,更是風起雲湧,遍佈全省各地,幾成燎原之勢,以至於有人發出“今日四鄉之地灘路之間,何地無匪,何時無匪,無一家一戶能得一夜安眠,行人無一天一地能得安全”的感嘆。

川系軍閥的兩大軟肋:剿不完的土匪和裁不掉的袍哥

土匪綁票

但是土匪的勢大,確實達到可以攻城掠地的地步。民國十二年,滬州縣城遭到土匪“七進七出”,這些本該如過街老鼠的綠林悍匪,如入無人之境,就連川系軍閥駐防的要地成都,也有土匪活動,這一切的始作俑者,要從四川的“防區制”開拓者羅佩金說起,此人是“西南王”唐繼堯“弱川強滇”之策的馬前卒。民國七年,川系軍閥熊克武主川之後,因本身實力不足以掌控全局,遂命令各軍駐防原地不動“就防劃響”,這樣防區制就變得具體化,且此例一開,各軍便在自己的防區內“就地籌餉”,防區之間儼然敵人,空白地帶也就成了土匪的庇護所。

川系軍閥的兩大軟肋:剿不完的土匪和裁不掉的袍哥

民國土匪

其後,軍閥之間混戰自顧不暇,有時一縣或數縣守備隊,總共只有一二十杆爛槍,如此單薄的力量是根本無法與土匪抗衡。混戰也為土匪提供了武器彈藥和人員的補充,戰爭之後“潰軍過境,疲敝之兵,多夥聚於匪以安身,所荷槍彈亦皆接濟於匪”,土匪也就出現剿不完的境況。與土匪這一不得不面對的軟肋相比,袍哥則是川系軍閥的相愛相恨的對象。武昌起義之後,四川都督尹昌衡想利用已經興起袍哥幫會,作為自己的宦海支柱。他在成都公開成立“總公口”,自任為“總舵把子”。各式宦海機構都掛出公口的招牌,還通令各地袍哥“瓢把子”率領兄弟到成都點驗成軍,在這種狀況下,袍哥的人數迅速擴充。

川系軍閥的兩大軟肋:剿不完的土匪和裁不掉的袍哥

尹昌衡

最終,隨著川系軍閥的壯大,曾經發動起來的袍哥組織,就想一腳踢開,稱其應該“功成不受賞,長揖歸田廬”。接著就裁撤一些“舵把子”的職務,不服從者,則加以剪除,而對於廣大袍哥成員,則聽之任之。這些有“渾水”“清水”之分的袍哥,自然不會輕易就範,於是就出現了另一種局面,如川系軍閥中的後起之秀劉文輝、鄧錫侯等人麾下的守衛人員,幾乎大半都是袍界中人,兩人的副官長都是“碼頭哥弟”。袍哥幾乎包攬了全川的巡防之職位,在一些機構中,甚至從頭目到一般成員全是袍哥,外人根本無法染指。在川系軍閥的人馬中,如川軍第二十四軍,一些團長和營長是袍哥中的“大爺”,全團或者全營的人馬都是袍哥,這樣的人馬讓一般的軍閥首領也無法駕馭,達到一種比不上袍哥舵把子威望的地步,這些裁不掉的袍哥,也算是川系軍閥的自食苦果。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菜根譚》、《民國川省土匪、袍哥和軍閥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