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1916年7月9日,《紐約時報》為一種新的時尚潮流感到困惑:歐洲人開始佩戴拴在手鐲上的時鐘。時間已經轉到人們的手腕上,這種發展在當時是不被看好的。

手鐲表基本上被美國人當成一個笑話。那會藝術家和電影演員把它拿來當笑料,認為是‘二逼’的時尚。

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腕錶得以正名,一戰算是打了一手助攻。在當代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話和信號服務讓士兵們戴錶非常必要,士兵戴錶最實際的方式就是戴在手腕上。通訊技術的發展可以讓軍隊在調遣時的協調更精準,而協調需要士兵看一眼就能確認時間。在口袋裡摸半天找表在戰壕裡的混亂環境下著實不可行。

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歐洲士兵給這種設備都配上了防碎玻璃來適應戰壕的環境,用鐳實現夜光功能。而老百姓看到腕錶的這些好處,也開始效仿。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Apple Watch,不少人都在爭議,這種智能佩戴式腕錶是否會成為顧客需求的象徵?我個人是持保守看法的。

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這倒也在提醒我們,讀時技術不光是找到一種更好的告訴我們時間的方法。往往還摻雜其他東西在裡面,即使那些東西會影響著時間的理解。在過去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人們把時間都放在口袋裡,然後放在手腕上,現在又放回了口袋。如果Apple Watch和類似的智能手錶成功的話,手腕還真可能會經歷一次復甦。

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19世紀時,美國的典當行業大概有40~50%都是懷錶。因為在18世紀初“便攜式時鐘”或大號懷錶的傳播,當時“人們喜歡把時計隨身攜帶;他們不滿足於僅僅通過查看所處的村鎮那裡的公共時鐘來讀取時間。”這些表的尺寸得以逐步變小,並且具有更安全的佩戴特點特徵,比如鏈子或帶子,而且這個時候的表不僅僅是當成計時工具來看待,而且被看成是一種可靠的瞭解個人儲蓄狀況的途徑。

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19世紀中後期的創新——包括手錶的機械加工和鐵路、工廠、電和歐美時區標準化的到來——在世界範圍內提高了手錶的需求,和“擁有和控制時間的必要性”而不是隻是跟著時間走。

這些風潮也湧入到戰爭中;“1899年到1902年之間在南非第二次波爾戰爭中,士兵毫不講究地把表戴在手上”因為當時他們已經可以很精準地同步軍事行動。

其實,在18世紀到19世紀配手鐲戴的表一直活躍於女性的時尚界,但是波爾戰爭暗示男人也可以這樣做。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運作的腕錶製造商嗅到了這種社會習慣的微妙轉變。

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一個英國的商家開始宣傳“腕錶”,在1898年的蘇丹恩圖曼戰爭開始使用,然後又在波爾戰爭中使用,指出“沙漠中的經歷是腕錶上可進行的最嚴苛的測試。”隱含的信息是在時間已經更精確的時代非常重要的一點:腕錶需要是的可靠性,而不是其美觀程度是最重要的。

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但是腕錶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女性的裝備這個層面,儘管其普遍用途已經預示了更大範圍的流行。“腕錶……正是時下的風尚”,1912的巴黎,女人不論是否要工作都佩戴腕錶。

逐漸形成的觀念是:“腕錶是最實用的珠寶,已經被髮明瞭幾十年……腕錶隱藏在帶子下面或者是反過來面朝胸部,或者是拴在腰鏈上晃來晃去,變成一種裝飾,但是也不見得一直有用。在冬天這個東西往往被皮草或者外套給蓋住了,讀時要靠猜,而不是試圖去確認。”

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隨著一戰的爆發,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在戰壕中的飛行員和士兵大規模地把表戴在手上。手錶的指針(在指揮官的手腕上)指向襲擊開始的那一秒,滴答一聲,萬炮齊發,門寧路外600碼遠的地方只見胡格莊園周圍火光蔓延。

指揮官口哨一吹,瞬時發出一陣叮叮咣咣的聲音,聲音來自於聽到調遣準備衝鋒的連隊,發自戰壕裡的鐵鍬、來復槍桶、背滿手榴彈的士兵。

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衝突結束後,腕錶製造商們開始了新的腕錶製造方向“為男人打造,讓男人看起來更像戰場上的勇士、更加勇武、更有男子氣概”到20世紀20年代,已經深入到航空和汽車領域。懷錶跟鐵路的淵源確實很深厚。懷錶看起來已經完全過時了,基本上是父輩門才會用的那種東西。新一代的人都戴腕錶。”到大蕭條時期,腕錶的生產已經蠶食了懷錶的生產;到二戰,懷錶已經淘汰了。

腕錶是如何“消滅”懷錶,成為鐘錶界一哥的?


老鄧說表:

伴隨著智能手錶的生產,懷錶到腕錶的週期可能會重複?有人說,“智能手機的應用讓腕錶變得沒那麼受歡迎了,尤其是對於把智能手機和其他一些產品當成現代懷錶來使用的那些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