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华吉:及时足额补偿养殖户损失,是非洲猪瘟控制成败的关键

仇华吉:及时足额补偿养殖户损失,是非洲猪瘟控制成败的关键

遏制非洲猪瘟蔓延的建议和对策

1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全面开展生物安全培训:

由动物疫病防控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有实战经验的生物安全专家对重点猪场的兽医主管进行培训、研讨,对照问题自查自纠,排除隐患。 酌情组织相关专家对规模化猪场进行生物安全审计和现场隐患排查。

主动净化养殖环境:

政府配合养猪企业主动清理、退养、收编核心种猪场、规模化猪场周边不符合环保要求、生物安全条件差的散养户和小规模猪场,避免它们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扩增器”、疫情扩散的“接力棒”、袭击规模化猪场的跳板,妥善安置养殖户,关停私自屠宰的小型屠宰场,关闭活猪交易市场。

设置多道安全屏障:

在养殖区出入口,设置检查站,防堵病死猪、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出;对选址先天不足、缺乏天然屏障的猪场,设置一些防疫屏障,如设篱笆、建围墙、挖沟堑,以防止人员、车辆、动物等危险因素的进入;指导养猪业者(特别是养猪户)制定和改进生物安全措施,设置门卫、淋浴、清洗、消毒等制度,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把生物安全落到实处;在生猪运输通道的省界和出入口以及一些养猪集中区域,由当地政府和养猪协会共同投资设立洗消中心,并对洗消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2 提高疫情发现能力

扩大检测范围和能力: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猪产业体系、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等检测资源,授权更多有资质的检测实验室参与全国范围内疫情的筛查和监测,同时加强生物安全和检测能力的培训和监管。

开展早期检测和诊断:

基于风险评估和临床表现,运用更敏感、特异的方法(如定量PCR)对高风险猪群定期抽检,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诊断、早处置;培训一线人员增强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在保证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应加强对辖区猪场的巡视。

依靠群众、依法防控:

鉴于我国地域辽阔、猪场高度分散、猪只流动频繁和疫情严峻复杂,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尽早掌握疫情动态;及时、足额补偿养殖户因疫情处置造成的损失,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防止其因疫情致贫,给疫情上报人以信心,避免知情不报致使疫情扩散,这是疫情控制成败的关键所在;

不定期派督察组进行跨地区交叉检查和监督,坚决打击瞒报漏报、扩散疫情骗补、屠宰和贩运病死猪或猪肉的违法行为;奖励疫情举报者和提供疫情线索者。

3 提高疫点处置能力

提高生猪无害化处理能力:

研发和利用符合生物安全、伦理和环保的生猪扑杀、销毁、消毒技术,同时研究疫区受威胁猪的资源化利用。

开展疫点处理后评估:

对疫点处置后的圈舍、土壤、植被、水源等进行监测,确保疫源得到彻底清除,同时追查从疫点流出的生猪和猪肉并进行有效处置。

4 改进生猪调运

制定符合实际的生猪禁运政策:

在坚持目前禁运政策的同时,结合风险评估和地理特征,科学划设疫区,不简单地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划定疫区,建立灵活的结对子、点对点调运,保证销售渠道通畅,保障猪肉供应,同时防止由于生猪禁运引起供给失衡、差价巨大而造成失控的私自贩运。

加强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

专业人员通过临床观察,并借助快速检测技术 (如胶体金试纸条),对调运前、中、后的猪只进行即时检疫和快速处置,防止疫情蔓延。

加强肉制品检验:

对进口、屠宰厂和市场的猪肉及其产品按产地、猪场、批次等进行抽检,实现非洲猪瘟的检测和排查工作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覆盖,防止猪肉制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散毒而导致疫情传播,借此也可以及时追溯疫源,完善和夯实现有的防控体系。

研制新型生猪调运装备: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研发全封闭、实时定位的、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猪 / 猪肉调运装备,建立可监控、可追溯的生猪调运体系。

全文如下:

仇华吉:及时足额补偿养殖户损失,是非洲猪瘟控制成败的关键

仇华吉:及时足额补偿养殖户损失,是非洲猪瘟控制成败的关键

仇华吉:及时足额补偿养殖户损失,是非洲猪瘟控制成败的关键

仇华吉:及时足额补偿养殖户损失,是非洲猪瘟控制成败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